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沙母婴资讯网聚沙母婴资讯网

王晓棠:我要永远走一条箭头向上的路


“男看王心刚,女看王晓棠。”上世纪60年代,电影《野火春风斗古城》上映后,社会上流传开了这句话。在这部戏中,王晓棠一人分饰金环、银环两个性格迥异的角色,她拿捏有度,游刃有余,由此“征服”了大量观众。这部戏后来被认为是她演员生涯的巅峰之作。

今年,王晓棠已83岁了。我们见到她的时候,她白衣绿裙,神采奕奕,笑着打趣说:“以前三、四十的时候就想,这人到八十是个什么样,自个儿真到了八十,也没什么。”为庆祝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90周年,她刚刚参与策划并组织了一场军事影片播映暨座谈会,推动了90部军事题材影片与30部军事题材纪录片的播映,为观众全景式呈现我军发展壮大的光辉历程。


《野火春风斗古城》中王晓棠饰演的银环

顺境中,慎思实干;逆境中,挺胸前行

说起王晓棠的艺术人生,应从她18岁参军时算起。那时候,一个偶然机会,她认识了著名表演艺术家赵丹。赵丹惊讶于王晓棠身上独特的艺术才华,便向为部队招收“名角”的黄宗江推荐她。但黄宗江见王晓棠年纪轻轻,便对赵丹说:“我只招名角!”赵丹回答道:“她今天虽不是名角,将来会超过很多名角!”黄宗江愣了一愣,沉吟半晌,转身对王晓棠说:“那参军你敢不敢?”“敢!”王晓棠回答得斩钉截铁。就这样,王晓棠进入了总政文工团京剧团。

在京剧团,王晓棠不是角儿,但她懂知识,有文化,成为京剧团的兼职教员。她对每个学生都很认真,每天改卷子改到凌晨两点,早上五六点又起来练功,等到考试了,她的学生都考得特别好。王晓棠的认真负责感动了全体学员,集体为她请功,参军仅仅半年,她就立下了三等功。

后来,王晓棠又作为报幕员,随京剧团走遍了中国的大西北。因表现突出,从西北回来后,她被调入话剧团。那时候,话剧团早上不练功,这让王晓棠感到不太适应,“我这人很刻苦,当时话剧团每天早上跑跑步、点点名就解散了,我觉得这怎么能提高呢?于是我每天早上自己练。我觉得练功不只是练本事,它还是练一种毅力。老话说,一天不练自己知道,两天不练师傅知道,三天不练观众知道。”


年轻时的王晓棠

尽管王晓棠刻苦用功,但因为既无表演经验,年纪又小,一时没能得到表演的机会。直到1955年元旦,正在院子里晨练的王晓棠听到了好消息,话剧团一队的行政助理李壬林告诉她,长春电影制片厂的一部电影让她去试演女主角。李壬林鼓励王晓棠说,“去吧,好好的,你能行!”这几句简单而温暖的话,让王晓棠感到了一股暖流。她终于等到了一试身手的机会。

到了长影,王晓棠才知道,一起竞争的还有厚厚一沓照片之多的女演员,但她没有害怕,她有一个特点,做笔记特别快,她准备了一个小笔记本,详细记下每一场戏的每一个细节,谦虚地向每个人请教,然后从中学习、领悟。功夫不负有心人,她最终从一大堆演员中脱颖而出,出演了人生中第一部电影《神秘的旅伴》。在这部影片中,王晓棠饰演的彝族姑娘小黎英受到了人们普遍的喜爱,电影插曲《缅桂花开十里香》也很快传遍大江南北。媒体的采访、观众的来信纷至沓来,王晓棠作为电影新星开始崭露头角,但她在日记中写道:“这仅仅是开始。”


《神秘的旅伴》中王晓棠饰演的小黎英

王晓棠没有得意忘形,她很快又回归到剧团的日常工作中,管化妆、洗纱布、搬道具,勤勤恳恳。有人很惊讶:以前“爱折腾”的王晓棠,怎么红起来了,反倒变得这么平静?其实,这是因为不了解王晓棠。在剖析自己的性格时,她说:“我有一个特点:在顺境中,慎思实干;在逆境中,挺胸前行;在绝境中会说:我就是最棒的。永不言败,直到胜利。”

《神秘的旅伴》之后,王晓棠出演了长影的第一部彩色故事片《边寨烽火》,成功饰演了玛诺一角。1958年,她调入八一电影制片厂,又出演了《英雄虎胆》里的女特务阿兰——这是她在银幕上唯一的反派形象,却同样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英雄虎胆》中王晓棠饰演的阿兰

获得大家认可的王晓棠变得更加努力和认真,每场戏结束后,她都会记下自己演得不好的地方;她还喜欢在拍摄结束后给自己“加戏”,不断品味人物的表演细节;当大家都休息后,她就着路灯读剧本读到深夜……不管片子最终成功与否,王晓棠对每个角色都付出了百分之百的努力。她的战友曾这样评价她:“绝顶聪明,绝不自恃聪明,极端美丽,绝不倚仗美丽。”





上图:小黎英、玛诺   下图:玉芬、金环

“不要千人一面,而要一人千面。”王晓棠常常用这句话来要求自己,她不断尝试新的角色,演绎不同风格的故事。从《神秘的旅伴》中的小黎英,《边寨烽火》中的玛诺,到《英雄虎胆》中的阿兰,《海鹰》中英姿飒爽的女民兵连长玉芬,再到《野火春风斗古城》中的金环、银环……每一个角色,都倾注了她的智慧与汗水。

1962年,在周恩来***的倡议下,新中国“22大明星”的照片挂进了全国的影院,王晓棠位列其中。广大观众赞誉她,她却警醒自己:“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我要始终谦虚、谨慎。”

明朝回眸处,笑看今日难

可惜命运弄人,就在事业上如日中天的时候,大劫难却悄悄来临。因父亲曾是国民党少将,王晓棠被错划为极右分子,那时候,始终有一种声音在说,应该把王晓棠从部队里清洗出去。王晓棠的处境一天比一天差。在一场突如其来的运动中,她终于遭了殃,被关牛棚,做苦力,远离了心爱的舞台。但观众并没有忘记她,一天深夜,在她居住的养鸭房,一封信塞进了她的门缝。信是一对青年工人写给她的,“我们每天看你推着煤车,大姐的身体是苦的,活是累的,我们两口子每个月分一个人的工资和粮票给大姐,希望你保护好自己的身体,将来好再给我们演电影。”说起这段往事,王晓棠的眼里涌起了泪水,“我最后没有接受他们的工资与粮票,但是观众对我的这份恩情,我却一辈子都忘不了!”


1961年王晓棠与战友

1969年12月,王晓棠由于“顽固不化”,被“特殊复员”到北京远郊怀柔县。当地武装部的人为了保护王晓棠,把她安排到北台上林场,王晓棠在这里做了六年的林业工人。其间,她最心爱的儿子永远离开了她。在那段举步维艰的日子里,她却幸运地遇到了很多关心她、帮助她的普通人。这样的遭遇让王晓棠获得了对于“人民”的深切认识,她回忆说:“我以前老说我要做一个人民的好演员,但那时候其实并不知道什么是人民,到了今天我才真正知道人民的涵义,如果有一天我能重回八一厂,我就做一件事,回报人民!”


60年代中期的王晓棠

事实证明,王晓棠的“宣言”并不是空话。1975年,王晓棠终于重返八一电影制片厂,再着戎装,她开始践行自己的誓言。1982年,王晓棠自编自导自演了电影《翔》,在这部电影中,王晓棠借女主人公说出了自己的心声:“我受了人民涌泉的恩惠,竭尽心力,也只能是滴水之报!”1984年,她编导了故事片《老乡》,主题是“不能忘记人民”。1992年,她就任八一电影制片厂厂长,带领八一厂创造了一个又一个辉煌,组织拍摄了《大转折》《大进军》等一系列足可载入中国电影史册的战争巨片……


《大转折》剧照

这期间的付出是巨大的,工作也是异常辛苦的,一些大的战争场面,常常要调动几万人员,千头万绪,错综复杂。但每一次当大家都觉得难以为继的时候,王晓棠却毫不气馁,坚定地给自己的团队打气。拍摄电影《犬王》就是一个例子。这部电影讲述了抗日战争期间,中国军民利用军犬抗击日本侵略者的故事。但拍摄中,训练军犬却成为一大难题。有一场戏,需要军犬小龙跳入卡车,撕咬正在开车的日本驾驶员。这场戏,换了别人演,容易被军犬咬伤,于是决定让军犬的训导员扮演日本驾驶员。但是,当小龙一路追踪卡车,终于跃进汽车的副驾驶座时,一看是自己的训导员在开车,它顿时乖乖地坐在副驾驶座上,吐着舌头,哪里还去管事先教给它的剧情?


《犬王》海报

这样反复拍摄多次,始终无法成功。导演姚守岗焦头烂额,急得直跺脚,最后想要放弃拍摄。工作人员紧急报告给王晓棠,她想了一想,拿出一张纸条,给姚守岗写下十个字:“明朝回眸处,笑看今日难。”姚守岗拿到字条后,打开一看,没说一句话,又重新投入到紧张的拍摄中。历尽千辛万苦,《犬王》终于拍摄完成,上映之后,上海大光明影院场场爆满,对《犬王》剧组来说,之前所有艰难困苦的日子,那时那刻都化为了“亲切的怀恋”……

采访结束时,我们问:“如果用一句话来概括自己的一生,您会怎么说?”

王晓棠略一沉思,回答道:“不管十八岁还是八十岁,都应该努力,人要永远走一条箭头向上的路!”(人民日报中央厨房·人物工作室 张健 方玉瑶)

责编:陈婉昭 王庆青(实习)、

沙头劳务派遣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