聚沙母婴资讯网聚沙母婴资讯网

“通车20周年了,我也走了20年”

  记者 邹宇 实习生傅黎黎

  2017年,李家沱长江大桥迎来了它的20周岁生日。

  15日早,77岁的张德珍又一次来到大桥,“这座桥我可是亲眼看着它一片瓦一根梁修建起来,20年了,桥已经融入我的生活了。”

  九旬老人,不下雨都会来踩桥

  12月16日,实况新闻-重庆时报记者来到李家沱长江大桥南桥头,一位头戴藏青色帽子、拄着拐杖的老人正一步步往桥上走去。那是90岁的耋耄老人费福新,在李家沱渝新村住了40多个年头,只要没有下雨,他都会来到南桥头,在二桥上走到约50米外的地方。“现在方便了,以前李家沱没有公路,只有在码头乘客渡过河。”费老指了指江边,诉说起他与这座桥的故事。“上世纪90年代,我时常去河对面的杨家坪儿子家,背着一大包行李,在客渡上被挤来挤去。”费福新告诉记者,他有23年没有到码头坐过江船了。

  大桥通车后,一有空时,费老都会和老伴来桥上散散步,有时候,走着走着,就到了儿子家。

  最初他们从南桥头走到北桥头,年岁的增长,渐渐地只能走到桥中间,再到现在,腿脚不便了,只能在桥头望望长江水。费老虽然年龄大了,许多久远的事也记不太清,但对这座桥的记忆他仍是难以抹去,“桥通了20年,我就走了20年,只要活着,能走,我都会坚持走下去。我喜欢边走桥边看两岸的变化,两岸边每一点变化,我都会激动,悉心记下。”

  曾经木船过河“九死一生”

  “四十年代时,我们过河只得靠木船摆渡到对面的九渡口,若遇到江水暴涨的情况,风急浪高,甚至会发生船翻人亡的惨剧。”生于1940年的老人张德珍回忆说,“每一次过江后,脚踩上对岸,都会长长舒口气。” 

  过江的危险,在于船小,人多,江水湍急。

  张德珍老人说,过河时,她的母亲都会紧紧攥着她的左手,有时候水流湍急,冰冷的江水飞溅起打湿了乘客的衣衫。乘客们在急流中面色发黄,双手死死地抓住船舷,仿佛正经历九死一生的情景。

  到达九渡口码头后,碎石铺成的道路坑坑洼洼,过往的行人都灰头土脸。

  虽然危险,但是从李家沱到黄桷坪,这是最近的路线,不然,需要到南岸绕行大约一两个小时。

  渐渐地,人们不必再靠着小木船过江,而是通过轮渡,载的客也多了,行驶起来平稳安全。可是,过江的人越来越多,轮渡根本承载不了河两岸数十万巴南和九龙坡两地市民的需求。

  江对岸的侄儿病危,可是轮渡收班了

  光明村前党支部书记叶云华也有自己的记忆。

  以往,李家沱的市民只能通过轮渡的方式过河,半小时一班,只有两条船互换着,排队过河的人总是把码头挤得水泄不通。

  每逢早上,上学、上班、办事的人都会在码头排起百米长龙,过河后,还得爬坡上坎,才到公交站,也是半小时一班车。

  在叶云华记忆中,从家里去往李家沱码头要步行20分钟,还有一坡长梯子,当地人称之为“300梯”。客渡早上五点半开班,到了晚上八九点就收班了。

  上世纪80年代,叶云华的侄子在小龙坎一医院住院,医生已经多次下达了病危通知书。晚上9点过,叶云华接到亲人的电话,让他赶紧赶到医院,可令他绝望的是客渡已经收班了。好在当时的车渡昼夜不停,叶云华说服工作人员后,赶上了车渡过河。

  每逢上杨家坪办事,叶云华总会起个大早。不到七点出门的他,先得步行20分钟到码头,排队买票约15分钟,一艘并不太大的船装着100多人,彼此间背靠背,拉着扶手。到了九渡口后,走路赶车,又是时间。一般情况下,到达办事地点时已近9点。

  规划修桥,附近的村民们自发捐款

  市民对交通的渴求,促使政府在李家沱规划修建长江二桥。

  巴南区地处重庆西南部,离市中心相对偏远,曾经,由于交通的不便,影响了市民的出行,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巴南经济的发展。上世纪乃至到90年代,巴南人想要外出办事或是其他区人民想要到巴南,只能靠那两艘往返的客渡。

  1991年12月,李家沱长江大桥正式开工,于1996年12月竣工,第二年1月13日,正式通车。二桥的修建历时整整五个年头,也曾因物价上涨导致资金不足,而停工一年。

  光明村前党支部书记叶云华向实况新闻-重庆时报记者介绍,1994年-1995年,由于物价、人力上涨,资金不足,大桥建设被迫停工一年。停工后,叶云华组织村民们参与到捐款行动中,他仍清晰地记得,虽然大家收入不高,但参与捐款修桥的村民络绎不绝。

  二桥的修建,占用到了光明村村民的土地。1990年12月28日晚上7点,叶云华组织村民在村办公室召开“拆迁动员会”。“村办公室面积小,我们就拉起了广播开动员会,村民积极性高,也非常支持工作。”

  曾经光明村的村民们,大都搬到了桥南村,也有谢家湾、御石桥。

  村民彭召贵告诉记者,拆迁动员会后没两天,他就举家搬迁了。“我们祖祖辈辈都在这儿生活,虽然舍不得,但是这座桥对我们巴南人至关重要。” 

  它是主城区长江上修建成的第二座公路桥

  一九九七年元月,在全市人民热切期盼和大力支援下,在大桥建设者们夜以继日的奋战中,在九十年代初,宽阔的江面上,一个个巨大坚实的钢筋水泥桥墩渐渐露出了水面。“李家沱长江大桥无疑是山城人民通向未来、通向幸福的金桥。”张德珍激动地说。

  一座雄伟的现代化的大桥李家沱长江大桥终于竣工通车了!一桥飞架九龙坡和巴南,给两地带来了新的发展契机。 二桥建成后,全天候通行,汽车一转眼就驶过了长江天堑。没乘上汽车的市民,随时可步行过江,再也不用去搭乘慢吞吞的轮渡了。叶云华看着记者,数起了过往公交车,“‘416、341、310……’好多路车!” 

  作为重庆主城区建成的长江上第二座公路桥梁,人们习惯称之为“长江二桥”或是“二桥”。这座桥,已经深入了每个重庆人的心里。

  “十万人涌入大桥,车子都过不了了”

  “那是1997年1月13日,星期一。”叶云华有些激动地说,通车当天,他也参与到庆典活动,他告诉记者,当天他们先在北桥头剪彩,车子再从北桥头开往南桥头。可是大桥的人行道、桥面上都挤满了人山人海的市民。

  “我们等市民们散得差不多了,车子才开上桥。剪彩那日是星期一,新闻报道说有十万市民,听说许多市民专程请假来观看大桥。”

  大桥

  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方式

  

  在李家沱南桥头公交站,实况新闻-重庆时报记者看到,该公交站点有近十条线路的公交车,一车可以坐到杨家坪、陈家坪、大坪、沙坪坝、新桥……

  12月15日上午8点,实况新闻-重庆时报记者在南桥头公交站看到,这里挤满了等公交车的市民。家住李家沱晨曦花园的张女士告诉记者,她就在杨家坪上班,每天都会经过长江二桥。

  “时间早的话,我会步行过桥去上班,走路四十分钟就到了;乘公交车的话,只需十分钟车程就可以到达上班地点。”张女士告诉记者,20多年前,她在杨家坪上学,从家里前往学校,一般都得花一个半小时时间,极其不便。想到以前上学时的情景,张女士对着记者低声叹了口气。

  下午5点半,“满载而归”的李小姐从“420”公交车上走了下来。李小姐住在桥南村,她告诉记者,一有时间,就会抽空和家住杨家坪的朋友聚聚会、逛逛街,桥两端的变化也越来越明显,高楼越来越多,往来的车辆也不断增加,亲人、朋友之间的距离因为桥而变得更近,心贴得更紧。

深圳莲花劳务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