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沙母婴资讯网聚沙母婴资讯网

以水的灵气带出城巿“神”气

    (上接1版)

    “这是用清水型生态系统构建起来的‘水下森林’。”仲丽萍说,其基本原理,就是以生态系统中完整的食物链为基础,即从初级生产者到水体最高消费者,充分利用食物链摄取原理和生物间的相生相克关系,利用沉水植物群落、鱼类群落、底栖动物群落、微生物群落及岸带植物群落,构建完善健康的生态群落结构,从而维持生态平衡,达到水体中营养盐的转移及削减,改善及提升水质。

    正因如此,这片“水下森林”的构成非常复杂,共有数十种水生动植物。水生植物有苦草、黑藻、伊乐藻、水毛莨、竹叶眼子菜等15种;水生动物有乌鱼、鲶鱼、鲢鱼、无齿蚌、褶纹冠蚌、铜锈环棱螺等30多种。

    在水下种植这些水生植物的目的是吸收水中的氨、氮、磷,净化水质。但水生植物繁殖过多,又造成水体的富营养化,因此,还得投放水生动物,用来吃掉部分水生植物,使其保持平衡。在这些水生动物之间,还得投放不同种类的鱼类和底栖动物,形成生态平衡。

    而这些水生动植物大多是从外地引进来的,所以还得经过较长时间的调试,使整个水生态系统向本地转化,使其趋于稳定。仲丽萍预计,观音塘公园的这个清水型生态系统预计可在今年底全面构建完成,实现稳定运行。

    建“水下森林”目的何在?

    “这是我们突破水资源限制、打造‘活力水城’的重要一招。”罗俊说,璧山无大江大河过境,人均水资源量仅为重庆的1/3,全国的1/4,属缺水地区。穿城而过的璧南河是该区境内最大河流,也只是发源于本地的一条小河,来水少,河水自净能力差。

    过去,璧山的小制鞋、小摩配、小养殖遍地“开花”,使璧南河受到严重污染,成为一条臭水沟。

    从2010年开始,璧山采取“河外截污、河内清淤、外域调水、生态修复”的方式,大力治理璧南河,仅关停的污染工业企业和养殖场,就分别达到590多家和1100多个。在生态修复措施上,该区先后建成了秀湖公园、观音塘公园等18座湿地公园,作为璧南河的清水补给源。

    多年的“治河战争”,使璧南河的水质由劣Ⅴ类提升为Ⅲ类,城市面貌更是焕然一新。

    但即便如此,璧南河在水质上与该区提出的“水清、水畅、岸绿、景美”目标仍有差距。其主要原因有二:一是总长74公里的璧南河有30公里在城区范围内,这部分河段基本上都是硬化了河堤的“三面光”河段,使其自我修复、自净能力差;二是作为清水补给源的18座湿地公园,收集的主要水源是地表水,本身水质也不够清。

    罗俊表示,“水下森林”在观音塘公园建设成功后,他们将迅速推广至其它湿地公园,从而为璧南河提供源源不断的清水来源。

    有水的地方才有灵气。

    作为一个缺水地区,这些年来,璧山“无中生有”地建成了环境优美的秀湖公园、观音塘公园等湿地公园。它们成了璧山城区最为核心的配套景观、最拿得出手的“城市名片”,每年吸引数以百万计的区内外游客前往休闲观光,这足以令人惊叹。

    而通过建设“水下森林”,将这些湿地公园的湖水变成清水、洁水,是一项更为长远的打算。“这是要以水的灵气带出城市的‘神’气。”分析人士指出。

    重报集团中央厨房出品

劳务派遣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