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沙母婴资讯网聚沙母婴资讯网

媒体:儿童性侵 报道出来的只是极少数

  原标题:儿童性侵 报道出来的只是极少数

  这几日的男子在南京南站候车室公然猥亵女童事件,让一连串关于儿童性侵的话题重又被搬上台面。

  根据“女童保护”网络监控数据的不完全统计,2013至2015三年间,全国各地被媒体曝光的性侵儿童案共968起。其中,受害儿童超过1790人,这一数据尚不包括表述为“多名儿童”等概数的情况。

  中国少年儿童文化艺术基金会女童保护基金发布的数据显示,仅仅在2016年一年中,媒体公开报道的14岁以下儿童性侵案件为433起,平均每天曝光1.21起,相比较2015同比增长了27.35%,其中女童比例为92.42%。

  而这些仅是基于公开报道的数据。

  事实上,社会与学界的共识是,诸多主客观因素造成大部分性侵儿童案难以被公开。著名犯罪心理学专家、中国人民公安大学教授王大伟表示,性侵害案件,尤其是针对中小学生的性侵害,其隐案比例是1:7。也就是说,一起性侵儿童新闻的曝光,或许意味着7起案件已然发生。

  中国、俄罗斯是仅次于非洲各国的儿童性侵高发地

  还有一点不得不提,我们对孩子的教育里,往往只提到让孩子警惕陌生人。然而:

  今年8月16日在重庆某医院内猥亵一名女童的中年男子是她的姑父

  8月12日在南京南站候车室内猥亵一个不满10岁女孩的18岁男子是她的哥哥

  2016年4月至5月期间在广西壮族自治区柳州市某小学的课堂上多次猥亵女学生的李某是他们的数学老师

  2015年12月在云南彝良县猥亵了7名女童的张某是她们的老师

  2014年闯入湖南省永顺县某乡镇学校女寝室猥亵6名不满14岁女孩的秦某是该学校的校长

  2008年至2011年期间猥亵了四川某小学的班上11名8至11岁的女学生、并将奸淫、猥亵经过制作成大量淫秽视频存放于其电脑内的魏某是他们的老师

  ……

  性侵儿童案,不仅正成为日益受到社会关注的高频词,更是让我们颠覆了对“熟人”的概念。老师、亲戚、邻居、父母的朋友……当这些人出现在孩子们的世界里,可能是亲切友好的亲人或师友,也可能成为他们生活中的黑洞和终生的阴影。

  在去年公开报道的433起性侵儿童案件中,有明确表述是熟人作案的有300起,占总案件的69.28%。其中,占比从高到低依次为师生(含辅导班等)27.33%、邻里24.33%、亲戚(含父母朋友)12%、家庭成员10%。那些在孩子身边,悄悄伸出的爪牙,我们许多情况下无从可知。

  美国一项统计显示:30%性侵来自家人,60%来自父母最最信任的人

  我们有时会想,为什么他们可以对孩子下得去手,甚至还是熟人或者自己的孩子。我们生气,我们愤怒,然而每年这种案件却只增不减,这到底是为什么?为什么中国会成为性侵儿童事件的高发地?

  社会现状导致性侵儿童案频发

  一环环保护链条的断裂,让孩子暴露于“魔掌”之下。

  社会偏见

  社会偏见对孩子们造成的二次伤害,既隐形又压抑,让受害者及其家庭不得不负重前行。

  几年前,在广西玉林市兴业县大平山镇南村,13岁的留守女童遭遇约18名中老年人持续2年的性侵。女孩的父亲报警后,多人获刑。然而法院最终宣判后,等待他们一家的却是“歧视、愤怒”等情绪筑成的一道“高墙”,将他们一家隔绝在村民之外。

受侵害女童的家

  更让人心痛的是,有时候勇敢站出来揭发真相的受害者,往往会遭受更大程度的第三次伤害。社会偏见会导致受害者被人指指点点,甚至怪孩子自己“不检点”。

  BBC今年推出了一部改编自英国“罗奇代尔性侵案”的三集短剧《三个女孩》。剧中, 47名未成年少女被囚禁、虐待、诱奸甚至逼迫卖淫,侵害时间长达五年之久,最小的年仅13岁。一个女孩她沉默许久后终于鼓起勇气,花了整整6个小时和警方坦白了事情的来龙去脉,然而英国皇家检控署和罗奇代尔当地警察局的最终审判结果却是:因受害者个人作风放浪,无法取得陪审团信任。所以证据不足,立即释放嫌疑人。

《三个女孩剧照》

  社会舆论对受害儿童的“污名化”,给孩子造成了难以估量的精神伤害。曾接触过十余起儿童性侵案的律师李莹说,“受侵害往往成为了孩子的过错。”这也是很多受害者父母选择息事宁人的重要原因。

  父母沉默

  不少观念封建的家庭,即便发现儿童被性侵,也会出于“家丑不可外扬”的心态选择隐忍和沉默。一些被性侵儿童家长要求孩子闭口不谈性侵的内容,甚至不允许孩子哭,期待时间抚平创痛,一些家长则会用严格的贞操观强化孩子的耻感,或将强烈的愤怒和自责转移到孩子身上。

  2016年4月,发生在湖南攸县的农村小学男教师多年持续猥亵女童事件被媒体曝光。一名受害女童随家长一同前往受害同学家中反映情况,希望能联手举报。受害学生母亲却勒令女儿不可声张,称这名女童“思想龌龊”,不许女儿再与其交往,也不许她把被猥亵的事说出去。

  知乎上一位遭遇熟人猥亵的女孩回忆称,当幼年的自己鼓起勇气,把被猥亵的经历告诉母亲,却只能换来对方的训斥时,她从此再也没有同母亲分享过任何秘密。

  这次南京南站候车室猥亵女童一案不也如此?作为哥哥的男子大庭广众之下对自己的妹妹进行猥亵,而其一旁的父母视若无睹,愤怒的反而是网友。

上海明星调解员柏万青在某电视节目上说“贞操是女孩给婆家最贵重的陪嫁”,舆论哗然

  早在2007年,学者龙迪在一项关于儿童性侵的社会工作的研究中跟踪过6名遭受性侵女孩及其家庭,发现面对孩子的惨痛经历,父母很少或很难提供持续有效的心理帮助。然而父母的沉默与回避,看似是一种对女儿和家族“清誉”的维护,实际上却是对儿童信任的践踏和二次伤害。

  教育空白

  大量的案例调查显示,所有被性侵的孩子有一个共同点:因为害怕、羞耻心,选择忍耐和沉默。还有更可怕的是,很多受到性侵的儿童,压根并不明白性活动到底是什么,甚至根本没有意识到自己正在被侵犯、,也说不出自己哪个部位受到的侵犯。

  这也归结于关于这方面知识教育的缺失。

  2015年,“女童保护”机构对多个省份的471名学生进行随机调查。结果 示,有超过四成儿童对隐私部位概念认识不清,仅 44%的孩子知道什么是“性教育”。

  “女童保护”发起人之一孙雪梅指出,目前我国缺少自上而下的儿童防性侵教育权威教案和标准,使得一些地方在试网落实教育部、全国妇联等下发的相关文件时,无从着力。

性教育的一片空白,为性侵儿童的犯罪行为提供了逃脱制裁的空间。

  法制滞后

  近年来相继曝出的儿童性侵事件,无不触目惊心。而更令人痛心的是,更令人气愤的是,在我国现有法律框架内,很多情况下即使诉诸法律,法律有时也无法还孩子们和愤怒的家长一个公道。目前我国关于儿童保护的法律、法规,其有效性和专门性还有待进一步提高,面对一些现实问题,往往难以拿出有效、专门的法律、法规予以惩戒。

  2015年,吉林市吉纤幼儿园园长强奸女童案,受害者仅得到1098元的治疗费和鉴定费。对于后期高昂的心理治疗费用,法院以“尚未产生”不予支持。

  此外,由于儿童性侵案件本身的隐秘性,而很多被害人年龄小、缺乏自我保护意识,导致案件被发现时已过去了几个月、甚至几年,给办案带来很大难度,特别是不少惯犯本身警惕性较强,往往会毁灭证据 。

  还有一点值得注意的是,在现行法律中,强奸罪只在受害者是女性时才成立,而猥亵儿童罪只适用于14岁以下的未成年人,这是男童保护的法律肓点。

  救助缺位

  早年的性侵经历会对儿童的成长造成极大的影响,如果长期得不到有效救助,容易留下严重的心理阴影,甚至出现精神失常或人格障碍。然而我国在这一方面的涉及几乎为零。

  2014年,湖北省武汉市新洲区一名受害女童突然阴部溃烂,经常大便失禁,母亲怀疑女儿被性侵后未依法报警也未采取有效救治措施,反而在长达三年的时间内,反复多次对女儿粗暴打骂、体罚。最终,年仅9岁的女孩不治身亡。

  2016年9月广西南宁一名女童遭父亲的朋友邓某性侵至少8次,虽然最后父母报了警嫌疑犯也被刑拘,但由于女孩未得到及时的救助,曾经活泼开朗的女孩变得沉默、自闭……

  北京中科博爱医学心理研究院总院首席咨询师叶前表示,儿童被性侵后很容易罹患焦虑、抑郁,创伤特异障碍:急性应激障碍或创伤后应激障碍。长期严重、持续、重复的侵害可能会令受害人病情加重,并伴有人格改变。

  广州中医药大学金沙洲医院专职心理咨询师李诺也说:

  错过了最佳的心理救助 期,往往导致了不可逆转的伤害 ,成年后治疗效果也将非常有限。

  预防儿童遭性侵迫不及待

  随着南京南站猥亵儿童事件引爆网络舆论后,各种性侵儿童的案件纷纷曝光,近日更有大量涉嫌猥亵的儿童影像制品和名为“西边的风”的恋童癖交流网站被举报。我们不妨大胆假设一下,若不是这一性侵儿童案件的出现,是不是有可能这些案件永远得不到重视,甚至不为人知?若这个假设成立,是不是细思极恐?

  所以重点是,不光揭露这些犯案者触目惊心的恶行,更是要加强防范。

  加强教育

  很多时候都是因为我们的疏忽,才让坏人有机可乘。大部分孩子们自我保护意识的匮乏都是源于父母对于性知识长久避而不谈导致的结果。

  相信大家还记得今年年初一部走红网络的 “大尺度”的性教育书籍。书中的一些配图与文字,让许多家长看后觉得“不舒服”,“不适合”孩子看,甚至提议停止该系列图书的继续出版。

  在这部分家长眼中,性方面的专业名词也变成了“羞于说出口”的东西,自己的孩子还未成年,不能接触这些内容。

  但谁都不希望这些原本可以从正规课堂和书本上学到的知识,最后却以大家最不想看到的形式,由带着最大恶意的坏人和熟人让孩子们铭记一生,成为心中一道永远刺痛的烙印。

  所以性教育是必要的。必须让孩子知道,哪些身体部位是隐私,不能给别人看,更不能被别人摸,也不能偷看别人的。要让孩子在被侵犯时知道自己受到了侵犯并懂得如何反抗和保护自己。

  美国一些学校和社区性教育项目会比较早给儿童一些自我保护的性教育课程,教孩子们认识自己的身体,帮助他们树立性别意识,学会保护自己的身体。法国政府要求父母和学校及早开展对未成年人的性教育,树立正确的性保护意识。

  郑渊洁也有一部关于儿童成长的指南书叫《皮皮鲁送你100条命》,其中就有一条教孩子注意保护自己不受性侵犯。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南京市家庭教育研究会理事施冰莹表示,孩子的性教育应该从小开始,通过阅读绘本等有关性别引导的书,视频、动画、新闻事件等及时对其进行引导,让孩子懂得自我保护。

  父母保护

  父母羞于在孩子面前谈性,甚至是看到自己的孩子被侵犯却保持沉默,在某种程度上,会助长犯罪嫌疑人的侵犯行为,让他们更加有恃无恐。

  为了保护孩子健康成长,作为父母,在日常起居中注意孩子的身心变化,在孩子不幸面对伤害的时候要勇敢的站出来制止恶人,并及时化解、抚平孩子经受的伤害,保护他们、帮助他们健康的成长。连路人都看不下去了,作为父母的你们有何理由不站出来?

  法律跟进

  为保障未成年人合法权益,我国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两部专门法律,从家庭、学校、社会、司法四个方面具体规定了在保护未成年人方面的法律责任。但不可否认的是,目前在我国,相关法律法规的有效性和专门性,以及对施害者予以惩治的相关规定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美国

  1996年,美国总统克林顿签署了梅根法,规定美国各州必须建立性罪犯和骚扰儿童罪犯的档案,并规定各州必须知会有性侵前科者入住的社区,将有性侵儿童前科者的个人资料公开在互联网上,供民众查询及事先采取保护措施。

  法国

  法国刑法以及未成年人保护法的规定,法国针对不同危害程度的性侵15周岁以下未成年人的犯罪,配置了最高20年的有期徒刑和15万欧元罚金的严厉刑罚。

  韩国

  韩国法律规定,对未满19岁的受害者实行性侵犯的犯罪者实行药物治疗,同时,扩大电子脚铐的使用范围,并且对性犯罪者的部分隐私予以曝光,被判处有期徒刑3年以下的性犯罪者个人信息公开期限为5年,有期徒刑3年以上的公开期限为10年。

  所以,我们的相关法律法规何时跟上?

  机构建立

  对孩子受侵害后的及时救助,也是必不可少的环节。儿童创伤心理治疗中心、专业的心理教师、专门的儿童保护机构和投诉机制、专设网络和电话救助渠道等等救助手段的建立,能够帮助孩子预防被侵害和走出侵害阴影。

  最后,希望社会舆论不要再给孩子施压。作为受害者的他们,是无辜的。

《三个女孩》截图

责任编辑:张迪

深圳劳务派遣服务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