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沙母婴资讯网聚沙母婴资讯网

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深化商改试验基地

    东莞建成全国首个工商网上审批中心,实现对网上登记业务的一站式受理。南方日报记者 孙俊杰 摄


    4日,记者从东莞市工商局获悉,《广东省工商行政管理局关于促进东莞市深化商事制度改革 打造营商环境新高地的意见》(粤工商〔2018〕1号,以下简称《意见》)日前出台,支持东莞推进商事制度改革向深度广度拓展,打造法治化国际化便利化营商环境新高地。

    东莞市工商局方面表示,《意见》是近年来省工商局首次出台支持地级市深化商事制度改革的重量级“政策包”,为东莞继续先行先试、发挥商改排头兵的示范引领作用注入了新动力。

    十大意见延伸深化商改

    《意见》包括十条改革意见,涵盖便捷市场准入、完善市场监管体制、建立大数据研判机制、实施商标品牌战略、建设商改综试基地、搭建个私协会综合服务平台六大改革领域,涉及38项具体内容,既有对东莞商事制度改革已有经验的传承和吸收,又有对改革的延伸和深化。

    《意见》在便捷市场准入方面,分别从对接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优化市场主体结构、加强部门间协调联动等三个方面,提出了便利化改革的主攻方向。

    在完善市场监管体制的政策创新方面,《意见》分别从企业信用监管、网格化商改后续监管模式、引入社会力量多元共治等三个方面,明确了科学市场监管体系的具体内容。

    《意见》在大数据综合运用方面,明确支持东莞建立市场大数据分析服务机制,加强对市场主体发展、消费投诉举报、市场网格化监管、企业信用信息数据的综合应用,为政府决策提供科学参考依据。

    在商标品牌战略方面,《意见》分别从推动商标注册便利化、商标品牌运营服务、专业人才培养、商标维权、商标品牌创新传播等方面,支持东莞打造全省的创新创业基地。

    《意见》提出建设商改综试基地,明确以综试基地为载体,先行落地试点政策,打造营商环境综合改革的示范窗口。

    最后,《意见》提出搭建个私协会综合服务平台,支持东莞个私协会建设创新发展平台,优化科技创新、创业投资、创新资源、市场服务和交流互动等五大服务,助推全市实体经济发展。

    政策是持续商改“及时雨”

    商事制度改革推开以来,东莞屡获多项省级乃至国家级的试点政策支持,充分发挥简政放权的“先手棋”和突破口的作用,将政策优势转化为改革红利,使改革红利层层叠加并充分释放,激发了全市创业创新热情。

    2017年,东莞因推动工商注册制度便利化工作及时到位、落实事中事后监管等相关政策措施社会反映好,获***通报表扬,成为省内在该领域唯一获表扬的城市;实有市场主体总量突破100万户,市场主体总量、企业数量稳居全省地级市第一。

    在《2017年度广东各市开办企业便利度评估报告》中,东莞开办企业便利度排名连续两年蝉联全省地级市第一,一直保持着在全省的领先优势。但是,伴随各地奋力追赶,创新举措层出不穷,东莞商改的各项措施独创性优势正逐渐弱化。

    在当下节点,省工商局将东莞树立为全省样板和标杆,为东莞量身打造一揽子政策措施,为东莞持续深化改革送来“及时雨”,打开了新的思路和方向,有利于东莞在已有基础上持续发力,在新起点上探索更多符合东莞实际、具有东莞特色的自选动作,巩固改革先发优势。

    “作为指导东莞深化商事制度改革的一份纲领性文件,《意见》对于东莞进一步发挥商改‘先手棋’和‘突破口’作用,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再造区域竞争新优势,具有重要意义。”市工商局相关负责人说。

    记者获悉,目前东莞市政府已组织市工商局与相关部门就《意见》涉及跨领域、跨部门的改革事项进行认真学习研究,认真制定贯彻落实工作方案,以《意见》为框架,逐一细化具体工作,明确每一项工作的责任单位、进度安排和完成时间,并切实做好与省工商局的沟通协调,努力将政策优势转化为实实在在的改革红利,做到改有所进、改有所成、持续用力,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成果、做法和经验。

    南方日报记者 龚名扬

    ■焦点

    对标自贸区

    《意见》提出支持东莞市对标自贸区,复制推广自贸区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建立健全相适应的准入机制、审批体制和监管机制。开展莞穗深业务交流合作,密切城际登记监管协作,服务“广深科技创新走廊”建设。加强莞港澳商事制度业务交流示范合作,拓展莞港澳商事登记“银政直通车”服务,简化港澳公证文书,探索公证文书电子交换和共享。探索“银政通”服务向国(境)外延伸,实现商事登记离岸受理及远程办理。

    此外,支持东莞市先行实施名称自主申报、经营场所自主申报,深化企业集群注册改革,允许集群企业使用托管公司住所地址加编码的方式办理登记注册,允许外资企业以集群注册方式办理登记注册,促进众创空间建设。

    市工商局认为,《意见》以广深科技创新走廊沿线中间的东莞为试点,立足工商职能,支持东莞对接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复制推广自贸区先进经验,加强莞穗深三地城际登记监管协作,密切莞港澳商事制度业务的示范合作,有利于东莞把握机遇,更好地承接和转化广深两地创新资源,深度融入全省战略大局,打造珠三角要素交汇、产业融合、互动创新的“桥头堡”。

    后续监管多元共治

    商改为创业就业打开方便之门后,也为后续监管带来了压力和挑战。商改后东莞市场主体大幅增长,部门监管力量与监管体量不匹配;监管理念、内容、手段跟不上改革的步伐,没有构成科学体系,特别是面对日益复杂的新业态、新产业,尚未形成长效监管机制。

    《意见》提出支持东莞市依托全市社会服务管理“智网工程”队伍、机制和信息化平台优势,创新“互联网+监管”模式运用,实现商改后续监管基础事项的网格化、精细化管理。

    依托“智网工程”统一建设的网格综合信息采集系统和移动智能采集终端,固化商改后续监管入格事项的作业标准及工作流程,推动商改后续监管移动作业,支撑网格管理员通过手机APP开展实地核查、采集基础信息、发现移送线索以及跟踪问题整改。推动无证照经营线索入格管理,探索形成网格管理员队伍发现线索、地方政府统筹调度、职能部门分工处置的清理无证照经营工作格局,建立新型清理无证照经营长效机制。

    此外,支持东莞将社会力量融入市场监管,构建多元主体参与的共治格局,搭建多元主体参与的市场监管平台。

    省市共建试验基地

    《意见》提出支持东莞市按照省市共建的方式,建设深化商事制度改革综合试验基地,先行落地试点试验系列政策,搭建政策机制及监管模式的试点示范平台,建设创新政策汇聚的高地、创新资源汇聚的洼地、创新企业汇聚的园地。

    市工商局认为,《意见》明确采用省市共建模式,支持建设商改综试基地,将综试基地打造为创新政策汇聚的高地、创新资源汇聚的洼地、创新企业汇聚的园地,并明确将广东省商事制度改革展览馆放在基地内建设,为东莞建设全省商事制度改革的示范窗口和交流基地,打造在全国具有示范意义的商改品牌提供了有力保障。

    ■访谈

    东莞市工商局副调研员张志云:

    商改推动经济发展 提高市民获得感

    南方日报:东莞推行商事制度改革已经5年多了,商改为东莞带来了哪些变化?

    张志云:一方面是让群众有获得感。这几年通过改革,把原来的办事程序和环节大大简化,市场准入的门槛也极大降低。办事的流程,更加注重人性化、便利化,窗口的服务,更加注重以人为本、注重群众的体验感。

    东莞实行商事制度改革五年,推动了营商环境的改善。商事制度改革,并不只是一个职能部门的事情,而是整个东莞行政审批制度的大变革、政务服务大变革,是开办企业全流程、全链条的大变革。

    东莞的商事制度改革,扮演了探路者、实践者的角色,为全国的商事制度改革设计、提供了制度样本。

    南方日报:商改对东莞经济的推动表现在哪些方面?

    张志云:对东莞经济社会发展的推动,最直接的表现是市场主体的迅速增长。商改这些年,市场主体从50万到60万用了3年,60万到70万用了16个月,70万到80万用了10个月,从80到90万,仅用了9个月的时间。如今东莞的市场主体已经突破100万户,这符合“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号召。

    近年来,我们可以看到东莞地区生产总值的增长、税收的增长以及规上工业增加值的增长,和市场主体的增长是相关的。

    可以说,用了5年多时间推动的商改,让东莞成为全省乃至全国营商环境最好的城市之一。

    南方日报:大家说东莞的商改比较“接地气”,有哪些体现?

    张志云:主要体现在每一项改革,都是以问题为导向,以群众的获得感作为检验成效的重要标准。比如,改革后东莞工商全系统的登记窗口都兑现了“5115承诺”,即做到排队取号不超过5分钟,业务等候不超过1小时,执照一般在1个工作日内发出,最长不超过5个工作日。

    又如在“多证合一”方面,在这方面,东莞的定位很清晰,那就是不盲目追求数量,而是要真正将非许可类的涉企登记、备案事项整合进来,用“减证”促“简政”,实实在在提升企业开办的便利度。

    南方日报:东莞的市场主体突破100万户,这对于工商部门的窗口部门是否带来很大压力?

    张志云:我们去年新增市场主体超过20万户,但你看我们的窗口,并没有人满为患,因为大部分的业务都转移到网上去了。

    早在2015年,我们就提出了全程电子化登记的思路。当时不少地方都在摸索网上登记,但很多都是采用预审的方式。我们从一开始就决心用走完全无纸化的路子,推行全电子表单填报,实现真正意义的足不出户。

    在当时来讲,实现“去纸质化”难度确实很大,但这符合“互联网+政务服务”的主流方向。我们从名称核准到设立、变更、注销登记,从内资公司到个体工商户,目前已覆盖了全市96%的市场主体,网上业务量目前呈稳步上升态势。

    全程电子化工商登记累计为群众减少往返窗口逾140万人次。这实实在在降低了市场主体进入市场的成本。

深圳南头人力资源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