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沙母婴资讯网聚沙母婴资讯网

努力开创宁夏农业农村经济新局面

自治区第十二次党代会确定的创新驱动、脱贫富民、生态立区“三大战略”,是我区未来五年发展的“牛鼻子”。紧紧围绕“三大战略”落实,结合我委农业和农村工作实际,提出推进农业特色产业发展、加强生态保护和建设以及加快重大水利设施建设三方面工作思路。

一、以创新为动力,推进特色农业产业发展。

以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培育农村发展新动能为主线,以完善利益联结机制为核心,以要素集聚和模式创新为动力,以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建设为抓手,重点围绕“1+4”农业特色产业,通过创建“一区三园一镇”,打造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示范样板和平台载体,带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着力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

(一)创建特色农产品优势区。结合国家推进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建设工作,立足我区独特的区位、地理、气候条件和资源禀赋,全面划定特色优势农产品保护区。通过建设“三个基地”和“三个体系”,即建设标准化基地、仓储物流基地、农产品加工基地和良种培育体系、品牌与市场营销体系、质量控制体系,建成一批“特字号”农产品优势区。力争将葡萄、枸杞两个产业区创建成为国家级特色农产品优势区,打响区域公共品牌,提升品牌市场价值,扩大影响力。

(二)创建三大示范园。一是现代农业产业示范园。聚焦葡萄、枸杞、清真牛羊肉和奶产业等特色农产品核心区,以规模化种养基地为基础,依托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带动,统筹规划、科学布局,聚集现代生产要素,建设“生产+加工+科技”的现代农业产业园,合理布置农产品生产、加工、物流、研发、示范、服务、展示等功能板块。综合运用奖励、补助、税收优惠等政策,吸引区内外龙头企业、科研机构建设运营产业园,发展设施农业、精准农业、精深加工、品牌营销、产品研发、技术推广,促进特色农业产业链延伸和价值链提升,推动产业集聚发展和农产品加工业转型升级,力争创建一批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园。二是农产品电商示范园。应用信息技术、物联网技术、“互联网+”等新技术新模式,建设聚集品牌推广、物流集散、人才培养、技术支持、质量安全、信息服务、融资担保等功能的农产品电商产业园,促进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加工流通企业与电商企业全面对接融合,推动农产品营销线上线下互动发展,扩大农产品市场份额。三是农业循环经济示范园。推进农业循环经济试点示范工程建设,选择种养主产区具备基础条件的县(市、区)建设农业循环经济示范区,开展生物天然气工程和大中型沼气工程,推进秸秆、禽畜粪便等大宗农业废弃物的综合利用,鼓励种植企业、养殖企业和农业废弃物加工企业对接联姻,实施有机肥代替化肥,发展绿色、无公害、有机农产品,推动农业循环经济规范化、标准化,打造绿色农产品品牌。

(三)创建“农字号”产城融合示范镇。依托宁夏全域旅游创建,结合美丽乡村建设,发挥“枸杞之乡”、“滩羊之乡”、“硒砂瓜之乡”和“贺兰山东麓葡萄酒”等农产品品牌的优势,深度挖掘农业生产活动、农业文化遗产、田园风光、水利风景区以及具有历史、地域、民族特点的特色村镇等,建设农业文化旅游“三位一体”、生产生活生态同步改善、一产二产三产深度融合的特色村镇,推动产城融合发展。推进农业与旅游、教育、文化、康养等产业深度融合,拓展农业多种功能,促进农业现代化与新型城镇化协调发展。

(四)创新农业产业融合发展体制机制。按照企业主导、政府支持、社会参与、市场运作的原则,鼓励特色农业产业龙头企业兼并重组、股份合作,组建产业协会,集聚组团发展,参与产业园区建设运营,研发新产品、新技术,联合区内外知名媒体、创意公司等,包装营销产区和产品品牌,举办农业展会,举行枸杞节、葡萄酒节等活动,扩大优势特色农产品品牌效益,实现共享共赢。完善农村产业融合投融资体制机制,吸引社会资本投入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建设和运营。鼓励金融机构与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建立紧密合作关系,推广产业链金融模式,加大信贷支持。挖掘农村资源资产资金潜力,探索通过“资源变股权、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把闲置和低效利用的农村资源、资金优化用于农村产业融合发展。

二、加强生态保护和建设,打造西部地区生态文明建设先行区。

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按照“山水田林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思路,保护“三山”生态系统和黄河,提升生态环境承载能力,支撑区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打造西部地区生态文明建设先行区。

(一)构筑西北生态安全屏障。以贺兰山、六盘山、罗山自然保护区为重点,统筹实施一体化生态保护和恢复,全面提升自然系统稳定性和生态服务功能,构筑“三山”绿色生态屏障。

贺兰山自然保护区,围绕贺兰山绿色生态屏障建设,以整治保护区内人类活动为重点,逐步退出工业采矿企业等人类活动,加大周边采空区整治力度,宜林则林、宜草则草、宜水则水,全面恢复保护区生态功能。加强贺兰山天然林保护,促进森林资源再生,保护生物多样性。完善贺兰山东麓防洪体系和生态防护林体系,构建银川平原绿色生态屏障。

罗山自然保护区,围绕全国防沙治沙综合示范区建设,以毛乌素沙地和腾格里沙漠周边及农牧交错带为重点,继续实施封山禁牧,恢复草原植被。实施农牧交错带已垦草原治理,加强退化草原补播改良和人工饲草地建设,改良天然草场,推动形成健康稳定的草原生态系统。对严重退化沙化耕地实施退耕还林还草。科学利用沙区自然资源,探索创新防沙治沙和沙产业发展模式,巩固防沙治沙成果。

六盘山自治区保护区,围绕清水河、泾河、葫芦河、茹河、渝河五河流域,以小流域综合治理为重点,实施400毫米降水量以上区域造林工程,精准施策,因地制宜实施人工造林、封山育林育草、退耕还林还草,提高林草植被盖度,提升水源涵养和水土保持能力。实施“山水田林路”小流域综合整治,完善水库、水保骨干坝、淤地坝等水土流失综合防治体系,实施生态移民迁出区修复和坡耕地治理,减少水土流失和入黄河泥沙量。

(二)打造沿黄生态经济带绿色长廊。 宁夏因黄河而生、因黄河而兴,要以保护黄河母亲河,维持“塞上江南”美景为主要任务,实施“四大行动、一项研究”,努力构建体系完整,功能完善的沿黄地区绿色生态长廊,提升生态环境承载能力,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腾出空间。

 四大行动:一是黄河保护行动。实施黄河宁夏段综合治理,完善沿黄地区防洪体系,提高防洪标准,增强重要城市防洪能力,保障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结合滨河大道和亲水城市建设,实施沿黄绿色生态防护体系建设,构筑黄河金岸文化、景观、生态绿色长廊,开展沿黄水系水生态修复,加强入黄排水沟污水治理,清理整顿入河、入沟企业排污口,控制水体污染,保护“一河清水”,让母亲河永远健康。二是灌区绿网行动。加强景观水系、交通主干道、主要灌溉渠系、工业园区、自然保护区和风景名胜区绿化,提升改造农田防护林网,构建环城、环镇、环村、环路、环水、环田、还园区大林网,加快高标准农田建设、治理土壤盐渍化和农业面源污染,营造覆盖城乡舒适和谐的绿色生态空间和多区域贯通生态廊道,维护“塞上江南、鱼米之乡”自然景观;三是湿地保护与恢复行动。加强沙湖、星海湖、艾依河、阅海等湖泊湿地治理与修复,保障河湖生态用水。实施渠-湖-沟水系连通和退耕还湖,恢复与保护黄河湿地,发挥黄河湿地蓄滞洪水、水体净化、生态修复、景观旅游的功能,构建沿黄生态城市集群,建成“塞上湖城”银川市,“河滨水韵”吴忠市,“山水园林”石嘴山市,“沙漠水城”中卫市,使宁夏沿黄经济带成为西北地区最有潜力、最具特色、最富魅力、最适宜人居和创业的地区。四是地下水保护行动。重点治理银川市、石嘴山市地下水超采区,采取关闭企业自备井,置换地下水源、地下水压采等措施,有效保护地下水资源。在引黄灌区特别是渠系末端具备条件的地方,建设调蓄水库,蓄积黄河水、沟排水,调节灌溉用水,增加地下水有效补给;推行银北地区井渠结合灌溉,降低浅层地下水位,改良盐渍化土地。实施重要水源地、集中式饮水水源区生态保护,增加绿地面积,增强涵养水源、保持水土等重要生态功能,保护地下水资源。

一项研究:委托高层次研究咨询单位,开展引黄灌区水生态平衡研究,进一步调查摸清引黄灌区地下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综合评价水资源对维持灌区生态环境、支撑经济社会发展、保障城乡居民生活的承载能力和平衡点,处理好水资源开发利用与生态环境建设、经济社会发展、城乡群众生活的关系,科学合理确定引黄灌区农业节水建设规模,维持引黄灌区水生态平衡。

三、加快重大水利工程建设,助推全区脱贫攻坚。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水仍然是自治区发展最大的制约因素。坚持开源和节流并重,加快构建现代化水治理体制,加强重大水利工程谋划和建设,补齐水利基础设施短板,努力破解水瓶颈,为我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水安全保障。

(一)打造引黄节水型现代化生态灌区。启动宁夏引黄灌区高效节水现代化建设项目,在抓好利通区、贺兰县试点建设的基础上,先行先试、探索经验,逐步推广,通过优化灌排体系,完善量水设施,建设美丽渠道,推进灌区信息化管理,配套开展水流确权、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全面提升水资源保障能力和利用效率效益,维持平原绿洲区水资源和生态平衡。

(二)加快脱贫攻坚水利工程建设。加快实施六盘山集中连片特困地区水资源高效利用项目、中部干旱带脱贫攻坚水源工程和盐环定、红寺堡扬水泵站更新改造项目,推进中部干旱带西线供水等工程,努力解决中南部地区脱贫和发展用水难题,助力实施脱贫富民战略,保障区域与全国同步建成全面小康社会。加快推进贫困地区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实施城镇供水管网改造和水质提标行动,完成中南部城乡饮水安全后续工程,实现9个贫困县800个贫困村人饮安全工程全覆盖。

(三)全力推进重大水利工程建设。加快完善供水网络,提高保证率,构建“山川统筹、南北调剂、丰枯补给”的水资源配置格局,破解可持续发展水瓶颈。建设西海固脱贫供水工程,为清水河沿线城镇、产业发展提供水源;启动沿黄生态经济带产业供水和银川市、中卫市等城市备用水源供水工程,努力解决区域经济发展用水问题。全力推进黄河黑山峡河段开发、白龙江引水工程前期工作,长远解决好资源性、工程性缺水问题。

东晓人力资源外包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