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沙母婴资讯网聚沙母婴资讯网

他代表中国参与了人类基因组计划,现在又建议上海重现“科技大协同”

摘要:上海人类基因组研究中心(国家人类基因组南方研究中心)研究规划部主任、上海产业技术研究院上海海席勒研究所执行副所长王志敏至今还记得,人类基因组计划实施的时候,国内外科学家为了这一共同理想而拼搏的场面。在昨天举行的浦东代表团全团审议会上,他再次提出了这个藏在心中已久的想法——让“科技大协同”的景象重现。

“砰、砰、砰……”上海产业技术研究院海席勒研究所,一只透明培养皿里,薄得肉眼看不到的细胞团,竟然产生了类似心脏的跳动。王志敏在显微镜下观察到这一幕时,他的心也跟随着兴奋地跳动起来。

 

在今年新当选的上海市人大代表中,有这样一位科研工作者,他15年来扎根张江,致力于将一块皮肤或一些血液,利用重编程技术转化为干细胞,再诱导分化成心肌细胞等功能性细胞,最终应用到临床当中。

 

王志敏在实验室工作


 

“我还记得人类基因组计划实施的时候,国内外科学家为了这一共同理想而拼搏的场面,后来我参加过很多国际合作,但这种‘大协同’已非常少见。”在昨天举行的浦东代表团全团审议会上,这位上海人类基因组研究中心(国家人类基因组南方研究中心)研究规划部主任、上海产业技术研究院上海海席勒研究所执行副所长王志敏提出了一个藏在心中已久的想法——让“科技大协同”的景象重现。

 

为上海建一个“干细胞银行”

 

初见王志敏,是在海席勒研究所的二楼。楼下是实验室,楼上是会议室。到了约定时间,一阵匆忙的奔跑上楼的脚步声之后,王志敏的身影出现在会议室。

 

“我明天和后天还有两个学术项目的答辩,前几天参加了人大代表履职培训班,这两天一直在准备小组讨论的发言……”王志敏很忙,就在接受采访前一天,他的团队所做的干细胞培养取得了重大进展,通过优化体系获得纯度高于98%的心肌细胞。

 

“心肌细胞再生能力极弱,而干细胞可以分化为心肌细胞,当人出现心肌梗死时,理论上可通过移植补充患者死亡的心肌细胞来修复损伤心脏。”王志敏介绍,但实现人工心跳只是第一步,只有细胞质量达到一定标准才能实现临床应用。

 

细胞质量的重要标准是细胞纯度,纯度越高,离临床就越接近,但如何提高细胞纯度是个艰难的过程。在37摄氏度培养环境下,通过心肌细胞培养液培养可以诱导干细胞向心肌细胞分化,而培养液中需要添加多种成分,这些成分的不同组合、不同成分的不同浓度、同一成分的不同品牌产品,都会影响细胞纯度。王志敏团队的工作,就是找到“最佳配方”。

 


 

“研究刚开始时,我们获得心肌细胞的纯度只能稳定在60%左右,经过很长时间摸索后才达到80%,而这次我们第一次多人平行实现了95%的心肌分化效率,其中一个达到98%。”王志敏告诉记者,这对于干细胞研究实现临床应用都是巨大的飞跃。

 

未来,海席勒研究所不仅要培养心肌细胞,还有神经细胞、皮肤细胞等,实现干细胞大规模培养及定向分化,生长成各种类器官,满足科研及临床治疗的需求。这可能是未来上海的“干细胞银行”。

 

希望重现“科技大协同”景象

 

德国科隆大学海席勒教授是国际上用诱导多能干细胞培育功能性细胞的公认的领军人物,上科院、产研院与海席勒团队共同成立“上海海席勒研究所”,是为了将其建设成一个以干细胞为主要突破口的集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临床转化为一体的平台。

 

“科学研究十分需要这样的大协同,尤其是在生命科学领域,从前期项目的深度协同到后续的数据共享,都需要长期合作。”王志敏发现,目前许多科学研究都是与项目绑定的,“很多时候,一个课题完成,合作便结束,这样的模式不利于在科学领域重大突破。”

 

“科技大协同”是王志敏一直关注的一个问题。“最近,处于干细胞领域领先地位的德国科隆大学也希望从我们实验室进口达到98%纯度的心肌细胞,这说明上海已处在较高水平线。今后是否可以由上海政府引导,建立一个干细胞产学研用的综合基地,集上海、长三角之力,建立一个国家公共干细胞库?”王志敏建议,可通过加大长三角地区人才项目的相互承认,推动长三角产业技术研究院的协同,在长三角地区建立跨省联动的大协同长效机制,重现“科技大协同”景象。

 

此外,作为科研工作者,王志敏一直关注青年科技工作人才的落户安居、子女教育问题,因为这是让青年工作者融入大上海的前提。王志敏清楚地记得,2003年2月14日最初来到张江的时候,单位门口还是一片芦苇地。“当时张江的定位就是药谷,十几年来,我看到这里一直飞速发展,成为上海的科研高地,而未来,我希望这里能成为科学家心目中的圣地。”

 

从科学研究到代表发声

 

作为一名科学家,过去王志敏的生活十分单调,基本上是单位和家里两点一线。如今成为人大代表以后,他要把更多的时间分给走访、调研和开会。“科研工作者都有一个特性,就是能加班。人大代表不是专职,如何在科研工作和履行人大代表职责之间平衡兼顾,更需要有一份理想来支撑。”

 

而这份理想,王志敏坦言是来自于一次“发声”的经历。那是2015年,作为九三学社成员的王志敏从自己切身的科研经历中提出了规范基因检测服务市场的建议,该建议最后成为全国两会上的一个提案。“这个问题其实就在我们身边,很多人都意识到了,但一直没有提出来。”这件事让王志敏看到,从自己身边熟悉的领域去发现问题并敢于发声是很有价值的事情。

 

王志敏在两会会场


 

“在我心里,人大代表既不是一个特殊的身份,又是一个特殊的身份。原来,你看到问题可能只是说几句话,但现在看到问题,经过你的嘴说出来以后,问题会受到更多的关注,会有更多的机会得到解决。”王志敏认为,人大代表这个身份带来的更多是社会责任和压力。

 

成为人大代表以后,王志敏表示会投入更多时间坚持走访,通过走访调研来发现身边的问题,并敢于发声。“关注身边的科研工作者,关注我自己熟悉的领域,把一些大家都关心的但没有提的问题提出来。”王志敏说,“我一直是个学院派,从没离开过生物学领域,未来在代表建言的道路上,我会继续努力,希望能为张江科学城建设、科创中心建设贡献自己微薄之力。”

栏目主编:张骏文字编辑:王闲乐题图来源:张驰 摄

深圳粤海劳务外包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