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沙母婴资讯网聚沙母婴资讯网

张弥曼院士获颁“世界杰出女科学家奖”(图)

  原标题:国科大地学院教授张弥曼院士获世界杰出女科学家奖

  北京时间2018年3月23日凌晨,“世界杰出女科学家”颁奖典礼在法国巴黎举行。中国科学院大学地球与行星科学学院教授、古生物学家张弥曼院士与来自南非、英国、阿根廷、加拿大的其他4位优秀女科学家共同获此殊荣。

张弥曼在“世界杰出女科学家”颁奖礼上。本文图片均来自“中国科学院大学”微信公众号

  三月春风,流淌着柔美、坚忍和希望的气息。3月8日,全世界共同庆祝了为纪念妇女做出的重要贡献和取得的巨大成就而设立的节日。今天,我们将目光投向法国巴黎,“世界杰出女科学家奖”颁奖典礼上,一位中国女科学家受到表彰与颂赞。

张弥曼获世界杰出女科学家奖。

  中国科学院大学地球与行星科学学院教授、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张弥曼院士,以一甲子的时光投身于脊椎动物比较形态学、古鱼类学、中-新生代地层、古地理学、古生态学及生物进化论的研究。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称,“她开创性的研究工作为水生脊椎动物向陆地的演化提供了化石证据”。

  时代感召 不悔选择

  张弥曼1936年出生于一个知识分子家庭,父亲张宗汉是医学生物学教授,在神经代谢生理领域卓有成就。幼承庭训的她自然地产生了长大后当医生的想法。

  不过,受到国家号召,让张弥曼心有所思、情有所感。刘少奇曾说,“地质是工业的尖兵,国家要建设首先需要工业,而工业首先需要矿产资源。”于是,她积极投身地质这一国内几乎是空白领域的学科,从此踏上了与少女时代的憧憬完全不同的人生道路。

留学苏联时的合影(摄于1960年,前排左一为张弥曼)

  “1955年,我们十几位同学被分到莫斯科大学古生物学专业学习。至于古生物学究竟是怎么一回事,我们当时却连一点儿概念都没有。”张弥曼回忆。

  年少的懵懂并没有阻挡张弥曼一颗求实求真的心。“我们是谁,我们从哪里来?(It explores fundamental questions about who we are and where we came from)”她这样介绍自己的研究领域和终生探索的科学问题。

  选择之后便是数十载的坚持,年轻时的张弥曼每年都花几个月的时间在全国各地寻找化石,常常是一个人一根扁担挑着被子、锤子、化石纸、胶水,跋涉在荒山野岭间。

在缙云附近的磨石山上工作,晚上睡在祠堂的戏台上(摄于1968年,后排右一为张弥曼)

  身负30多公斤的行囊,行走20多公里的山路,睡在农家的阁楼上、村里祠堂的戏台上,时有老鼠爬过,身上长了虱子,但张弥曼从未退缩。“我一直坚持自己采集化石,自己修理化石,自己给化石拍照,自己研究。”化石对她而言,仿佛蕴藏着巨大的吸引力。

张弥曼在野外工作(2011年,新疆)

张弥曼在野外工作(2017年,浙江)

  到了不惑之年,张弥曼依然夜以继日地学习工作,“把丢掉的十几年时间要回来”,在大学毕业的22年后,于1982年获得斯德哥尔摩大学哲学博士学位。

  不负时光,不悔初心,历经半个多世纪的科学生涯,而今张弥曼时常对身边人说,“当老朋友一个个离去,我庆幸自己还在这个世界上,所以更要珍惜时间,多做一些有意思的事情。”

  学术成真 成就斐然

  “她从不越出证据说话。”人们这样评价她。

  1980年,张弥曼赴瑞典访学,采用连续磨片法制出了产自云南曲靖的杨氏鱼颅骨蜡质模型,并研究提出:杨氏鱼虽归入总鳍鱼类,但它没有内鼻孔。这一结论与当时国际学术界权威的看法相左,引起了他们的不悦。

张弥曼在进行连续磨片(1981年)

  但张弥曼认为,必须根据事实说话,并最终证明了自己。因为所采用的连续磨片法精密度极高,一块2.8厘米长的杨氏鱼的颅骨化石,张弥曼总共在显微镜下画了540多幅线条图,而一些复杂的图一张就要画十四五个小时。

先驱杨氏鱼模型。

  严谨的学术态度让她得到了同行的认可,杨氏鱼的模型陈列在美国自然历史博物馆的脊椎动物演化展厅。

  在中—新生代含油地层鱼化石的研究中,张弥曼探明了这一地质时期东亚鱼类区系演替规律,为探讨东亚真骨鱼类的起源、演化和动物地理学提供了化石证据,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对中国东部油田的有关地层时代及沉积环境的看法,在学术上和实际应用上都有重要价值。

  时光虽逝,张弥曼开辟新的学科领域和研究的脚步却从未停止。2008年在PNAS(美国科学院院刊)上发表关于伍氏献文鱼的研究成果。这类骨骼异常粗大的鱼类见证了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相撞、青藏高原隆升以及由来已久的干旱化进程。

  2006年在Nature、2014年在PNAS上发表对孟氏中生鳗的研究成果,研究迄今全世界淡水沉积物中七鳃鳗的唯一记录,首次记录了化石七鳃鳗的幼体和变态期幼体特征,而且显示现代七鳃鳗独特的三期生命史早在距今1.25亿前的早白垩世晚期即已成型并保持至今。

  因其学术贡献,张弥曼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英国林奈学会外籍会士、瑞典皇家科学院外籍院士,2011年和2015年分别荣获芝加哥大学、美国自然博物馆吉尔德研究生院荣誉博士学位,2016年获国际古脊椎动物学界最高奖——罗美尔-辛普森终身成就奖。

  提携后学 谦逊若谷

张弥曼和学生观察化石模型。

  “一个老师的影响是永恒的,他是没法儿知道自己的影响止于何处。”提到人生各阶段给予过她帮助的恩师,张弥曼心怀感恩;对待年轻人,她爱才善举毫无保留,甘当铺路石、领路人。

  张弥曼历来诲人不倦、提携后学。她将自己做了多年的、最擅长的早期鱼类的研究工作,交到了年轻人朱敏手上,自己则转向了中—新生代鱼类的研究。

张弥曼介绍她的研究工作(摄于2018年)

  在她的支持下,中国科学院大学地学院教授朱敏及其团队在Nature、Science等重要刊物发表十余篇重要成果,一些成果被国外教科书所采用,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等重要奖励。

  虽然在各种奖项、论文中很少看到张弥曼的名字,但承继了她建立起的中国古生代鱼类研究基业的人们都明白,她有多重要。

世界杰出女科学家官方网站上关于张弥曼的介绍。

  Nature杂志资深科学编辑纪恒瑞(Henry Gee)说,“她是那么地谦虚低调,我当时压根儿就不知道她的盛名或她的人生和职业经历。她只不过是又一位古生物学家,对像我这样的年轻学子给予温情地鼓励。”

  “世界杰出女科学家奖”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与欧莱雅集团于1998年设立,每年授予各大洲共5位为科学进步做出卓越贡献的女性。去年11月份就已公布2018年度获奖者名单,但张弥曼婉拒了很多采访。她说:“我做的工作真的没什么(特别),而且手上还有很多(研究)工作要做。”

  这就是张弥曼一向的风范,国际上享有盛誉,却始终虚怀若谷。

  早在12年前,Nature杂志记者戴尔顿(Rex Dalton)在《她迷上了化石》一文中就写道:“在采访过程中,当问及她的成就时,她总是避而不谈。”在当选瑞典皇家科学院外籍院士,也是我国科学家第一次获得这项荣誉时,张弥曼说“这项荣誉并不属于我个人……”

  在今天的颁奖典礼上,在举世瞩目的时刻,我们不妨放下这些谦逊,一起行以敬慕的目光,颂扬属于她的辉煌。

 

责任编辑:张岩

西丽临时工劳务市场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