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沙母婴资讯网聚沙母婴资讯网

打造青海生态良田建设高原绿色粮仓——全省高标准农田示范区建设纪实

  践行绿色发展理念,为土地整治转型发展提供了新契机。这需要土地整治在理念更新、工程实施、监管模式、业务拓展等各领域实现全方位提档升级。2013年以来,青海省国土资源厅坚持以绿色发展和科技创新为指导,全面推进土地整治工作,积极开展永久性基本农田建设,全力助推耕地保护建设和质量提升行动,保护好良田沃土和绿色家园,有效提升了土地开发利用水平,有力支撑了全省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近年来,青海土地整治工作从国家战略高度来谋划推进,牢固树立“土地整治+”理念,在“开源”和“挖潜”的同时充分考虑国土空间的复合功能以及生态人文等因素,从国土功能修复与提升的层面创新土地整治实施模式,发掘土地自然资源、农田生态景观和乡村文化价值等功能,建立多目标的国土综合整治平台。根据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和资源禀赋特点,积极践行“土地整治+”理念,立足土地整治的多功能定位探索多元化整治模式,推动土地整治与多元要素跨界融合,促进了农业转型发展、新农村建设、生态修复治理与扶贫攻坚等“1+N”综合效益。

  十八大以来,青海省国土资源厅共实施土地整治项目307个,建设规模达178.80万亩,新增耕地41.26亩,投入资金32.90亿元,完成土地平整面积69.22万亩,土方量达8163.39万立方米,旱改水8.55万亩,坡改梯14.45万亩,共修建各类建筑物265233座,修建渠道149977.89千米,修建田间道路149044.96千米,栽种农田防护林6789597株,新增和改善农田灌溉面积93.04万亩,新增粮食产能1.99亿公斤。其中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183个,建设规模163.04万亩,建成高标准农田150.30万亩,投资25.42亿元,通过高标准农田建设补充耕地26.89万亩;地方自行补充耕地项目124个,建设规模15.76万亩,新增耕地14.37万亩,吸引社会投资7.48亿元。在贫困地区安排土地整治项目93个,总投资达14.28亿元,建设规模86.7万亩,占全省总量的53.14%。涉及192个贫困村33.67万贫困人口,几乎覆盖所有贫困县。目前已完工84各项目,建设规模81.56万亩,新增耕地面积7.7万亩,建成高标准农田74.82万亩,土地平衡整治和新建排灌渠3663公里,整治和新建田间道路2397公里,改善农田灌溉面积44.2万亩,项目区受益群众32.11万余人。

  “生态景观+观光农业”

  把土地整治的落脚点放在发展生态产业,使区域内的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转化为发展的强劲动力,是青海省在实施土地整理项目中走岀的活棋。要破解农业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的瓶颈,就必须巧用生态文化和旅游资源的金钥匙来打开土地整治的新天地,将传统农业打造为群众看得见、摸得着的生态之美。

  徜徉在门源回族自治县田间小道,浓艳的油菜花从脚下、从眼前一垄一垄地蜿蜒向前,远处祁连雪山隐约可见,片片薄云温柔环抱,好像走在画里一样。每年7月,4万多公顷灿烂绚丽的油菜花竞相绽放在达坂山脚下,形成高原地区壮观奇美的“百里油菜花海”美景,是全国乃至全世界的绝版高原奇观,花海飘香,蜂飞蝶舞,梦境般的美景吸引海内外众多游客前来观赏。

  如今的好风光,源于门源县实施土地整治项目,既是稳产高产的样板,又是观光农业、生态农业的典范,凭借“好条件、好形势、好前景”进一步打造高原田园风光是门源县现阶段长远发展的必经之路。

  门源县地处青藏高原与黄土高原的过度地带,是“环西宁旅游圈”的重要组成部分,连接“河西走廊”旅游线的必经之地,处在青海“一圈三线”战略布局北线的核心地段,是中国最大的北方小油菜基地,生态旅游资源极其丰富。

  近年来,国土部门以土地整治为平台,紧紧围绕油菜花海生态农田建设,投入资金2.39亿元,实施土地整治项目20个,分批次整治油菜基地17207.43公顷,新增耕地达1550.86公顷,实现9个万亩集中连片整治区,耕地质量等别平均提高0.7个等,平整土地3189.16公顷,土方量达473.65万立方米,修建渠道348.18公里,田间道路286.84公里,栽植农田防护林126万株以上,整治后项目区油菜产量不仅有所提高,更增加了油菜的观赏性,同时带动了乡村旅游业和观光农业的升温和快速发展,门源县进一步加大乡村旅游景点基础设施建设力度,逐步改善了乡村旅游吃、住、娱、购等服务条件,农牧区生产生活环境得到极大改善,农村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当地老百姓的综合收入也有所提高。

  “坡改梯+旱改水”

  浅山脑山地区可利用土地资源有限,普遍呈现山地多、平地少、旱地多、水地少的耕地状况。且坡地由于水土流失严重,土壤肥力匮乏,生产力低下,致使土地产出率低,一直以来严重影响农业生产发展,在贫困地区安排土地整治项目时,应结合所在地区的农业发展规划合理布局。坡改梯工程的实施,一方面改善了土壤条件,增加了土壤养分、肥力,同时由于配套了坡面蓄水工程,保证了灌溉、促进了旱地改水浇地的转变;另一方面实现了土地资源的优化配置,促进了农业先进机械和农业先进耕作技术的应用,提高了耕作技术水平,因而进一步有效提高了粮食产量,促进了产业结构调整和特色产业的发展,提高了群众和地方经济收入,打造了各具特色的亮点工程,让人能留得住乡愁。

  美丽的梯田不单单属于南方,在中国西北的黄土高原上,也有着令人神往的梯田。我省东部农业区内大部分地形为北中部高山区和脑山滩地区,大部分为低等地。由于受水资源和地形地貌的限制,位于浅山脑山的坡耕地,坡势较陡、田块零散、规模小,大部分是5°-25°的坡耕地。土地平整度差,无法满足机械化耕种要求,且跑水、跑肥、跑土现象突出。田间道路不完善,断头路、地区农业基础设施十分薄弱,造成农业生产受到极大制约,农业生产成本高,土地产出效益较低,已成为制约地区产业发展的硬性屏障。

  如何使低地产出高产值,挖掘土地价值,提升土地生产力?

  为破解困局,省国土厅精心研究、因地制宜,以土地整治为抓手,提升低等地硬件设施,力图促进地区农业脱贫。省国土厅在我省东部农业区共安排实施74个土地整治项目,项目共投入资金5.31亿元,建设规模达2.34万公顷,新增耕地1130.51公顷,建成高标准农田2.10万公顷,坡改梯面积达7878.87公顷,旱改水2834.5公顷,平整土地1.16万公顷,修建灌、排渠(管)道1275.05公里,田间道路2.06万公里,各类建筑物67134座,栽种农田防护林木157.41万株,形成了集中连片的“坡改梯+旱改水”土地整治示范区。通过土地整治,将“坡耕地”平整成“保水、保土、保肥”的“三保田”,打通断头路,整修现状道路,新建部分田间道和生产路,道路通达度、贯通性、平整度有了较大的提高。经“田、水、路、林”的综合整治,使项目区硬件设施有了质的提升,农业生产条件有了较大的改观,农田基础设施完善,提高了机械化运作水平。硬件设施的配套,助推项目区成为以浅山、脑山旱地区为主的高原特色马铃薯、燕麦、油菜和蔬菜优势种植区域,为逐步打造高原特色产业基地奠定基础。

  通过土地整治,打好产业发展的基础,农业生产成本降低,促进了多样化产业的发展及作物产量的提升。力争使低等地产出高产值,实现投资拉动脱贫、产业发展脱贫,推动地区脱贫,实现了土地整治“1+N”的模式。通过项目的实施,新增和改善农田灌溉面积达7038.56公顷,农民年人均新增纯收入5***.42元,新增粮食产能5097.04万公斤。

 [1] [2] [3] [4] [5] 下一页

深圳劳务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