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沙母婴资讯网聚沙母婴资讯网

华工+顺德:产学研合作的创新跃升

    华南理工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顺德创新园将为校地产学研合作探索新方式。欧阳少伟 摄

    扫码观看华南理工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顺德创新园开园直播

    1月23日,华南理工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顺德创新园正式开园,首期引进15个团队进驻。欧阳少伟 摄


    1月23日,经过半年的筹备建设,华南理工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顺德创新园(以下简称“华工顺德创新园”)正式在顺德开园。首期已吸引15个高精尖团队入驻,计划3—5年内引入或孵化科技型企业60家以上。

    这次合作共建顺德创新园区,是顺德与华工近30年产学研合作发展史上又一次创新的大跨越,既是落实顺德区党代会、两会建设“科技顺德”战略打响的第一炮,也是主动融入广深科技创新走廊建设、支撑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重要抓手,更是华南理工按照国家、教育部要求进行“双一流”建设、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实际行动。

    顺德,GDP超3000亿元、工业总产值超7000亿元,是珠三角知名产业大区,向来对技术人才十分重视。而华工,作为国内“双一流”理工科名校,被誉为“工程师的摇篮”“企业家的摇篮”,是国内最早一批开展校地产学研合作的高校。从历史来看,顺德改革开放之初的“星期六工程师”就来自华工,而顺德企业的发展升级几乎都有华工科研或人才的助力。

    如今,站在改革开放40周年重大历史节点上,华工与顺德共建华工顺德创新园,一批心怀科技创业梦想的高校人才,将再一次沿着他们前辈的足迹来到顺德,带来一系列契合顺德产业的高精尖项目:有能实现个性化定制的智能制造工厂、有能帮助佛山陶瓷产业节能减排的专利,以及有可以用于顺德鱼生保鲜的技术等。

    ●罗湛贤 欧阳少伟

    1 “星期六工程师”与千亿巨头的崛起

    如今,谈起27年前“星期六工程师”的传奇,华工顺德创新园的工作人员依旧津津乐道。

    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还只是一家乡镇企业的美的,打破传统观念,公开招聘人才,并且许以重金。1991年,27岁的马军在华南理工大学热能工程专业博士毕业。

    “到顺德前,他曾跟我交流过,我问他‘一个博士到乡镇企业去,会不会有点浪费?’他则回应,自己沉到基层做,更有用处,是直接解决技术难题。”华工顺德创新园工作人员回忆。就这样,马军来到人生地不熟的顺德,走进了美的的大门,成了顺德乡镇企业中第一个博士。

    彼时的美的,进军空调行业还不久,急需专业的人才去解决产品的技术难题。而马军则发挥其专业所长通过对空调冷凝器进行改良,设计出了国内一流的高效节能空调器样机,降低了冷媒的使用量,提高了空调传热系数,让美的空调在市场上一炮打响,订单突破1亿元。

    马军的收入也连翻数倍。虽然马军后来离开了美的,但是“美的重才”的观念从此深入人心。后来更被总结出一个金句:“上世纪60年代用北滘人,70年代用顺德人,80年代用广东人,90年代用全国人,21世纪要用全世界的人才”。

    时光流转,华工先后与万家乐、康宝、科达洁能等多家顺德知名企业建立长期稳定的技术合作关系。针对顺德家电产业升级及智能化的发展需求,去年9月,华工与美的家用空调签约共建第三代半导体器件研发应用联合实验室;12月,华工与美的中央研究院共建的材料与化学技术联合实验室正式挂牌,主要侧重于抗菌涂层、清洁材料、耐滑材料等研究开发,共同致力于相关科研成果产业化。

    “华工的老师们对解决产业实际问题,加快成果转化,进行技术更新有独到之处。”华南理工大学党委书记章熙春认为,1979年改革开放初期,华工的人才到顺德工作被媒体广泛关注,被称为“星期六工程师”,成为一段历史的见证,而正是华工与顺德、佛山企业的深度合作,为区域经济注入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据不完全统计,华工已向企业派出超过1400多名科技特派员和科研助理,为全国最多。其中,顺德完善的产业环境和机制,已经吸引了众多优秀的人才、成果落地。

    华工顺德校友会常务副会长、广东乐善智能装备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郭锡南表示,到目前为止,顺德的华工校友有近万人,其中很多是顺德企业界的中流砥柱和科研领域的领军人物,“可以说,在全国各大高校中,华工是助力顺德经济腾飞的最大一股力量。”

    2 期盼科研成果产业化在顺德圆梦

    去年7月13日,顺德区政府与华南理工大学签约,双方合作共建华南理工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顺德创新园。经过短短半年时间的筹备建设,今年1月23日顺德创新园正式开园,首期引进15个团队进驻,由此也翻开了华工技术人才在顺德创新的新一页。

    如今,华工的教师来顺德发展的境况,与早期的“星期六工程师”已大不相同。“从广州开车过来也不过1小时左右,为了筹办公司落户顺德,最近我在这边待的时间会比较多,周六日也会在这里。”华南理工大学土木与交通学院副教授虞将苗说。

    虞将苗是华工土生土长培养的人才,从本科、硕士再到博士,还曾到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当了两年访问学者,是国际道路工程材料研究学术泰斗的关门弟子。

    前几天,虞将苗刚过了40岁生日。古语云四十不惑,他也十分清楚,不能让自己的科研成果躺在实验室里睡大觉,正在寻找合适的平台将专利转化出去。而华工顺德创新园则为他实现成果产业化提供了平台。

    虞将苗的创业项目是基于自主研发的高性能、高端超薄沥青路面磨耗层材料研发、生产、销售。该材料实施厚度仅为传统材料的1/4,其原材料技术指标、路面使用性能和耐久寿命均处于国际领先行列。已获得授权国家专利30余项(发明专利8项),已在上海、浙江、广州等地成功实施50余个大型工程项目。依托顺德创新园区,目前他已经在顺德注册成立了广东高通达道路材料科技有限公司。

    同样怀抱着青春创业梦的还有华南理工大学电力学院的姚顺春副教授。姚顺春主要从事燃烧诊断与排放监测技术研究。身为80后博士、副教授,他所在的团队积累了十多年的研究经验,拥有“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广东特支计划科技创新青年拔尖人才等高端人才,研发队伍中6人全是博士。

    之所以选择到顺德创新园创业,姚顺春笑言,一方面自己是顺德女婿,另一方面,自己专长的物料成分在线监测技术可以广泛应用到火力发电、水泥、冶金、陶瓷、玻璃、食品等多个行业领域,满足顺德、乃至佛山众多传统产业提高成品率和产品质量的需求。

    “希望利用政府和学校的政策风口,实现科研成果的转化。既满足我们继续研发的需求,又能抓住产业升级改造机会。”姚顺春说。

    除了产业发达,顺德以美食著称。华南理工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肖凯军则直言,自己某种程度上是为了顺德鱼生而来的。

    “顺德鱼生闻名遐迩,但要确保品质并不容易。”肖凯军并非吃货老饕,他看中的是自己的“膜分离与纳米技术”在顺德美食保鲜上的应用。

    作为广东“千百十”人才工程学术骨干,他从1992年就开始与众多企业开展产学研合作,先后主持或参与了粤式菜肴软包装集成化保藏新技术、粤式食品工程技术开发、速冻包点品质改良等多个科研项目。并与广州酒家有长期的合作,为其提供月饼、粤菜等的保鲜技术支持。“希望可以将我们的技术在顺德落地,助力顺德美食的推广。”

    据悉,目前顺德创新园引进的团队主要集中在人工智能、先进材料、电子信息与互联网、智能制造、生物环保5大领域,充分结合了华工的优势和顺德产业实际。目前入园企业已经全部在顺德注册落地。

    3 地铁推动制造重镇与工科名校深度握手

    作为全国“双一流”的理工科名校,华南理工大学要“走出去”并不乏众多地方政府抛出绣球,此次之所以最终选择落子顺德,除了两者的历史渊源外,还得益于两者的优势结合。

    作为珠三角的产业重镇,去年顺德GDP突破3000亿元,拥有家电、机械两大超2000亿元的产业集群。近年来,顺德区政府对科技创新和人才引进出台了一系列政策,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明确要投入15亿元支持科技创新和技术改造。

    对于华工顺德创新园,顺德也明确将对该园区及其进驻企业给予相应的政府奖励和扶持,用于支持园区的日常运营、人才团队建设、项目场地以及创新园区投资孵化基金的设立和运作,并对进驻园区的高层次人才给予住房及生活补贴。

    作为华工创新创业的重要载体,华工国家大学科技园经过10多年的发展,在科技成果转化、高新技术企业孵化及创新创业人才培育等方面均取得了较好的成果,形成了完整的孵化与服务体系,成为华南地区唯一一家A类(优秀)国家大学科技园。目前,科技园主园区在孵企业超过100家,累计毕业企业超过150家,累计园区总产值超过100亿元。

    而华工则会把顺德创新园区作为科技创新改革先行试验区,给予充分的政策保障。包括鼓励科研人员全职或兼职到园区创新创业;将转化所得收益或股权奖励给成果完成人团队,最高可达95%;吸引优质校友企业资源到顺德创新园投资创业;引进社会资本、设立创投基金,助力孵化企业快速成长;鼓励优秀学生到园区创业等。

    “即使是学校的老师,也必须要有自主知识产权3项以上,有团队、有经验、有投资才能入驻顺德园办企业,要能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站得住脚的才行。”华工科技成果转化办公室负责人表示,希望把顺德园区打造成华工科技成果转化的示范点之一。

    近年来,顺德积极加快轨道交通的建设,尤其是广州地铁7号线西延顺德段将广州大学城与顺德的产业重镇陈村、北滘串联起来,而华工顺德创新园所在的位置属于广州大学城卫星城产业社区,与广州的直线距离只有3公里,毗邻广州地铁7号线西延顺德段首站。今后从这里坐地铁到广州大学城仅需不到半小时。随着广州地铁7号线延长线的贯通,华南的制造重镇顺德与最强“工科大脑”华南理工,产业与创新之手将紧紧地握在一起。

    根据规划,顺德创新园将以引进科技型企业、高端人才团队入驻为主,计划引入或孵化科技型企业60家以上,推动园区企业申请专利超过300项,推动50项以上学校科技成果在顺德实施转化,促进园区累计增加就业人数3000人以上。希望通过5年时间的努力,将园区打造成为省级科技企业孵化器和国内知名的成果转化与技术转移中心,建成国家级科技企业创新孵化器。

    华工顺德创新园负责人告诉笔者,在首期15个团队项目入驻的示范效应下,目前正开展对第二期团队项目的遴选,在学校的反响十分热烈。“接下来我们还会有第三、第四期,相信会有越来越多华工的人才过来顺德创新创业。”

    ■聚焦

    顺德发力建设

    高水平创新平台

    产学研合作是提升一个区域科技创新能力的重要手段,今年,顺德区党代会、两会吹响了建设科技顺德的号角,提出了“金科产研”深度融合发展的理念,尤其突出了研发在科技创新中的重要性。

    事实上,近几年,顺德在研发上的布局已经有了初步的尝试,并且取得了明显的成效,包括与高校、科研院所合作成立了中科院生物物理研究所佛山分所、华南智能机器人创新研究院等10多个各类公共创新平台,吸引了一批专业人才集聚,为企业发展提供了信息、技术、培训等服务。

    不过,顺德区经济与科技促进局相关负责人坦言,目前顺德的公共研发平台偏向理论研究比较多,与本地企业对接不足,缺乏市场化运作能力,研发项目与企业需求不是十分契合,也缺乏基金或投资资源链接的育成孵化体系。“目前顺德在一些前沿性、引领性的研发平台的建设上远远落后于国内大城市,与东莞相比也存在一定距离。”

    为此,与国内外高校、科研院所、大企业合作,新建1—2家面向产业的高水平创新平台,成为实施科技顺德战略的重要举措。

    18日,在南方智谷,由碧桂园联合中国沃特玛新能源汽车产业创新联盟,携手共建的“顺德新能源汽车小镇”正式奠基。该项目将建设成为围绕顺德新能源汽车全产业链的“创新中心”“运营中心”及“智造中心”。而23日在陈村开园的华南理工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顺德创新园,则是利用“双一流”理工科名校丰富的科技成果和产学研项目资源,打造的校地合作创新平台。

    一周之后,本月31日,在顺德高新区,由顺德科创集团打造的首个金科产研融合新型科技园区——顺德科创智汇科技园即将正式投入使用。科技园位于顺德高新区,地处佛山一环与红旗路交汇处,首期占地32亩,建筑面积5.5万平方米,仅用9个月完成建设,创下科技园区建设的顺德速度。

    这意味着在2018年1月份,几乎每周都有一个新的科技创新平台载体项目启动。顺德区经科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接下来要通过与华南理工大学、南方医科大学、暨南大学等高校建设科技园区,打通高校科技人才、科技成果与顺德产业对接落地的通道。“要力争在国家级创新平台上实现零的突破,希望有国内引领性的研发平台在顺德落地。”

    ■华南理工大学与顺德牵手发展脉络

    2016年底,第四届广东省科技成果与产业对接会上,美的集团与华南理工大学共建材料与化学技术联合实验室。根据协议,双方将侧重于材料与涂层技术的研究开发,共同致力于相关科研成果产业化。

    2017年7月,顺德区政府和华南理工大学签订合作协议,共建华南理工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顺德创新园区。园区位于顺德陈村镇顺联机械城三期,属于广州大学城卫星城产业社区,总面积约为4万平方米。将在人工智能、机器人、精密制造、先进材料、生物环保、网络和大数据等领域进行科技成果转化、高新技术企业孵化、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和产学研合作。

    2017年9月1日,美的家用空调与华南理工大学、镓能半导体(佛山)有限公司、厦门芯光润泽科技有限公司四方共建第三代半导体器件研发应用联合实验室。立足于第三代半导体,在技术研究、市场应用、人才培养等方面建立全面的、长期的、稳定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

    2018年1月23日,华南理工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顺德创新园正式开园,园区已吸引了15个团队入驻,其中11家为华工校内师生创办的企业,4家为引入孵化的社会企业,目前已经全部在顺德注册落地。

深圳劳务外包厂家价格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