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沙母婴资讯网聚沙母婴资讯网

做强珠西“躯干”助推珠三角高质量跃升

    当前,中山正从轨道、高速路、快速干线、水路交通等几个维度推进“大交通”建设。 南方日报记者 叶志文 摄


    “落实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积极探索推进在‘一国两制’和三个关税区条件下的体制机制创新,促进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便捷有序流动,构建‘极点带动、轴带支撑’网络化空间格局。”在今年的广东省政府工作报告中,有近10处地方提到大湾区。在报告提出的今年重点抓好的十方面工作中,把湾区建设作为第三项单章节进行表述,提出“以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为契机,破解体制机制问题,加快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把大湾区建设放在一个新的高度给予推进。

    “要强化珠江东岸的‘大脑’,也要强化西岸的‘躯干’。”省人大代表、中山经济研究院院长梁士伦认为,推进大湾区建设,要对中山等珠西岸城市的短板问题给予重视。地处大湾区地理中心位置,中山如何融入“9+2”湾区城市群建设也为参加省十三届人大一次会议的中山代表团所关注。记者从中山代表团提交的建议发现,建议加大对珠江西岸区域性综合枢纽的支持力度、加快推进健康医药等大湾区优势产业发展、加强对相对薄弱地区科技创新重大平台建设,是代表们“跳出中山谋中山”、对中山融入大湾区建设最为关注的三个问题。

    ●南方日报记者 罗丽娟

    优化交通圈

    建议建设广中澳高铁为一体化提速

    在省政府工作报告有关大湾区建设的计划中,提出“加快实现主要城市间1小时通达的生活圈”的目标。世界其他三大湾区发展经验表明,只有通达的立体交通网络,才能支撑湾区一体化融合发展。

    当前,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大型铁路枢纽只有广州枢纽和深圳枢纽,珠江东岸建立起包括高铁、地铁、高速路、港口等在内的立体交通网络,密度和快捷度明显优于西岸城市。中山地理位置优势明显,根据省“十三五”规划纲要赋予中山建设“珠江西岸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的发展定位,该市将成为连接珠江西岸与东岸乃至粤西地区的区域性交通枢纽。

    当前,中山正从轨道、高速路、快速干线、水路交通等几个维度推进“大交通”建设,未来投入1400亿元补足交通短板。“在与外部交通对接方面有许多需要省里进行统筹协调,才能大力推进。”梁仕伦提交的建议中,有不少是与交通基础设施相关的。

    其中,《关于大力支持斗门大桥扩建的建议》提出,省道S365麻阳线(现已升级为国道G228)斗门大桥位于中山市神湾镇,是从中山市通往珠海市及粤西地市主要跨西江通道,修建于20世纪80年代,现为双向两车道,目前由珠海市管养。历经近40年的运营,该桥内部出现部分结构损坏、路面破损的情况;另一方面,现状珠海和中山连接道路皆为双向6车道,斗门大桥已成为交通瓶颈,通行效率低,已不能满足通行需求。建议认为,随着粤港澳大湾区的建设,斗门大桥将成为跨西江通道的一条重要通道,同时也是连接珠江西岸周边市域的一条重要国道干线公路。因此,梁仕伦建议省交通运输部门牵头对斗门大桥扩建工作进行统筹协调,推动项目尽快启动建设。

    梁仕伦的另一个建议也与珠江西岸的大交通建设相关:尽快规划建设广中澳高速铁路。建议提出,目前广深港高铁香港段已基本完工,2018年即将实现全线通车,香港地区已有联系国家主要铁路枢纽城市的高铁通道(设计标准350公里/时),珠江东岸还有在建的赣深客专等丰富的高铁通道资源。但珠江西岸城市间只有通过广珠城际进行沟通联系,设计标准350公里/时的高铁通道依然是一片空白。“这既不利于澳门地区与内地城市的交通联系及融入国家发展大局,也不利于粤港澳大湾区城市间的高快速交通联系、要素资源的便捷流动及世界级城市群的建设。”梁仕伦表示,为提升大湾区交通互联互通一体化水平,很有必要尽快填补珠江西岸350公里/时设计标准的高铁通道的空白,规划建设一条从广州高铁枢纽引出,沿经中山、珠海至澳门地区的高铁。他建议省支持尽快规划建设广中澳高铁,加快组织开展相关前期工作,并将该项目作为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重点项目予以支持推进建设。

    升级产业圈

    加大力度支持健康产业发展

    推进生物医药、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等新兴产业加快发展,是省政府工作报告中重点抓好十个方面工作的其中一项内容。纵观纽约湾区、旧金山湾区的发展,除了信息产业,生物医药也是两大湾区产业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湾区城市群的几何中心,中山市有国家级的健康产业基地、生物医药产业园、华南现代中医药城等平台。为进一步利用好现有平台推进大湾区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省人大代表、中山市人民医院院长袁勇等人提出关于支持健康医药产业发展的建议。

    以国家健康基地、中德(中山)生物医药产业园为平台,中山形成健康产业集群发展格局。2017年,中山健康医药产业年产值有望突破1000亿元,医药制造业增加值约25亿元。据统计,目前中山全市共有药品生产企业39家、医疗器械生产企业76家,其中上市公司(含集团上市)共11家。中山医疗器械生产位居全省6位,共有第一类医疗器械生产企业31家、第二类医疗器械生产企业50家、第三类医疗器械生产企业4家。

    为推动健康医药产业的规模化、集聚化和高端化发展,中山市先后出台多项扶持政策和采取专项行动,积极引进多个健康医药项目,并在建设用地、行政审批、环保评估等方面给予“绿色通道”待遇,开展医药产业的招商引资工作。1月10日,2017年粤澳合作联席会议在广州召开,中山市政府与澳门特区政府签署《关于共同创建国家生物医药科技创新区合作框架协议》。这一生物医药科技创新区的建设将借助大湾区发展机遇和粤港澳深化合作契机,在产业发展新体制机制方面作出探索,促进前沿医疗技术研究应用、国际医药和医疗技术合作,推动粤港澳、国际间的技术、人才和项目合作。

    “但健康医药产业仍然面临着不少困难,如健康医药产业公共服务体系建设需进一步加强,创新型、实用型人才培养和引进力度有待加大,企业开办及品种研发难度大等,亟需省有关部门大力支持。”袁勇等人建议,省有关部门大力支持中山市申报药品进口口岸城市,出台相关政策推进仿制药一致性评价工作,并在中山市设立省级药品审评审批机构,扶持医疗器械生产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支持大型公共检测机构、国家认证中心等机构落户中山。

    省人大代表、中山市博爱医院新生儿疾病筛查中心主任张翠梅也对中山健康产业给予关注。她提交的《关于加大力度支持中德(中山)生物医药产业园建设的建议》提出,中山市于2016年6月被国家发改委纳入中德生物技术和医药经济重点合作城市,中德产业园规划建设与项目推进工作进展总体良好,但也遇到一些困难和问题,主要包括:产业集群效应有待提升,医药产业重点领域间协调发展能力不足,上下游配套能力不强,用地指标不能满足园区发展需求,政策瓶颈难以取得突破,环境和资源约束增强等问题。

    为解决上述问题,张翠梅提出几点建议,包括支持在中德产业园内布局由国家和省层面引进的中外生物医药(含医疗器械)领域重大合作项目,以及转化一批国外创新生物医药项目,促进生物医药项目产业化;支持中山对接国际健康医药创新资源,协助引进蛋白抗体生物药、靶向小分子抗肿瘤药、基因测序诊断、高端医学影像、植介入微创医疗器械研发等国际高端创新技术与创新团队;支持中山发挥中德生物技术和医药产业国家重点合作城市的示范作用,出台中药或生物药提取物进口放开措施,为中德中医药或生物药产业发展消除障碍;支持在中德产业园内试行创新药品和创新医疗器械的引进与使用政策,对已在海外注册的药品、医疗器械,在中德产业园特定区域和医疗机构内进行使用等。

    张翠梅还建议,将健康与发展中山论坛、吴阶平医学奖评奖颁奖活动上升为国家级、国际级峰会,使之成为生物医药产业领域的高层次国际合作平台,进一步扩大论坛品牌影响力。

    完善创新圈

    支持重大平台建设 布局大科学装置

    “没有创新,就不会有今天的松德。”回忆起20年前的创业经历,省人大代表、松德智慧装备股份有限公司副董事长张晓玲感慨良多。1997年,她和丈夫在中山市南头镇创业时,没想到在那间简陋的小厂房20年后能生产出世界首台无溶剂印刷机,震惊业界。

    今年两会期间,张晓玲对于省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的“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优化珠三角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1+1+7’创新发展格局”体会尤深。

    推动科技合作体制机制创新,深化科技创新交流,共建国际化创新平台、联合实验室和研究中心……这些工作在珠江东岸城市进展飞速,以广州、深圳为龙头的创新城市正带动东岸创新走廊的发展。而在制造业发达的西岸城市,科技创新重大平台则比较薄弱。

    第一次当选省人大代表,今年两会期间,张晓玲把《关于在中山市布局大科学装置,支持科技创新重大平台建设的建议》带到人代会。在张晓玲看来,近年来,中山市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深化科技体制改革,不断强化创新平台的支撑作用,取得初步成效。当前,以中山工业技术研究院为依托,中山市分别与北京理工大学、武汉大学、武汉理工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合作建立4大市校综合性创新平台。在此基础上,与广东省科学院共建广东省科学院中山分院,着力推动“1+4”向“1+N”拓展。

    “虽然上述一系列对接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但中山市缺乏大院大所和研究型大学,高端创新资源先天禀赋不足,对高端创新要素的吸引力和承载力不足,制约了中山市科技创新发展,不能满足产业转型升级的需求。”张晓玲建议,国家和省在中山市布局建设大科学装置,扶持中山市建设战略性新兴产业科技创新重大平台,增强中山对高端创新要素的吸引力,引导优质科研资源、科技人才落户中山,努力培育发展新动能,推动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和产业转型升级。

    针对中山的产业特色,张晓玲有针对性地提出几个中大科研平台建设方向,如支持重离子医疗装置、大型低温制冷设备等国家大科学装置落户中山;支持中山与中国科学院大学、复旦大学、美国加州伯克利分校等国内外知名高校、科研院所共同建设光电、人工智能、先进装备制造、健康医药等领域的科技创新重大平台等。她还建议,通过国家创新人才推进计划、广东省“珠江人才计划”、广东特支计划等人才政策,加强对中山市创新团队建设的指导和支持,进一步完善中山“创新圈”,为粤港澳大湾区吸引和对接全球创新资源、打造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提供更多可能性。

深圳桂园人力资源公司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