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沙母婴资讯网聚沙母婴资讯网

“内外兼修”新海口 从“面子”到“里子”发生深刻变化

  7月14日,全国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正式命名海口为“国家卫生城市”,从2015年7月31日海口启动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和国家卫生城市算起,不到两年。

  外修颜值

  海口市的变化,是从看得见的美丽开始的。这座海滨城市有一条母亲河,叫作美舍河。这条带着“美”字的河成为城市的美丽符号。河道旁的水泥护坡不见了,露出了原始红色土壤,岸边栽种了绿草红树;水中的杂物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苦草、狐尾藻等水生植物;鱼儿回来了,甚至多年不见的小白鹭、棕背伯劳、白头鹎也飞来了。

  海口是一座年轻的城市。在过去的快速发展中,城市建设取得了很大成绩,也曾留下一些缺陷。美舍河曾是城市生态的“负资产”,河道污染得发黑发臭,市民休闲娱乐都找不到一个好去处。变化从今年开始,越来越明显,美舍河真的“美”起来了。

  美舍河的“美”由综合治理而来。“我们围绕‘生态修复’‘服务民生’理念,将水体治理融入生态修复,以水体治理惠及民生,用生态修复进一步激活城市的发展动能,提升城市的颜值和价值。”海口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顾刚告诉记者。

  在美舍河凤翔段治理中,海口市整合资源,打造美舍河凤翔湿地公园,利用生物技术提高美舍河河水水质,也为海口市琼山区建起了一座优美的公园。记者在美舍河凤翔湿地公园看到,三级湿地梯田过滤系统建设完毕,梯田内种植了诸如睡莲、再力花、花叶芦竹等水生植物。“污水流入一级梯田,在流经三层湿地台地后,流出的水流已经明显变得清澈,经过这些生物技术处理,美舍河的水质得到了明显提升。”海口市治水办综合组组长王亚琴说。

  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和国家卫生城市,是海口这两年提出的目标。“双创”开展两年来,城市正在从“面子”到“里子”发生着深刻变化。变化体现在家家户户门前。

  他们在“双创”活动中提出了“门前三包”、环境卫生、水域环境等18项专项整治。尽管个个都是“硬骨头”,但海口市在每个地方都舍得下力气。

  海口地处南方,一年四季雨水多。农贸市场“行路难”是一个多年的老问题。“以前买菜都没下脚的地方,污水横流、垃圾满地。”家住海口市龙舌坡农贸市场附近的符春莺告诉记者,现在,海口市民很多人都是穿着皮鞋去买菜了。从雨靴到皮鞋,人们脚下的变化见证了市容市貌的变化。

  截至目前,海口市全面完成42家农贸市场的升级改造,全部配备保洁员;落实“门前三包”主体责任单位(业主)4.2万家,取缔各类占道疏导点和马路市场181个;全市配备农村保洁人员1829人,保洁覆盖率达到100%,建立“户分类—村收集—镇转运—市处理”农村生活垃圾收运体系,惠及农村人口60多万人;改造小街小巷2434条,改造老旧市政主干道路51条,打通“断头路”***条……

  内修气质

  海口扮靓城市的同时,也在坚守着文化的脉络。骑楼老街是海口的名片和“文化扉页”。

  骑楼老街是首批十大“中国历史文化名街”,随处可以看到古朴的廊柱、露台、窗楣、浮雕,带给人们优雅的古韵和艺术的美感。2010年8月,海口骑楼建筑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与综合整治工程启动,总投资5.5亿元,工程启动范围总面积约13.37公顷,搜集了1000多个木雕实体样本,并从中拣选出最具地方特色的图案,应用到骑楼的门楣、栏板、山墙、窗套和立面等部位。改造工程持续4年多,于2015年1月结束。

  文明风气擦亮了海口的城市底色,让这座城市有了更深层次的美。海口文化建设写在“扉页”上,也体现在惠民举措中。他们把城市文化建设摆在重要位置,立足文化惠民、改善文化民生,提升城市人文魅力,增强文化自信,丰富市民群众文化生活。海口的文化建设成效正由市民文明素质的提高不断展现出来。

  老陶义工社社员李燕红参加义工活动以来,很有感触。她说:“志愿参加指挥交通、捡拾垃圾一段时间后,我发现人们变得自觉了,很多人会轻声地说声‘谢谢’‘对不起’,海口市民的素质提高了。”

  2015年12月31日,海口万绿园举办了一场5万多人参加、时间长3个半小时的跨年演唱会。演出结束后,竟然没留下一点垃圾;2016年超强台风“莎莉嘉”过后,市民群众纷纷走上街头开展道路清扫清障,灾后一天全市生产生活迅速恢复,整座城市干净有序。“双创”以来,海口市开展了“小手拉大手”、文明卫生签订单位和个人评选等系列活动。近两年,这座城市评选出道德模范129名,海口好人345名,美德少年101名。

  “这里不仅有优美的自然风光,还有整洁的卫生环境,良好的社会秩序,我们越来越幸福了。”海口市民钟勤说。(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 何 伟)

龙城人力中介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