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沙母婴资讯网聚沙母婴资讯网

传统文化推广深入中山校园

    光后中心小学民乐团排练厅里,老师带着学生在练习。 南方日报记者 叶志文 摄

    小榄丰华学校剪纸社团老师杨秋芳在辅导学生创作。校方供图

    剪纸社团成员在创作《活力丰华》主题剪纸。校方供图

    严建钦在中山职院家具实训室里练习雕刻。南方日报记者 叶志文 摄


    每天下午4时,中山市光后中心小学民乐团的学生都要排练一个多小时。开设民乐班8年,如今光后民乐团已成为该校的一个金字招牌。近日,光后中心小学被确定为由广东中华民族文化促进会、广东省民间文艺家协会共同发起评选的广东音乐进校园推广基地,全省一共有20所学校获评,光后中心小学是中山唯一入选的学校。

    事实上,传统文化推广在中山的校园内氛围浓厚,许多学校不仅组建了艺术社团,还开设了相关课程。在此过程中,剪纸、木雕等传统工艺也得到了普及推广。最近,小榄丰华学校在中山美术馆举办的一场剪纸作品展就很惊艳。

    ●南方日报记者 王谦 郭冬冬 通讯员 李思玲

    小榄丰华学校 10年剪纸剪出多彩人生

    一把剪刀,剪出了人物造型的生动活泼,剪出了古典与现代建筑的精巧繁复,剪出了五彩斑斓的视觉与创意冲击。

    在小榄丰华学校新校落成十周年师生剪纸作品展上,一幅由35块长约1.2米的胶片拼接而成的巨幅剪纸作品《丰华菊韵》让人印象深刻。

    “这幅作品花了三年时间陆续剪出,一共有37个小朋友参与,整幅画都是以小榄菊花为主题。”丰华学校校长杨红介绍,剪纸艺术在丰华学校有很高的普及率,三个年级全年教学,学校近一半的学生都接触过剪纸。

    “剪画聪明胜剪书,飞翔花鸟泳濒鱼;任他二月春风好,剪出垂杨恐不如。”这是清代文人对剪纸艺术的高度咏叹。早在2007年,丰华学校就开设了“二月风剪纸社团”,以社团形式推进剪纸艺术。后来,学校又引进了专门的美术老师,找到中山知名剪纸艺人梁杰康等人,聘请他们为学校的校外剪纸指导老师。

    有了剪纸行家的指导,再加上学校剪纸老师的精心施教,很快就产生了许多优秀的剪纸作品,参加剪纸的学生也变得异常活跃。从2009年开始,丰华学校的剪纸作品在小榄菊花会上开始展出,此外还经常参加其他展览,举办各种剪纸活动。

    为了让学校的剪纸艺术教学再进一步,学校组织剪纸老师和校外剪纸名家编写了小榄丰华学校剪纸校本教材《丰华剪纸》《彩纸剪贴画》,并设置了专业的剪纸教室,添置了剪纸所需要的各种工具材料,为剪纸课程的发展作好铺垫。

    现在,学校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剪纸成长册,用课余的习作记录剪纸技巧的进步。走进丰华学校,走廊里、大堂中、教师的墙壁和窗户上,都有师生或者家长们的剪纸作品,或剪出美丽花草树木,或剪出活灵活现的虫鱼鸟兽,或剪出丰富多彩的学习和生活场景……

    中山美术馆馆长刘春潮认为,剪纸的内容多寓意广,在视觉上给人以通透的艺术享受。而丰华学校的剪纸风格多样,融汇陕西窗花的粗朴和豪放、河北和山西剪纸的秀美和艳丽、宜兴剪纸的华丽和工整、南通剪纸的秀丽和玲珑,呈现出生机勃勃的五彩气象。

    其实,除了“二月风剪纸社团”,丰华学校还有“丰华书法协会”、“丰华水墨坊”等,都是传统艺术社团中的佼佼者。学校还定期编印书法剪纸艺术报,刊载师生们精美的剪纸作品。校园布置也是剪纸和书法相映生辉,让传统文化与艺术教育融为一体。

    谈到为何发展这些民间艺术教育,杨红说:“丰华学校有很多外来子弟,我们希望他们也能享受优质的素质教育,通过参与这些艺术社团,拥有同样的发展机会和平台。”

    中山职业技术学院 通过雕刻认识传统技艺美

    和剪纸一样,红木雕刻也是电脑无法取代的传统手工艺。在刚刚闭幕的2017年中国技能大赛全国家具(红木雕刻)职业技能竞赛大涌红木杯广东中山赛区选拔赛上,来自中山职业技术学院家具艺术设计专业的6名学子,包揽了院校组“青年工匠之星”金、银、铜大奖,他们也将代表中山赛区参加在浙江东阳举办的全国总决赛。

    红木雕刻,古色古香,别具一格。本次竞赛分为理论和实操考核,理论考核合格后由组委会统一提供实操图稿,题材分为花鸟、山水和人物,参赛选手分为职工组和院校组共88人同台竞技,在红博城现场进行为期3天共计24小时的雕刻比赛。

    比赛高手云集,参赛选手要做的,就是将一张张平面图纸变成活灵活现的雕刻作品。“这就是一个塑形的过程,以木头为载体,雕刻出立体感和凹凸感。”此次竞赛院校组“青年工匠之星”金奖的唯一获得者严建钦觉得,当中最难的是作品既要形似还要神似,表现出一定的意境,而这就只能靠个人去领悟。

    从2011年起,为了让学生掌握红木家具雕刻艺术、技法和技巧,中山职业技术学院家具艺术设计专业就开始设置家具雕刻纹样赏析与设计课程,并每年邀请首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潮州木雕的代表性传承人陈培臣及其弟子前来授课。2015年5月,陈培臣大师工作室在艺术设计学院一楼挂牌成立,包括作品展览馆和个人创作室,共100平方米。

    “学校一直都很重视对传统文化和工艺的传承与创新,也是根据中山红木产业的地方特色开设了专门的雕刻课程,并采用校企合作的模式,以工作室为教学平台,希望通过对雕刻艺术相关知识传授与技能培养,使学生认识传统技艺美,掌握雕刻艺术工艺,提升雕刻文化内涵。”家具艺术设计专业主任潘质洪说。

    学习雕刻很辛苦,起早贪黑。今年暑假期间,严建钦与班上十多名同学一起到大涌的雕刻大师厉国阳处学习。刚到的时候,他们就听师父说:“现在的年轻人对雕刻的兴趣不高,前前后后也有一些人来学,可往往坚持不到半个月就走了。”庆幸的是,这些小伙子并没有被吓退,不仅整整坚持了两个月,还真的学有所成。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对于雕刻工而言,最珍惜的莫属于一套齐全精致的打胚刀和修光刀。在学习一开始,厉国阳就要求他们练习磨刀,这一磨就是半个月。“师父每天来也不说话,就拿着我们的刀看,光滑度、锋利度和角度都很讲究。”拿下银奖的陈仁优说,磨刀半个月,接着练刀劲又是半个月,然后才是练习塑形的技巧。“就像是进行了两个月的特训,收获很大。”

    训练结束时,陈仁优完成了一个“荷花+蟹”(意为“和谐”)的雕刻作品,作为训练成果得到厉国阳的肯定。而这也足足花了他两个多星期时间,每天八九个小时。“所以很多人都会说雕刻太枯燥,在某种程度上确实是这样。不过我们就当是在做一件艺术品,会憧憬和期待完成时的那种自豪感和成就感,这样想每一次时间都会过得挺快的。”陈仁优说。

    光后中心小学 民乐教育可以培养团队精神

    在光后中心小学的排练厅,有人弹奏琵琶古筝,有人拉二胡吹笛,有人敲锣打鼓……大家正合作排练乐曲《英雄少年叙事》,音乐时而激昂时而舒缓,指挥老师周清波在最前方注视指导着每一个环节。

    “我从一年级就开始学扬琴,现在是第五年了,虽然老师比较严格,但我还是很喜欢练琴。”今年10岁的郑露钧是乐团的扬琴弹奏者,跟他一起这样练习的还有42名五年级学生。周清波介绍,学校每个年级都学习民乐,三年级和五年级会开班成立乐团,乐团分拉弦、吹管、弹拨、打击乐四个板块教学,一个乐团会选择约50人,每星期在学校训练约9课时。

    从2009年开始,光后中心小学就招了第一届民乐班。为了让师资也跟上,当时学校还一次招聘了4位民乐老师,周清波就是其中一位。“我们虽然不是中山最早教民乐的,但由于学校重视投入力度大,后来者居上,现在民乐团队已经成为学校的代表性团队。”光后中心小学除了配备6间独立教学课室和两百平方米大排练厅,招聘民乐各门类的专业老师,还聘请了多位校外专家作为学校民乐教育顾问。

    “加入乐团的孩子们通过学习乐器演奏、参加乐团活动,增长了技能,磨炼了意志,培养了集体协作、相互配合的团队精神,为学生的个性特长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平台。”周清波说,参加乐团不仅不影响学习,反而更好地培养了学生的学习习惯和毅力。

    从2009年到现在,光后民乐团每年都会举办一场新年音乐会,还多次被邀请参加省市比赛和演出。今年6月,光后民乐团挂牌“星海音乐学院民乐系教育实践基地”,学校借机特聘了星海音乐学院民乐系李复斌教授担任光后乐团艺术总监。

    为了让民乐教育往更高的层次发展,校长龙朝晖创造性地提出“一师一课程”的发展目标,让艺术老师苦练内功,创新教学模式,倡导每个艺术老师两年要举办一届自己的师生专场音乐会。近几年,不少师生都相继举办了扬琴、琵琶、舞蹈等民乐与艺术专场展演,在激发师生学习热情的同时推动艺术教育更专业化。

    近日,光后中心小学被确定为广东音乐进校园推广基地,到明年9月间将获得3万元的扶持,全省共有20所学校获评,光后中心小学是中山首个入选的学校。据悉,“广东音乐进校园扶持计划”由广东中华民族文化促进会、广东省民间文艺家协会共同发起,旨在推动广东民间音乐传承与发展,增强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广东传统音乐文化的了解和热爱。该计划今年启动后吸引了近百所学校申报,最后20所学校入选。这些学校将在2018年底进行汇报演出,主办方再挑选出10所学校加大扶持经费直至2020年。

    目前,光华民乐团正在准备中山的高雅音乐进校园民乐赏析音乐会。“我们已在坦洲演出完,接下来将在东区和小榄演出。”周清波说,未来光后乐团的发展将更注重中山特色,把咸水歌、吕文成的作品更多地纳入民乐教学中。

深圳龙城劳务派遣公司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