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沙母婴资讯网聚沙母婴资讯网

普法路上“不老松”:“故事王”潘恒球走进校园“说法”一说就是36年

一袭蓝衫,一把折扇,千军万马演绎历史沧桑;一块“止语”,一面小鼓,人间百态尽在三言两语。淮安市南闸镇泾河村村民潘恒球,30多年如一日,走基层坚持为青少年义务普法,是万里普法路上的“故事王”。近日,记者走进被授予“江苏最美人物”称号的潘恒球,听他说说自己的故事。

    

潘恒球。

  中国江苏网12月28日讯(记者 郭蓓 实习生 王玥)一袭蓝衫,一把折扇,千军万马演绎历史沧桑;一块“止语”,一面小鼓,人间百态尽在三言两语。淮安市南闸镇泾河村村民潘恒球,30多年如一日,走基层坚持为青少年义务普法,是万里普法路上的“故事王”。近日,记者走进被授予“江苏最美人物”称号的潘恒球,听他说说自己的故事。

  从高收入到无收入 为青少年法制教育甘于奉献

  16岁拜师学艺,18岁就出师的潘恒球是淮扬一带响当当的说书先生。“以前夏天赶场时,能有千百号人赶来听我说书,所以那时我挺有钱的。一天说三个小时就能挣两块钱,一个月三十场就能挣六十元,远超基本工资。”这是一段让潘恒球倍感荣耀的时光。在台上说书,不仅满足了他的表演欲望,也让他获得了颇丰的收入。

  原以为一辈子都会以说书为生的潘恒球在一次“赶场”途中,遇到了一件改变他后半辈子的事。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潘恒球赶场去江都说书,在公交车上遇到了2名警察押解着两个少年,“大的十四五岁,小的十一二岁”。他随口问道犯了什么事,警察告诉他:“不好好读书,赌博偷钱。”花季少年锒铛入狱,让潘恒球唏嘘不已。他心想,这正是年少无知不懂法的恶果。从这以后,为青少年做普法教育的念头就在他脑海中挥之不去。

  就这样,潘恒球开始了最初的尝试。他打算用自己擅长的说书方式,把法律知识融入其中,讲给学校学生们听,让他们接受法制教育。可刚开始,没有一个学校愿意接受潘恒球的法制教育课程。“学校里安排的文化课程已经够紧了,开展这种普法课会耽误学生们的时间与成绩,更何况还要给这个毛遂自荐的潘老师工资。”这是每所学校的顾虑。被拒绝了的潘恒球并没有放弃,他走遍了当地大大小小的学校,一次又一次的找到学校领导,希望给他一次讲课的机会。全校不行,那就一个班,一个班不行,一个学生也可以。

  就这样,有着“撞了南墙不回头”勇气的潘恒球的普法课讲出了小名气,在学生中反响很好。有一次,潘恒球在宝应县一所中学讲完普法课后,一个学生追上他掏出一把刀子表示,自己今天放学本来是要去打架的,但听了普法课后知道错了,当着潘恒球的面把刀子扔到河里。

  从追着学校去上课到学校追着求上课,潘恒球至始至终也没有拿过学校的一分钱,坚持为青少年义务普法。

  一人一车 独自走上普法“万里路”

  自打潘恒球走上义务普法道路后,就再没了经济来源。家里全靠老伴做缝纫活帮补家用,大儿子也早早成了家里的顶梁柱。日子变拮据了的潘恒球并没有停下普法的脚步,一年里有200多天,他都要骑上他那辆零件换了底朝天的老式自行车去各个市、县学校上课。

  2016年春天,潘恒球约好去河对面的兴庄小学上课。恰逢下雨,乡间泥泞的道路让自行车无法行驶,潘恒球只得将自行车扛上肩头。途中在上渡船的时,由于小船漂浮不定,加上旁边人不小心碰擦,潘恒球连人带车一起掉进了河里。被人捞救上来后,潘恒球记挂着上课要迟到,问旁边的熟人借了套衣服就匆匆赶去学校上课。

  36年来,他的普法足迹遍布南京、扬州、盐城等地1000多个村居、社区,500多个厂矿企业和150多所中小学校,先后为青少年学生义务讲课8000多场,受教育学生达30万人次,普法行程累计超过万里。

  自编自演法制故事《潘恒球普法故事选编》

  跟别人讲法首先自己得懂法。由于自幼家贫,潘恒球只读过两年书,要搞清法律知识谈何容易。他的一个好友在学校里当老师,遇到了不懂的法律知识潘恒球就先去向好友请教。好友也解决不了的,他就记在随身小本子上,骑车去城里司法专业部门请教,直到搞清楚为止。

  《梦》是告诉学生骑车不要横冲直撞;《一个苹果》是告诫青少年要诚实守信,不要忘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这些法制小故事,都是潘恒球自己编的,30多年来已累计达60多万字。潘恒球想到,光靠讲课,能听到的人数毕竟有限。如果能将这些小故事写下来,编成书,就可以广泛传播。潘恒球考虑到自己文字水平有限,所以《潘恒球普法故事汇》书的编写由他口述,由退休教师费沛喜负责编写整理。

  据悉,《潘恒球普法故事选编》14个章节近16万字。全书以潘恒球惯常的说书形式为框架,以青少年沾染不良表现导致犯罪的法制故事为主线,精选了39则经典法制案例故事阐释不良表现对青少年身心成长的危害。同时,该书还收录了弘扬拾金不昧美德、宣传计划生育、家庭正确教育方式等涉及法制方面的其他小故事。

  作为说书人,潘恒球前21年说的是历史,后36年说的是法律。前21年,他面对的是书场中的听众,后36年,听众变成校内外的孩童。前21年,他说书是为了生存,后36年,他则是为了社会主义法治建设。潘恒球表示,只要自己生命不结束,就会在为青少年义务普法的道路上走下去,做一棵普法路上的“不老松”。


潘恒球被授予“江苏最美人物”。

生产线外包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