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沙母婴资讯网聚沙母婴资讯网

【时间去哪儿了·天安门广场】我爱北京天安门

  央视网消息:祝愿我们的祖国繁荣昌盛。

  对共和国来说,时间很轻,68年弹指一挥间,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到强起来,从救国到兴国到强国,68年的巨变真是让人感慨万千。


  对我们普通人来说,时间可能很沉,弯了父母的背,也增加肩上的重量。可是回头望望,有时又不甚清晰,时间都去哪儿了?过去的岁月,哪些人与你或携手或擦肩;现在的日子,哪些事让你或惋惜或感动;未来的时光,哪些梦又让你在坚持中充满力量。在新中国68岁华诞之际,在北京天安门,我们一起去听听普通人关于时间的故事。


  十一前的天安门广场,节日气氛渐浓,人们从全国各地汇聚到这里,扶老携幼、呼朋唤友,开启他们的假期时光。

  而对另一些人来说,选择在这个时间来到天安门广场,还有更加特别的含义。

  1970年12月,当年都是青葱少年的他们响应号召,应征入伍,一列火车把他们从北京城拉进河南的大山,从此开启一段别样的人生。

  时光荏苒,47年岁月转瞬即逝,当躯壳垂垂老去,唯有那段火样的青春永远留存在记忆里。

  85岁的于祥春老人还会常常来广场上眺望他亲手参与重建的天安门,1969年冬天,中央决定对年久失修的原天安门城楼实施重建,为确保来年五一庆典活动的使用,整个重建时间只有短短的三个月。

  在天安门广场,可以看到很多上有老、下有小的中国式家庭,一起来到首都北京,在天安门前照张合影,对中国人的家庭来说,具有仪式般的郑重含义。

  像这样带着妈妈到处走走,去她想去的地方,吃她想吃的东西,与其说是老母亲的愿望,不如说是女儿一直以来的心愿。

  李奶奶今年80岁,这是她第一次离开生活了一辈子的内蒙古扎鲁特旗鲁北镇,来到外面的世界,八十岁,人生中的第一次旅行。

  自我的人生和家庭的责任,多少人义无反顾地选择了后者。而亲情,就在这样的隐忍和付出中,代代延续着。(音乐延续到这里)

  苗国杨和老伴来自山西农村,这次来北京,是为了探望在这边工作的儿子。

一个朴实的农民家庭,培养出一个名校博士,光鲜背后的甘苦,少有人知。

在天安门广场上,经常可以看到白发苍苍的老人,有的拄着拐杖、有的坐着轮椅,天安门承载着他们青春的记忆、最好的时光和一生都难以了却的梦想。

于庚辰1967年毕业于哈尔滨工业大学工程化学系,毕业后,他们班的同学全部投身国防科技领域,将最好的时光贡献给国防事业,一转眼就是50年。

龙岗人力中介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