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沙母婴资讯网聚沙母婴资讯网

北京“组团式”援藏:从“输血”到“造血”

  原标题:北京“组团式”援藏从“输血”到“造血”

来自北京世纪坛医院的援藏护士常文静和患者在拉萨市人民医院。新京报记者 赵朋乐 摄

  海拔3650米,离北京4000公里,这里是拉萨。

  1994年中央部署北京对口支援拉萨后,一批批来自北京的各类人才干部来到拉萨这座高原城市,对口援建拉萨市的“两区两县”(城关区、堆龙德庆区、尼木县、当雄县)。

  为了“援藏干部走了,一切还能继续下去”,二十多年来,北京不断创新援藏模式,近年来援藏模式从分散式转变为组团式,从单纯投入资金的“输血型”援助转变为人才帮扶的“造血型”援助。

  “组团式”援藏模式在医疗、教育领域崭露头角。“组团式”教育打造北京实验中学,短短两年已成为自治区示范学校;“组团式”医疗团队,用两年时间帮助拉萨市人民医院成为三甲医院。

  新京报记者 赵朋乐

  藏族孩子不舍北京老师

  今年暑假回北京前,熊爱国在公寓门上贴纸留言:第二期转第三期援藏教师,房间不用清理。

  43岁的熊爱国,此前在北京平谷区第六中学任教。2015年,他作为“组团式教育援藏”第二期的老师,来到拉萨北京实验中学教初中英语,今年7月份到期。

  得知熊爱国老师要回北京,班长和几名同学一起到校长办公室挽留。眼看学生要上初三,正是升学的关键一年,熊爱国决定留下。这次,要待到2019年。

  西藏的教学和内地很不一样。很多藏族学生初中才接触英语,基础不好。学生比较腼腆,不好意思开口说英语,熊爱国就教孩子们唱英文歌,调动他们的学习兴趣。

  8月29日上午的英语课课前,学生们唱了新学的英文歌。去年的一次英语比赛中,熊爱国的一位学生获得了全国二等奖。

  在学生眼里,熊爱国不仅是好老师,还是好朋友。在班级微信群里,学生们亲昵地称呼他“熊爸爸”。

  “上周熊老师去我家,给我带了一件外套。”学生拉巴央宗告诉记者。家访是熊爱国现在每周末都要做的事。学生们很多都住在牧区,有时单程就要四五个小时。

  2016年11月,熊爱国在查班时注意到,有学生穿着单衣,询问后得知,由于家远,学生很久没有回家了,就算回去,也没有好衣服穿。熊爱国发了个朋友圈,号召亲朋好友为孩子们捐衣。衣服、学习用品很快寄来,目前已经收到2000多件物资。在教室旁边的储藏室里,还有不少鞋子衣服没送出。

  除了熊爱国,还有数学老师李鹏也让学生们难忘,他已结束援藏回到北京。一年多的援藏时间,他让文科学生喜欢上了数学,他教过的班有90%的同学都想考到北京。

  在援藏教师和当地老师的共同努力下,拉萨北京实验中学的高考升学率达到了100%,同时也成为了自治区示范性学校。

  医院从无到有再到三甲

  “刚来的时候根本没想到还要跑工地。”来自北京世纪坛医院的护士常文静说,她去年7月到拉萨市人民医院血液透析科,当时还是一片工地,援藏医生刘旭带着他们看图纸、盯进程,一点点将科室病房建起来。

  目前的血液透析科,设备全国最新,已经有数百名患者前来透析,规律透析的有23人。科室有一位年仅14岁的尿毒症患者索朗平措,2016年确诊后在北京治疗一个多月,回藏后又在日喀则透析,效果不好。两个月前到拉萨市人民医院,每周透析三次。

  8月29日下午,透析结束后,索朗平措挽着常文静的胳膊不肯放,眼看要开学了,常文静忧心索朗平措的学习,开始帮他找学校,还帮他联系肾移植。

  除了操心患者,常文静还要培训当地护士。透析时,护士最为关键。患者饮食应该注意什么、平时怎么用药,这些护士都要掌握。

  “其实这里医生的医术也很不错,最缺的是设备和理念。”儿科主任医师梁金鑫表示,他原来在北京市儿研所,作为“组团式医疗援藏”的第二批医生,他今年又转为第三批,继续援藏。

  此前,拉萨市人民医院普儿和新生儿病房是混在一起的,难免有交叉感染,援藏医生到来后,将两者分开,努力营造新生儿病房无菌环境。

  去年9月,一名气管内卡了瓜子的2岁藏族小姑娘到医院就诊,来自北京儿童医院的杨海明医生在外院用支气管镜做了手术。这件事后,杨海明决定牵头组建儿童支气管镜室。装修科室、采购设备、培训专业医务人员,在杨海明的努力下,拉萨市人民医院终于建立起一支气管镜手术团队。

  在援藏医生的努力下,医院感染控制科也建立起来,为医生、患者提供安全保障。

  今年8月,拉萨市人民医院完成“三级甲等”综合医院评审。

责任编辑:张迪

深圳龙城劳务派遣公司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