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沙母婴资讯网聚沙母婴资讯网

品质生活 | “佛系养蛙”没啥用,挺过幼升小和小升初,还得靠这些!

摘要:代表委员为教育焦虑这场“高烧”开方降温。

 

 

“上一秒母慈子孝,下一秒鸡飞狗跳”……这一幕在不少中小学生家庭上演,不少家长调侃,“让亲妈变后妈,只需一件事,陪娃做作业”。家长焦虑的背后是一根无形的“升学链”,稍有风吹草动,就能坐立不安。

 

会场里,不少代表委员热议教育话题。他们坦言:在基础教育这根生态链中,有的缺位了,有的越位了,从而导致教育生态失衡,代表委员为教育焦虑这场“高烧”开方降温。

 

焦虑容易聚集放大  

 

“越是大城市的家长,越容易焦虑。”华东师范大学党委常务副书记任友群委员说,北京、上海等地很多家长,都是通过勤奋读书和努力工作才能在大都市立足,他们相对更加重视教育,这本身没错,但要讲科学、有方法。在上海协和教育集团(中心)总校长卢慧文委员看来,家长焦虑的根源,是为了拼抢名校资源,“家长最追捧‘四校’‘八大金刚’,甚至有的人认为,不去这些学校,就是教育失败。”这无形当中容易导致家长心态失衡。

  


任友群委员。   张海峰 摄

 

据统计,在上海,除了6%的孩子入读民办中小学,绝大多数孩子读的都是家门口的公办学校。从数据上看,近几年,本市中小学择校热度逐年下降,从感受上讲,家长却越发焦虑。  

 

“维持基础教育的良好生态,不是靠一方包打天下就能完成的。”卢慧文坦言,在这个生态圈里,家长、学校和校外培训机构,有的缺位,有的越位。虽然上海在减轻学生学业负担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但实际上收效不明显,“校内减负担,课外加辅导”仍是普遍现象。她说,如今一些家长埋怨公办学校教得少,很多学生“吃不饱”,家长甚至亲自“上阵”,或者将孩子交给辅导班,甚至去校外提前学习,以取得领先优势,“校外机构越位了,家长操之过急,而公办学校处境尴尬,甚至有所缺位。”任友群说,减负后,校外培训机构“接棒”后,越教越难,越教越深,培训机构也越来越多,这是家长焦虑结下的“果”。

 


卢慧文委员。张海峰  摄

 

代表委员们还认为,信息获取与交互越来越便利,望子成龙的家长们通过育儿论坛、微信群等集聚放大了群体焦虑,特别是部分自媒体利用信息的不对称,进行夸大宣传,放大了焦虑。卢慧文说,其实上海小学阶段,公办与民办教育水平总体上旗鼓相当,但这种因家长聚集而生并不断蔓延的焦虑,放大了公办与民办学校之间的差距。

 

整顿课外机构乱象

 

这些年,上海通过委托管理、学区化集团化办学、新优质学校建设工程等,不断推进基础教育优质均衡发展,但与老百姓的期望值仍有落差。 

 

“我们要认识到,教育的优质均衡发展,是一个过程。”普陀区洵阳路小学校长朱乃楣委员说,学校做过调研,这两年课外培训机构多了起来。市教育主管部门也在规范“野蛮生长”的校外培训市场,对那些不规范、无证照的培训机构整顿管理,使他们“退后一步”。 

 


 

去年年底,本市针对民办培训机构,出台“一标准两办法”,明确规定,民办培训机构不得面向社会举办以小学生为参赛对象的语文、数学、英语等与升学或考试相关的学科及其延伸类竞赛活动或等级测试等变相竞赛活动等,市教委关停了一些奥数杯赛,这些举措为校外培训机构及时“降火”,起到规范整顿效果。也有代表委员提出,校外培训机构“超前学”,也助长了英语3E考证、奥数学习等越来越低龄化,本市相关部门可出台规定,除特殊超常儿童,对普通学生可限制报考年龄段,整治机构“提前学”乱象。  

 

上海大学教授李颖洁委员建议,进一步加强对民办课外培训市场监管。她说,现在我们对校外培训机构的监管主要是从事前许可、广告宣传、教师资格、教学内容等方面加强规范,查处取缔无证无照非法办学的单位和个人,接下来还应对培训机构的招生简章、开设课程、选用教材等全面实行事先备案制,“这口气”不能松。

 

“提高初中办学水平”提上日程

 

政府工作报告提及,促进基础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启动建设紧密型的义务教育学区和集团。不少代表委员认为,加强义务教育校际间优质均衡发展,是缓解家长焦虑的重要举措。  

 

黄春华委员建议,在发挥上海学区化集团化办学、新优质学校集群发展的基础上,还可构建由不同层次、不同特色学校构成的“小集群”学校共同体,进而形成多中心、多层次发展的教育生态,实现上海基础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整体提升。  

 


 

市教委副主任倪闽景委员说,2018年上海教育重点要做的50件事中,“启动实施加强初中学校建设行动计划”被写入。“这传递了一个信息,接下来政府将花力气提高初中办学水平,今后家门口的好初中也会越来越多。”他说,不可否认,经过数十年发展,本市民办教育尤其是民办初中取得飞跃发展,不少学校成为家长眼中的口碑学校,“相信通过政府的引导和推动,公办初中无论从校长、师资等方面,力量都会有所加强。”这些举措,都可为过度择校降温,对家长来说是利好消息。  

 

卢慧文说,信息公开可减少各类民间机构、自媒体等“作文章”的空间,降低家长的焦虑。不少学校每年仅是招生季设有校园开放日,特别是公办中小学可与社区联系得更紧密些,艺术节、运动会、公开课等可邀请社区的家长代表参加,让他们了解学校的课程、师资等,从而对公办学校形成认同感。  

 

民办学校招生还需完善 

 

代表委员们认为,缓解家长对于升学的焦虑,还需从优化中小学招生流程、科学制订面谈方案等方面完善,引导家长理性择校。  

 

民进上海市委建议,民办中小学报名招生时,报名人数最好能实时警示,促使家长理性报名。现在,从网上系统报名到面谈约10天,由于该系统并不限量报名,家长和招生学校都不知道报名的意向学生数,这样就会造成一些热门学校集中大量学生,竞争非常激烈。比如,可在网上报名过程中,分阶段进行警示,例如设置“现在该校的报名人数已经达到招生人数的三倍,是否确认继续报名”等选项。  

 


 

不少家长认为,民办中小学在招生面谈中,题目越来越“活”,甚至越来越难,孩子要取得好成绩,需要格外花“苦功”。民进上海市委建议,不妨由政府牵头制定框架,科学引导学校制订面谈方案,“与其让家长盲目为孩子进行各种补充,不如由教委牵头,制定面谈内容的指导框架,各民办学校的面谈内容须与办学特色相结合,内容不得超出指定范围,同时也将面谈内容框架提前向社会告知,可减轻家长焦虑。”在卢慧文看来,促进基础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公办和民办校应该各司其职,特别是民办学校,要为教育提供多种选择性,朝优质特色方向发展,而不是靠难度深度取胜。

 

“家长要有定力,孩子最终立足社会需要多元能力,不仅是纸笔考试能力。”任友群认为,与刷题等应试技能相比,孩子的品德、思维、语言、情商、音体美、社交等综合能力的培养更为重要,也是一个长期过程。陈启宇委员建议,中小学可与社会专业机构合作,干预延伸至家庭端,形成联动沟通机制,有助于缓解家长焦虑情绪,同时加强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李飞康代表说,每个孩子都有不同的成长节奏,要尊重和支持基层学校创新教育方法和理念,尊重教育规律,是对孩子最好的培养与陪伴。

栏目主编:张骏文字编辑:彭薇题图来源:视觉中国图片编辑:邵竞

内文图:张海峰 摄

深圳圆岭劳务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