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沙母婴资讯网聚沙母婴资讯网

广东智能制造研发“超车”:围绕需求端“技术定制”

    本报记者 杜弘禹 广州、佛山报道

    新型研发机构在广东迈向智能制造的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了解到,立足于本土产业特色,它们一方面是解决方案、技术和服务的提供者,帮助更多制造业企业向“智造”过渡;另一方面,它们亦承担着技术层面追赶与创新的使命。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近期调研发现,越来越多的制造企业正通过“定制”的方式,从这些新型研发机构获得更具针对性的解决方案和技术,实现转型。更为重要的是,这一过程中,广东制造业需求的多样性又推动着技术的融合创新和突破,一些自主研发技术或国外技术经引进消化再创新后,实现了对国外的追赶和超越,甚至开始向国外输出。

    新型研发机构助力智能制造

    一名工人手拿着喷***,将釉料细致均匀地喷涂在一个马桶瓷胚上。他的一旁,一台六轴机器人正同步记录着他的一举一动。之后,不需要再进行繁琐的人工编程,这台工业机器人就可以替代人,独立、精准并且更加高效地完成整道工序的操作。

    这项技术叫做自编程,它让机器人拥有学习和复制人的动作的能力。这是佛山广东工业大学数控装备协同创新研究院专门为当地陶瓷产业引进并创新的一项前沿技术。

    近年,制造业大省广东致力于通过推动工业机器人应用,加速迈向智能制造,以实现转型升级。这一过程中,类似上述这样的智能制造相关新型研发机构扮演着重要角色。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了解到,目前,广东希望加速重构自身制造业的竞争力优势,但仍有诸多现实问题需探索解答。

    其中突出的一个是,广东制造业门类众多,并且遍布中小企业,这对机器人及智能制造装备的进一步应用形成阻碍。一名业内人士对21世纪经济报道分析说,我国一些制造业门类国外根本没有,因而没有成熟的技术和解决方案可以直接复制移植。同时,因为发展水平滞后,国内的多数机器人企业仍是“小散”,仍难满足复杂的现实需求。

    这一背景下,广东近年在迈向智能制造的转型过程中,就针对性地布局了一批相关的新型研发机构,谋求通过市场方式传递政府推力,甚至弥补某些缺失。

    上述位于佛山的广东工业大学数控装备协同创新研究院便是其中之一。该研究院副院长熊薇对21世纪经济报道说,我国中小微制造业企业的智能化转型大多面临着自身能力不足和信息渠道不畅的阻碍。“不知道找谁,也不知道怎么做,急需公共服务平台帮助。”

    因此,满足企业需求尤其是最终应用场景需求,成为这些研究机构围绕的核心。值得注意的是,在技术滞后于需求的现实情况下,二者间正逐步演化出“技术定制”的独特模式:越来越多的制造业企业开始找上这些研发机构,他们提出自己的想法,并希望借助后者的技术能力,探索实行某种方面或某种程度上的智能制造效果。

    一个代表性的案例是,佛山一家制造业企业为解决带包装产品的柔性检测问题,找了很多企业,但均以失败告终,直至走进广工大数控装备协同创新研究院的大门。后者通过将机器人深度学习技术与视觉识别技术的融合创新,一举实现突破。

    该研究院旗下的佛山缔乐视觉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袁海宏介绍,目前这家企业一共向其提出20多种技术需求希望获得满足,也有别的企业看到效果后开始找上门来。

    这种需求导向也从另一维度体现在中国(广州)智能装备研究院身上。该研究院的研发重点方向之一是智能制造共性技术,包括感知、控制、执行及核心零部件等。熊薇表示,不同于一般的企业,承担着公共服务职能的研究机构更愿意针对中小制造业企业的一些需求去下功夫“钻研”和探索,“如果一项技术需求足够大,而我们自身又没有,我们还会尝试通过再引进吸收相应技术团队去进行突破。”

    “我们选的都是国外有但国内没有,并且当前需求大的技术。”广州智能装备研究院有限公司总经理助理刘佳对21世纪经济报道说,希望弥补国内智能制造的一些技术缺失。

    技术突破加速

    这些新型研发机构带来的智能制造解决方案及相关技术服务的供给的丰富,最直观的效用在于降低诸多制造业企业的智能化转型门槛。比如,一套芯片检测系统,国外品牌价格为七八百万,而由相关研究机构国产化的,价格仅为一两百万。

    不过,这还不是需求导向下广东智能制造新型研发机构探索的全部意义。更为重要的是,这一过程中,广东制造业企业呈现出的需求多样性,正不断推动着智能制造相关技术的融合创新和突破。一些新型研发机构的自主技术,或是国外技术经过引进消化再创新之后,最终实现了对国外的追赶和超越,甚至开始向国外输出。

    这本身是一个加速技术转化的过程。上述缔乐视觉负责人袁海宏说,该企业借助人工智能实现柔性物件识别检测的技术,实际上过去就已在学校内部研发多年,此番被企业需求激活并实现进一步突破,“我们现在的技术基本上已经是国内顶尖行列”。

    前述的自编程机器人亦是一个典型案例。熊薇介绍说,该技术的雏形来自一家意大利企业,广东陶瓷企业引进后一直未能达到理想效果。由于需求空间大,广工大数控装备协同创新研究院旗下一家企业将该意大利公司收购并对技术进行优化,最终实现创新。

    中国(广州)智能装备研究院则在智能制造装备控制器的研发上取得不小成效。控制器是包括工业机器人在内的所有智能制造装备的核心零部件之一,国产化至关重要。

    “我们已经在进行第二代的产品研发。”刘佳介绍说,该研究院的目标是研发出功能较国外产品更为优化的智能控制器,包括有更好的兼容性、更好的柔性化控制效果等,以适应国内工业机器人产业的发展和本土制造业更为复杂的改造需求。

    值得注意的是,第四次产业革命带来的新技术以及技术的融合创新,也激发了这些广东智能制造新型研发机构更多的探索。比如,中国(广州)智能装备研究院的研发范围之中,除当前需求巨大的诸多共性技术外,另一重点便是对前瞻性技术的探索。

    刘佳介绍,这主要集中在两方面,一是人工智能尤其是将其中的深度学习技术在智能制造过程中进行应用探索,比如实现车间的“无序分拣”等场景;二是结合新型感知技术进行“仿生手”研发探索,“不同于刚性夹具,它可以实现柔性抓取,将有广泛应用”。

    多位业内人士对21世纪经济报道分析,尽管广东受制于高校科研院所的短板,智能制造理论研究在国内并不领先,但是作为制造业大省,同时也是全国工业机器人最大应用市场,广东近年来在智能制造应用领域的研发进步明显,一定程度上处于领先位置。

    “各个新型研发机构显然在其中起推动作用。”刘佳分析说,但也必须清醒看到,当前我国智能制造技术较发达国家还有不小距离,比如电机等更重要核心零部件。此外,目前智能制造研发整体还是中小企业为主,缺乏龙头带动。因此,作为公共平台的新型研发机构,更重要的意义或是要在组织联合攻关等方面发挥作用,“集中力量办大事”。


粤海人力资源外包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