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沙母婴资讯网聚沙母婴资讯网

韩城:赏千年古城史韵文脉

沿黄观光路韩城段全长74.46公里,路线北起延安宜川,南至韩城芝川韩合界段,黄河沿岸壁崖山水之形与历史人文景观交相辉映。战国时期的魏长城遗址据守南段,兜揽住韩城的史韵文脉,沿着黄河一路向北,司马迁祠墓、古城三庙、党家村古建民居群等颇具历史气息的景区次第呈现,黄河龙门则如一条束带,既深扼黄河之喉,也将韩城的千年古韵聚集。
  赏司马迁祠墓和韩城古城
  饱览“文史之乡”古韵风貌
   韩城地处关中盆地东北一隅,是史圣太史公司马迁的故乡,司马迁的祠墓就静立于芝川镇东南高岗之上。20世纪80年代起,为集中保护韩城的元代建筑,三圣庙献殿、寝殿、彰耀寺献殿等依次被搬迁至司马迁祠墓保护区域。如今,就可在司马迁祠墓保护区域观览到重迁的元清古建筑群落。太史公在自序中写道,“迁生龙门,耕牧河山之阳”,而“河山之阳”四字就被摘录撰写在祠墓建筑群的一处木石牌坊之上,由此拾级而上,就可进入司马迁祠院,祠内碑石之上为宋、金、元、明、清各代文人凭吊之作。而在韩城的徐村,冯、同两姓族人作为司马后裔,多年以来还延续着古老的祭祀风俗。
   韩城古城也称金城,如今古城街区内也依然存留有较为完整的元代庙宇建筑,以及旧时的店铺与古朴街巷的风貌。城北的寨塔如龙首高昂,而城南的毓秀桥如神龙摆尾,桥南还竖立一木制牌坊,门楣之上题有“示我周行”四字牌匾。这四字出自《诗经·鹿鸣》“人之好我,示我周行”一句,意为欢迎远道之人。
  观龙门盛景,叹“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河道变迁
   龙门地处秦晋要冲,据守韩城北端门户,是黄河出秦晋峡谷的口道,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黄河流至此间,河床骤然紧缩,滔滔之水从两岸石崖间腾涌而出,宛如银龙。相传,龙门为大禹治水时所凿,鲤鱼跃龙门之说也出自这里。韩城当地人更有一种说法,即鲤鱼未跃的一侧称为禹门,跃过后的一侧则称为龙门。龙门两侧石壁之上建有黄河水文站。铁索大桥、铁路桥及公路桥,三座桥在这里比邻而立,横跨龙门下游,驾车从韩城一端驶过,不出5分钟便可抵达山西河津。
   黄河一出龙门,汹涌的流水在此逐渐趋缓,被河水裹挟的泥沙沉积下来,由于西岸泥沙沉积过多,河水被逼流向东;而随着东岸泥沙沉积过多,河水又被逼流向西,形成“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的自然现象。不同于龙门盛景之壮观,韩城的芝川湿地风光秀丽,夏日里万亩莲花绽放,接天映日,微风拂过之时,花香醉人,令人赏心悦目。
  身处党家村,感受古建民居别样风情和淳朴民风
   韩城的另一经典景点党家村,深隐黄土沟壑山坳之间,依塬傍水,村寨结合,村中居民依旧保留着传统的生活方式,村落之间流淌着淳朴恬静的民风。这里瓦屋千宇,不染尘埃,民间传说这是因为文星阁塔顶有一颗避尘珠。而在合阳工作六年的地道韩城人璐女士对此解释道:“一是村落处于避风低凹之处,西北风刮来的尘土被河谷的顺河风吹走,屋顶不会落下尘土。二是因为党家村青堂瓦合,盖房时全部是用白灰与粘土和泥垫铺屋面,杂草没有生根的条件。三是巷道全部是用河石和石条铺砌,本身不会产生尘土。四是及时清扫屋坡,修缮屋面,因而造就了避尘珠的神秘。”
   在党家村,青砖灰瓦的四合院民居要求选址方正,高有定数,居有次序。门楣与山墙之上分别题刻有楹联家训,譬如“言有教,动有法,昼有为,宵有得,息有养,瞬有存”。在党家村,从古建民居的布局次序,到木刻楹联与石雕家训,再到村民的淳朴生活,处处渗透着韩城人温仁敦厚的一面以及温良的修身处世之道。
   沿黄观光路的开通,使韩城加快了整合域内历史文化旅游资源的步伐,并稳步推进古建筑等遗址的保护工作。当地居民在这座注重历史渊源,秉承传统民俗风貌的城市间工作与生活,不仅受惠于由旅游带动的经济发展成果,更感受着家乡韩城的独特魅力。
  >>专家点评
  中国作家协会会员、陕西省青年文学协会副会长、青年作家 李玉和
  这座文史之城
  是黄河流域中的一条绚丽多彩的丝带
   三年前,应朋友邀请,我赴司马迁故里韩城挥毫泼墨,以文会友。借此机会,顺便游逛了司马迁祠墓、龙门、党家村……因此对地处黄河西岸、关中盆地之东的韩城印象深刻。韩城历史悠久,在西周时期被称为韩国,春秋战国时期被称为梁国,还有这里的“行鼓”与“围鼓”,韵味独特而浓厚……这里的物产也很丰富,盛产花椒,尤其是以粒大、皮厚、色艳、味美的“大红袍花椒”而享誉天下。
   韩城有不少文学历史典故,不仅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更是黄河流域中一条绚丽多彩的丝带,它既可以使人们东望滚滚而来的黄河之涌,又可以使人们西眺巍巍壮观的梁山之雄。而最令人难以忘怀的莫过于黄河咽喉的龙门,可谓气势恢宏,鬼斧神工,“鲤鱼跃龙门”的典故,就来源于此。故而,诗仙李白也曾感叹其壮观,为世人留下歌颂龙门的诗句:“黄河西来决昆仑,咆哮万里触龙门。”
   大美山河在我泱泱中华,黄河奇观在司马迁故里韩城!如今沿黄观光路的开通,更能使韩城凭借其优势的历史人文资源开发建设新的旅游项目,增添“文史之城”的时代活力。 华商报记者 宋小雪 实习生 闫钰  

平湖劳务公司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