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沙母婴资讯网聚沙母婴资讯网

做创新,有世界名校“加持”就够?

制图:柏诗曼

更多内容

请扫二维码


美国101号高速公路风光如画,贯穿硅谷而过,以斯坦福大学为中心串联起苹果、惠普、英特尔等科技巨头组成“信息超高速公路”;从新泽西州普林斯顿大学出发,一路驱车至纽约,狭长的“碳谷”聚集20多家世界级制药企业总部,每年药品销售额约占全球1/2。

在三大世界级湾区的创新发展历程中,世界级高校均发挥了知识创新的“源泉”作用。比如旧金山湾区有斯坦福大学、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坐镇”,掀起全球电子科技创新风潮;纽约湾区有纽约大学、普林斯顿大学“加持”,造就世界金融、军工和制药中心。

但,创新发展,有世界名校“加持”就够了吗?高校科研实力相对不强的粤港澳大湾区怎样实现更高水平的创新?剖析三大世界级湾区创新模式,我们试图描绘粤港澳大湾区未来创新的独特路径。

●南方日报记者 陈晓 肖文舸 彭琳 唐子湉 吴哲 唐柳雯 实习生 王佳欣 江瑜 张倩瑜 陈小慧 曾妍 梁锶明

研究型大学

成科技创新“风暴眼”

成为斯坦福大学终身教授前,崔屹已有哈佛大学、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等世界级名校经历,但他“一直醉心学术,从未想过创业”。但在加入斯坦福的10年间,崔屹却成功创办了两家企业,现正筹备设立第三家。

崔屹所在的斯坦福大学正是硅谷科技创新的“风暴眼”。“斯坦福大部分教授都有自己的公司,而且不止一家。”崔屹说,过去数十年间,圣克拉拉这片狭长谷地上,斯坦福工业园成为全球创新者的热土。

在这条贯穿硅谷的101号高速公路上,苹果、惠普、升阳、英特尔、IBM等龙头企业尽情生长,电子信息、宇航设备、人工智能等高科技产业蔚然成林。

“要说硅谷的成功取决于斯坦福大学,可能不够准确,但它确实发挥了重要的核心作用。”旧金山湾区委员会经济研究所前所长、高级主管肖恩·伦道夫(Sean Randolph)说。

与西岸硅谷遥相呼应的是美国制药业最发达的地区——东岸“碳谷”,普林斯顿大学就是纽约湾区医药创新的重要“发源地”。

在拥有近300年历史的普林斯顿大学化学系大楼的地下室,知名药企默克公司催化中心高速运转,在校学生和企业人员共同进行实验,这项技术突破将为默克公司带来新收益。另一家药企BMS正与该校联合进行五个技术项目攻关,其中化学系的一项催化反应结构获得企业采用。

“从普林斯顿到纽约的这片狭长地带,我们称为‘碳谷’,聚集了大量生物企业和制造企业。企业创新依赖大学的人才和科研实力。”美国科学院院士、普林斯顿化学系教授约翰·格鲁夫斯(John. T. Groves)说。

不仅是“碳谷”,在美国东岸,纽约市作为全球第一大金融中心,不足1平方公里的华尔街集聚了数十家国际金融巨头总部,金融创新十分发达;重要的制造业中心之一的康涅狄格州被称为“美国兵工厂”,美国的第一艘潜水艇、第一架直升飞机就在这里诞生,军工技术创新水平遥遥领先;新泽西州制药业全美第一,各类制药企业270余家,生产的药品占全美的25%,20多家世界级制药企业总部设立于此,其药品销售额约占全球一半。

两大湾区的“创新力”源自哪里?研究型大学是公认的驱动力。

旧金山湾区拥有5所世界级研究型大学,包括斯坦福大学、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加州大学圣克鲁兹分校,其中2所进入世界100强。纽约湾区拥有58所大学,其中纽约大学、哥伦比亚大学、康奈尔大学、耶鲁大学、普林斯顿大学等国际著名学府集中于此。

“大学对人才的巨大吸引、对基础研究的长期积累、对知识氛围的塑造作用,是任何东西都无法比拟的。”约翰·格鲁夫斯笑言。

高科技产业创新=大学+人才?

那么有了好大学、有了高科技,甚至有了足够多的人才,就可以推动高科技产业创新吗?

在《硅谷之谜》一书中,硅谷投资人吴军经过分析比对,给出的答案是:不。

他举例道,以“128号公路”闻名于世的波士顿地区曾是全球高科技产业中心之一,其拥有哈佛大学、麻省理工学院等世界知名的50多所大专院校,技术及人才储备比肩“硅谷”。但在20世纪80年代后,这里没能再诞生一家《财富》全球500强企业,而同期“硅谷”却诞生了思科、雅虎、eBay、谷歌、特斯拉和Facebook等世界行业龙头。

在东京湾区,日本在二战后规划布局的两个大型临海工业地带——由东京向西发展的京浜工业地带,向东发展的京叶工业地带,集中了钢铁、有色冶金、炼油、石化、机械、电子、汽车、造船、现代物流等产业,如今已成为全球最大的工业地带。

东京大学教授丸川知雄认为,东京湾区的迅速发展,正得益于清晰、完善的全球化制造业布局。“东京本身也是创新产业高度集聚,但仅有大学和科技中心,没有产业,同样无法实现创新。”

亚洲经济研究所新领域研究中心副主任研究员丁可认为,当前全球创新网络已经发生了结构性转变。一方面是创新主体多元化,大型企业、中小企业、政府、大学、科研机构、孵化器、金融机构都成为创新闭环中的重要部分;另一方面是空间地域高度集中,闭环内各环节之间的交流协作实现“无缝对接”。

最终,正是这种全球化的“科技+产业+服务”布局,推动世界级湾区形成强大的科技产业创新闭环。

粤港澳大湾区研究院统计数据显示,东京湾区、旧金山湾区第三产业比重超过82%,纽约湾区第三产业比重更高达89.4%。“在纽约,全球金融中心的作用不仅在于庞大的资金流通,更能使大量创新企业快速找到融资渠道、‘变现’技术。”中国银行纽约分行战略及研究总监黄小军认为。

从“国家科技产业创新中心”

到“国际科技创新中心”

“缺少世界级研究型大学,可能会限制粤港澳大湾区成为创新中心和全球中心的能力。”依据长期观察,肖恩·伦道夫作出这一论断。

从科技支撑来看,粤港澳大湾区缺少世界级研究型大学,仅香港拥有4所国际性大学,广州拥有中山大学(微博)、华南理工大学(微博)等国内知名高校,而创新产业集聚的深圳高校实力相对较弱;从服务支撑来看,粤港澳大湾区第三产业占比仅为62%,与三大湾区差距较大。

“但也要看到,粤港澳大湾区的产业、尤其是制造业的创新和转型,很可能是全球未来的发展方向。”肖恩·伦道夫补充道。

全球科技产业创新风口下,粤港澳大湾区锋芒初显。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发布的《2017全球创新指数报告》显示,“深圳—香港”地区以数字通信为主要创新领域在全球创新集群中排名第二,其创新力超越硅谷。

在北京发布的《中国区域创新能力评价报告2017》显示,广东区域创新能力综合排名首次居全国第一。此前,广东已连续9年居第二位。该报告课题组组长、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创新创业管理研究中心主任柳卸林评价,“一大批创新型企业蓬勃发展,正成为引领广东乃至我国经济转型升级的一股重要力量”。

今年7月签署的粤港澳大湾区框架合作协议中,大湾区的重要定位之一是“国际科技创新中心”。从广东打造“国家科技产业创新中心”,到粤港澳大湾区的“国际科技创新中心”,不仅仅是少了“产业”二字,更意味着战略定位上的全面提升,从全国扩展到国际,从产业转化扩展到包括原始创新在内的整个创新链条。

肖恩·伦道夫建议,粤港澳大湾区的产业创新要建立在全球化浪潮之上,创造开放、透明、公平的营商环境,吸引来自全球的企业和人才。

崔屹则建议,一方面要善于利用好香港几所世界级名校的创新资源,推动大湾区内高校间加强合作,并逐步推动中山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发展成为中国顶级乃至世界级优秀大学,促进大学与科技创新、经济建设深度融合。另一方面,粤港澳三地要敢于作为,借鉴旧金山湾区政府、大学、企业共同成立产业联盟并进行关键技术研发的经验,建立粤港澳重大技术联合研究中心。

约翰·格鲁夫斯提出,粤港澳大湾区可借鉴纽约湾区的经验,尝试政府主导支持基础科学长期研究、企业主导进行应用创新短期研究的模式,实现基础科学创新和产业化创新“双赢”。

劳务派遣公司怎么赚钱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