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沙母婴资讯网聚沙母婴资讯网

潘瑞凤:社区工作越干越尝到“甜头”

  社区工作17年来,陪社区老人过了15个年三十。对西城区广安门内街道西便门东里社区党委书记潘瑞凤来说,社区中的老人就是自己的亲人。她组建助老特需服务队、申请资金铺设破旧道路、推动社区网格化管理……对她来说,这份工作始于缘分,成于坚守。

  近日,在接受新京报记者采访时,潘瑞凤表示,她最关心的还是老百姓的教育需求、医疗需求和惠民政策的落实。这次参会,将把这些方面的一些想法带上去。

  

  谈感想

  社区工作是一种坚守

  新京报:什么时候开始在社区工作的?

  潘瑞凤:来到社区岗位是一种缘分。我一开始从事的是财务管理和门店主管工作,父亲去世后就想换个离家近的岗位,可以多陪陪母亲。社区工作是28岁开始的,到今年快18年了,刚开始被分配在广安东里平房区,后来来到西便门东里社区,工作了12年。

  新京报:有很多人认为基层工作琐碎忙碌,你干了近20年,有什么感受?

  潘瑞凤:确实很辛苦,在基层做这么久是一种“坚守”。来之前对这份工作一无所知,觉得很琐碎,但是越干越尝到“甜头”。社区工作主要是围绕居民展开,是为人服务,虽然解决的是他们生活上的小事,但给自己带来很大获得感,累积起来就会有感情、有情怀。

  新京报:平时工作中遇到的难处有哪些?

  潘瑞凤:社区工作用两个字体现:人、事。和人有关的事情,就是要满足各种人群的各种需求,还要从外部内部争取各方资源投入,来为社区办事。这其中最难的是,居民们的迫切需求很多时候受到条件政策诸多限制,是社区力所不及的;还有一些居民把我们当成亲人,家里有事情找我们倾诉,我们去劝解,但有时候依然难解决。这些难题积累起来,我们有时候也觉得困惑,个别居民会有不满的情绪,也会出现极端的言语。要克服这些困难,我们自己要有非常强大的内心,所以对新同事我都会做心理辅导,告诉他们工作中“受气”了,要学会化解自己的负面情绪。

  新京报:18年里有没有换工作的念头?

  潘瑞凤:没有。外界虽然会有好岗位,但社工带来的获得感是不可替代的。2006年前后,有一个曾经的同事推荐我去一家酒店做酒店工会负责人,他们开出的工资至少是社工的两倍,但我说考虑考虑,之后还是拒绝了。社工的岗位虽然挣得不多,但是和居民之间已经像是亲人了,割舍不下。

  新京报:你觉得把基层工作做好,最重要的是什么?

  潘瑞凤:责任和勤勉。社区工作就是要把别人的事当自己的事来干,如果想按照常规,上班来下班走,就不适合这份工作。

  谈工作

  为老人组织“特需服务队”

  新京报:社区哪些群体是你最关注的?

  潘瑞凤:西城区广内街道西便门东里社区属于老小区,现在常住居民3000人左右,老龄化比较突出,老年人占了近三分之一,空巢老人、高龄老人也不少,这些老人是我最惦记的。

  新京报:平时怎么帮助他们?

  潘瑞凤:有时间就去他们家里走访,尤其春节前夕。当然也会有几个重点关心的老人。

  比如3号楼的薛阿姨,她是一位空巢老人,身体不是特别好,经常看病吃药,又有脊柱侧弯,走不了太远,就得时不时上门看看老人家有什么需求。有一次老人住院,怕她看到别人有人问候陪伴,自己没有心里失落,但我没法天天去探病,就一两天打个电话问候下,志愿者也经常送吃的过去。

  我们把他们当作自己家老人,他们也把我们当儿女看。每年大年三十会把他们请到社区来,跟我们一起过节,看完春晚后再把他们送回家。一开始是三四个空巢老人过来,后来一些老人听说后也主动加入,加上工作人员,每年都是二十多人一起过年。

  新京报:每年大年三十都和他们待在一起?

  潘瑞凤:工作17年来几乎每年三十都在岗位上,只有两次回家,一次是因为自己生病,一次是因为母亲得了严重心脏病,除此之外都在社区。以前是被动“加班”,心里特别希望和家人一起,后来变成理所当然,工作才踏实,回家还忐忑。值守到夜深人静了,回家走在长安街上,身体很累,但心里一块石头落地,觉得很安心。

  新京报:社区有近千名老人,人手不够怎么办?

  潘瑞凤:是的,社工人手非常有限,必须把社区居民发动起来。2014年,我倡导成立了助老特需服务队,志愿者就是居民。它主要针对空巢、高龄、残疾老人这种特别群体,为他们提供有针对性的服务,包括家政、就医、购物等。

  新京报:服务队规模有多大?

  潘瑞凤:服务队规模在年年扩大,今年我们请来了清华池的修脚师傅、沙宣美发学校的理发师定期进小区,为行动不便的老人和残疾人提供上门服务。

  现在提倡居家养老,政府也提供很多补贴和服务,但在社区干这么久,有些老年人会反映还存在“空白点”。比如理发、修脚,年轻人觉得是小事儿,对老人可不。现在街边美容美发店,进去就是几十块,老人们对发型要求不高,又节俭惯了,就觉得贵;我们东里的位置离清华池、虎坊桥比较尴尬,公交不方便,老人也不大骑车,有的就修不了脚,现在能上门服务,他们的难题就解决了,老人们特别高兴。

  新京报:如果满分10分,你给自己的工作打多少分?

  潘瑞凤:8.5分吧。我现在心头还有几大心病,比如老旧楼体,污水管线还没更换完;老人腿脚不便,但加装电梯还没实现,民意立项必须是全楼层同意,很难解决,只能见机推进。

  谈履职

  最关心居民的衣食住行

  新京报:你什么时候入的党,还记得当时的情况吗?

  潘瑞凤:当然记得,特别清楚,2002年6月25日。我是2000年3月到社区工作,当时受一些老党员影响,特别想加入党组织。当时工作特别努力,后来得到社区党支部认可,参与社工两年就加入党组织了。对我来说,这算是又一个起点和加油站。

  新京报:党员身份对你来说意味着什么?

  潘瑞凤:党员意味着一种责任和使命。党员吃苦在前、享受在后,各方面都要起带头作用,要让群众看到和信服。党员日常中也是代表党和政府开展工作,你的形象就是传递党和政府的形象,践行不好,老百姓势必会有不满。要通过自己的工作来获得认可,让老百姓发自内心说,中国共产党真好。

  新京报:知道自己当选十九大党代表时心情如何?

  潘瑞凤:今年5月份时知道自己被选上了,异常兴奋和激动。非常光荣,但觉得自己肩负重任,也有很大压力,担心辜负大家的重托,所以下决心要把更多基层意见收集上去。

  新京报:这次上会,你打算把哪些群众的呼声带入会场?

  潘瑞凤:最关心的主要还是围绕衣食住行,对老百姓的教育需求、医疗需求、惠民政策的落实,我都很关注。还很关心如何建设发展支部,带动群众。现在已经有一些想法了,准备带到会上。

  声音

  党员意味着一种责任和使命。党员吃苦在前、享受在后,各方面都要起带头作用,要让群众看到和信服。党员日常中也是代表党和政府开展工作,你的形象就是传递党和政府的形象,践行不好,老百姓势必会有不满。要通过自己的工作来获得认可,让老百姓发自内心说,中国共产党真好。

  ——潘瑞凤

  新京报记者 戴轩

责任编辑:马骁潇

粤海临时工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