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沙母婴资讯网聚沙母婴资讯网

百日攻坚 一线故事:奔向富裕的路上……

  阳光和煦,惠风和畅,草儿露出尖尖头。

  晌午,达巴家小卖部里来购物的人渐渐少了。这个时间,对达巴三岁的儿子万玛项尖来说是一天中最为开心的时候,因为只有这个时段,爸爸才能带他去门口的码头和休闲沙滩玩耍一会儿。

  去年9月,达巴一家人告别了马克唐镇李加村贫瘠的土地和光秃秃的山梁,搬到依偎在黄河母亲臂弯中的昂拉河东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

  “刚搬来那几天,每天夜里躺下来,我就开始琢磨该做点什么,有时候一想就是一整夜。”虽然从住了半辈子的土窝窝里搬到了由黄河、码头、亭台、休闲沙滩、广场、射箭场和251房藏式院落构成的新村,在刚搬来的那几天,达巴却整夜整夜睡不着。说到底,达巴失眠是因为他的顾虑和担心——这里虽好,可一家人靠什么生活呢?

  搬来十余天后,达巴的顾虑消除了,与他家结对认亲的“亲戚”——黄南藏族自治州尖扎县政府副县长华志个人投资,帮他家开了一家小卖部,一家人终于舒展了紧锁的眉头,因为他有“营生了!”

  最近,达巴又得到了一个喜人的消息:县政府要在“新村”隔壁打造花海,为“新村”旅游产业发展铺上幸福底色。“我们这块地本来就是很多自驾游客的好去处,现在村里有了垂钓亭、休闲沙滩和射箭场,又要打造花海,这样一来,相信我们新村的‘人气’会越来越旺,‘财气’也会随之而来!”

  由于近两年大规模易地扶贫搬迁项目的实施,提起尖扎县的扶贫,似乎给人们留下的印象便是“搬迁”。然而,随着扶贫攻坚的深入,一个个欣欣向荣的扶贫产业展示在人们面前,人们不得不承认,在这里“挪出穷窝”仅仅是多种扶贫手段中的一种。

  “2017年,我们在到户产业、旅游扶贫、金融扶贫、扶贫产业园等项目建设中投资了1.499亿元,产业扶贫这块是投资最多的。”尖扎县扶贫开发局局长海洋说。

  眼光从相对发达的黄河岸边转移到脑山区,在能科乡下扎村下扎沟,远远便能看到满眼绿意的阳坡上,仿佛镶嵌着一颗巨大的翡翠。迎着早春暖洋洋的微风,走上前,来查看树苗长势的能科乡政府干部多杰,渐渐被高高昂着头的树苗淹没了身影。

  种下树苗近9个月了,多杰已经不记得自己在从乡政府去往苗圃的那条土路上走了多少个来回。但他却清楚地记得,在这段时间中,苗圃里的小树苗死了几棵,补植了多少棵,因为这些小树苗是苗圃的“股东”——下扎村89户村民能否脱贫的希望之一。

  由于环境恶劣,自然灾害频繁,挂在半山腰上的下扎村村民似乎与“富裕”没有多大缘分似的,但无疑,剜出下扎村穷根成为时代交给能科乡干部们的“军令”,和落在下扎村乡亲们肩上的担子。

  久旱逢甘霖。去年6月,县级财政、州级财政、天津市重点对口支援及贫困户到户产业扶持资金的到位,终于解开了下扎村脱贫致富中最为迫切的难题,200多万元资金,使得当时健在的老支书元旦尖措长舒了一口气,也让下扎村的乡亲们乐开了花,更让多杰和他的同事们对脱贫充满了信心。

  而9个月后的今天,看着苗圃一期建设中栽植的11.67公顷近23万株树苗日益成长,多杰的信心也越来越足了“县里的林业局和村里有苗木收购合同,照现在的长势来算,2019年能出苗20万株左右,按照去年收苗的价格每株26元,那么保守估计,到时候乡亲们至少能赚200多万元呢!”在往回走的那条土路上,多杰边走,边算账。

  扶贫,不仅要因地制宜,更要因村因户施策;不仅要授人以鱼,更要授人以渔。随着春天的脚步,丈量灵秀尖扎的山山水水,无论是在舒缓的黄河岸边,还是连绵的群山中,抑或是广袤的草原上,浮现在眼前的是各级干部和村民五指攒成拳,剜穷根奔小康的生动画面。(公保安加)

 

莲塘临时工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