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沙母婴资讯网聚沙母婴资讯网

评论:愿新闻路上有你有我

  昨天是我国第18个记者节,一篇《记者,记着心疼自己》在微信朋友圈广为传播,其中有这么一段:

  他们皮肤暗淡无光

  挂着浓重的黑眼圈

  一副身体被掏空的样子

  总是心事重重加班不停

  仿佛有上千万的生意要谈

  他们说

  “就我这样

  我妈已经对我的终身大事不抱幻想了”

  ……

  有夸张的成分,但对不少一线记者来说,这样的描述接近事实。这并不令人沮丧——这本就是记者生活的常态——相反,它让人看到记者职业的超常付出,让人对这一职业更加充满敬意。

  说到超常付出,深蓝财经记者社区发布的《2016年中国媒体人健康问卷调查》显示,八成媒体人每天工作超8个小时,肠胃病、肥胖、高血压已成媒体人普遍的问题。而媒体人英年早逝的消息,更是不时刺痛人们的神经。

  通过报道成名成家的记者,有,但毕竟是少数。拿着不高的收入,紧张却默默无闻地工作,这是记者工作的常态。近几年,一些媒体人选择离开记者队伍。对于同行的选择,我理解、尊重;作为记者中的一员,我希望更多人能留下来,继续在新闻战线摸爬滚打。一名记者,离开还是留下,一定是其理性选择的结果。我们来看看,哪些可以成为让他坚守的理由?

  记者中,一部分人具有新闻理想,从事新闻工作被其视为职业荣耀。对他们来说,工作苦一些、累一些,收入低一些,甚至存在一些健康风险,都不会让他们轻易告别新闻工作。新闻理想,是他们让自己坚守的理由。

  还有一些人,谈不上什么新闻理想,记者工作只是他们谋生的一种手段。这部分人和具有新闻理想的人之间在工作动机方面的差别,并无高尚不高尚之分。这部分人数量可能更多,构成新闻从业人员的主体。对他们来说,收入、健康等因素,可能成为选择离开的隐患。

  但在多数人身上,“隐患”并非一定会发展为现实。除了“想走还要能走”,还在于人是有感情的。如果一个人在单位各方面关系融洽,有在家的感觉,那么,收入高一些低一些,有时就不那么重要;如果单位能够以员工为本,意识到各种“隐患”并采取有效措施,员工也就没有必要为了规避“隐患”而离职。如果单位能做到这些,相当于给了员工坚守下去的理由。

  坚守下去的理由,除了单位能给,社会也能给。具有新闻理想的,以新闻工作作为谋生手段的,两类人并非一成不变,而是可以相互转化的:曾经充满新闻理想,因为各种原因采访报道屡屡碰壁因而逐渐丧失理想的,现实中不少;本来只想以新闻为业养家糊口,宽松报道空间让其佳作迭出,逐渐认识到新闻之于社会进步的价值并以此作为人生追求的,也有很多。让更多新闻人坚守的理由,社会可以给,也应该给。

  让新闻人坚守的理由很重要,它除了影响现有从业人员的去留,也影响潜在从业者的选择。一个行业的前途(收入、职业荣耀、健康影响等是最重要因素)越被看好,越能吸引优秀人才进入;反之,人们会选择躲着它走。

  央视主持人白岩松说:“新闻是一条注定要长跑的路,一朝一夕不足以改变这个世界;要相信新闻依然有助于让这个世界变得更好一点,你会是千万推动者中的一员。在中国新闻的历史中,有千千万万名记者奔跑在这条没有终点的长路上。”愿这条路上有你有我。

深圳南山人才市场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