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沙母婴资讯网聚沙母婴资讯网

春盘簪花春幡来看眺望春天的仪式


  >>开栏语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初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这几句中文“密码”,凝聚着中国人的智慧,它就是二十四节气。节气是一种天文现象,节气是一种气候变化,节气更是一种生活守则,提醒我们春耕夏耘秋收冬藏。华商报从今日起开设中华二十四节气专题版面,让我们传承发扬中华传统文化,以岁时变化调养身心,畅意生活。
   立春,自今日起,眺望春天,春至方休。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立春是唤醒春天的“仪式”。中国人以演春、行春、庆春、咬春、报春、会春等应景活动来表达对春天的期盼与喜悦,和民众息息相关的是“春盘”、“簪花”和“春幡”文化。这些特别的仪式,在历史演进中若隐若现,时至今日,仍别有一丝韵味。
  >>把春天保留在盘子里
   立春之后,万物复苏,植物是最能代表生机的元素,因此,春盘就在物质和娱乐生活较为匮乏的古代应运而生。唐代欧阳詹的《春盘赋》,描写的是当时民间流行的一种风俗——心灵手巧的子女为年事已高的父母制作并敬献春盘来寄托青春永驻的祝福,表达拳拳奉养的孝心,是子女敬老爱老的体现。无论是春盘创意的巧妙构思,还是春盘意境的完美营造,都充分展现了作者的才智。
   南宋后期陈元靓所撰的《岁时广记》一书引唐代《四时宝镜》记载:“立春,食芦、做春饼、生菜,号‘春盘’。”华商报记者采访国际花艺师张薇,她介绍:“春盘就是用植物把对春天的期许缩小化放到一个小盘子里,配系红绿丝缕做写景插花。可以理解为一种有理论、有思想的‘插花’,其中有期许、有哲学。后来春盘还衍生了更具实用的摆法,以五辛(取韭、薤、蒜、姜,与蕖、蓼、荠、芹等辛味菜蔬中之五种)插盘,可以食用,称为辛盘,“辛”和“春”谐音为‘新春’。”
   张薇介绍说,春盘中的摆饰很有讲究,有白色的梅花,插置在盘中庭院的前方,盘中溪畔插墨红色的桃花,在指掌之间表现出几处深幽的情境,在小小的空间安置芳香的林木景观。呼吸带来水气,好似园中的朝露,流动着的空气如吹动万树的春风,探究其灵巧的心思、独到的创意。大自然中的各种事物都成为创作春盘的灵感,自然而然“形”在心中酝酿而成。看到庭院景观的林木材质,就取春盘材料依照它的长短大小来比拟,以形式取胜,发挥形式之美。以黑、黄、红、白的材料色彩搭配,分别层次,以色彩取胜发挥色彩插花的功能。所以自己有什么样的情趣巧思,就随心意去实现。
   “制春盘可破除孤寂之愁,调剂个人的情绪,使悲伤的气氛排解,同时表现才情,由春盘观察其情怀,是有积极意义的,而非无用的东西。所以春盘的插作重形、重色彩、重空间,来自大自然的启发。”张薇说。
   然而这样有意境的一个立春活动,却逐渐被当代人淡忘了。张薇表示:“春盘是隋唐民间、宫廷去做的,被民间效仿流传开来。插花清末就很少了,包括春盘系统化的制作凤毛麟角。如果非要找这种以花迎春形式的延续,也就是春节的时候在家里面摆上一盆鲜花。”
  >>唐宋的男人也簪花迎春
   除了春盘,另一种隐匿在历史中的开启春天的方式,就是中国古代的“簪花”。
   五代前蜀词人韦庄的词句:“春日游,杏花落满头!”生动地勾描出春游时节,一个满头杏花的花季少女在杏树林里、芳草地上,远眺陌上,寻找意中人的热切心情。据张薇介绍,簪花,是指将花朵插戴在发髻或冠帽上的一种装饰方式。作为一种民俗现象,早在汉代簪花就已经出现,到了唐宋日益普遍,而且还成为某些典礼的仪节,凡宫中隆重喜庆活动,参与者都要头上簪花,大概是为了烘托喜庆气氛。这一点我们在《水浒传》中的很多人物形象中都可以窥见。“人们为了表达对春天的期许,用物化的东西装饰在身体上。”张薇说。
   簪花这一唐宋迎春的特殊方式,在其后的历史中也得以了延续,并且生发成重要节庆的礼仪。赵连赏在《明代男子簪花习俗考》写道:“男子簪花是中国古代服饰文化的传统习俗之一……南宋时期朝廷簪花更是盛况迭出。在南宋的朝廷活动中,什么仪式需要簪花、不同人群对应什么花色等都有规格。簪花人群除一般百姓外,上自皇帝,下至群臣。男子簪花习俗达到了鼎盛。到了明代,唐宋男子簪花习俗被承袭下来。”在明朝,有关簪花习俗的记载,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活动中:春日簪花、科举簪花、皇子诞生簪花、婚礼簪花、归来和出征簪花、生活休闲簪花。
   随着明朝统治的结束,到了清朝,民风渐变,男子大多不簪花。因此,在《红楼梦》中,我们几乎看不到男子簪花了,难怪清朝文人赵翼会发出,“今俗唯妇女簪花,古人则无有不簪花者”的感叹。
   时至今日,即便是时髦的妙龄女子,头上簪花也会显得怪异,倒是在一些偏远地区的传统婚礼中,还能见到新郎在礼帽两侧插上金花的景象,这或许就是这一迎春旧俗在民间的最后遗存吧。
  >>“春幡”最精准地庆祝立春
   和春盘、簪花不同的是,春幡最精确地体现人们对立春这一天的庆祝或纪念。辛弃疾《汉宫春·立春日》词:“春已归来,看美人头上,袅袅春幡。”徐陵《杂曲》:“立春历日自当新,正月春幡底须故。”牛峤《菩萨蛮》词之三:“玉钗风动春幡急,交枝红杏笼烟泣。”在这些古诗词中,春幡俨然成为了立春的符号。
   从概念上看,春幡,也是春旗的意思,立春日,民间妇女用彩纸剪出各种春天动植物形象装饰在家里,有春花、春燕、春柳、春凤等等,或贴在门窗屏风,或戴在头上。
   但实际上,春幡的广义含义更大,最早春幡形态,是自然生长的花朵。后来人口繁密、都市社会形成,才以布帛为之,甚至以彩纸充任,宋代民间男女均有戴春幡的浓郁习俗。宋代王公大臣的春幡用金银,由“文思院”制造,至于一般的士大夫、平民百姓则剪纸为春幡。《岁时风土记》:“立春之日,士大夫之家,剪彩为小幡,谓之春幡。或悬于家人之头,或缀于花枝之下。”它决不是一般性的人体装饰物,首先是作为避邪之物,具有禳凶邪、求吉利的寓意。
   和簪花一样,春幡的风俗并没有大面积延续至今,陕西铜川一带现在还有“戴春鸡”的古老风俗,立春日,母亲用布制作一个约3厘米长的公鸡,缝在小孩帽子的顶端,表示祝愿“春吉(鸡)”立春日。而姑娘们一些怀旧的发饰中,还能偶然勾起我们对于立春旧俗的好奇。 华商报记者赵蔚林
  节气漫谈
  肖云儒:节气是中国文化的芯片
   二十四节气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周而复始,又似乎逐渐被快节奏的生活所掩盖。华商报今日起推出节气文化专题,与读者一起重新擦亮这二十四颗文化明珠。首期专题,请著名作家、文学评论家肖云儒来谈谈二十四节气中的中华文化基因。
   “中华传统二十四节气,实际上是全维的、立体的中国文化的芯片、中国文化的底片,也是当下生活的照片。”肖云儒如是说,“二十四节气是中国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形成的完整的文化体系,在世界各民族中少见。它是‘六合一’的:具有天象信息、生命信息、生产信息、生活信息、习俗礼仪信息和丰富的艺术审美信息。”
   进一步分析,肖云儒认为中国人对节气的认识,本质上反应了天人合一、知行合一的文化精神,“二十四节气表现了中国人对天道、对自然的尊崇。人道、世道、艺道都和天道合一。节气把天象化成生活节奏,逐层落实在生活的吃穿用中,让人适应大自然的发展,它既有抽象的形而上的部分,又有形而下的实践部分,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体现。同时它又是艺术的、有趣的。孩子可以不懂《道德经》、不懂天道,但是可以从民俗中了解文化。
   当代人对二十四节气逐渐淡漠,肖云儒分析这具有历史的必然性,虽然并不可怕,但是有隐忧,“农耕文明渐渐远去,人们进入了机械化农业文明,再进入智能化时代,不完全靠天吃饭,与之紧密挂钩的节气就淡化了。虽然物质生活可以被机械、智能飞速提高,但是农耕时期形成的传统文化,需要择其优者而继承、弘扬。二十四节气就体现了尊崇自然、向上而为,其中的礼仪中有孝道、长幼有序,与之有关的艺术讴歌自然四季的美好,这些民族传统文化,应该大力提倡。
   华商报今年将推出二十四节气的专题文化版面,解读节气的文化内涵,还将在二十四节气当天的头版推出节气报头,向读者提示节气的到来。肖云儒表示,这是一种弘扬传统文化的好方法,特别是可以引起家长对孩子文化培养方面的重视。媒体对传统文化的解读,能够让那些被光阴掩盖的文化密码重新被唤醒。或许人们不会照搬老传统,但是会结合新的生活经验把优良传统传下去,这就是传统文化的活态传承,媒体在其中起到了重要的引导作用。 华商报记者路洁
  立春民俗
  唐代长安人贴宜春字画
  迎春
   迎春迎的是草木和生命之神——句芒神,因其是东方之神,所以周代立春时,天子率群臣去东郊迎春,祈求丰收。至今一些地方还有抬春牛塑像边走边舞的迎春仪式。
  打春
   打春又叫“鞭春牛”。天子迎春时鞭打春牛以劝农耕。民间巧匠则以竹木为骨,泥捏纸扎成牛的形象,鞭打春牛口喊吉祥话语。
  贴春
   立春日,唐代长安人在门楣上张贴迎春祝吉的字画,字称“宜春字”,画称“宜春画”。如“春色宜人”“春光明媚”“春暖花开”等。
  咬春
   立春这天吃新鲜蔬菜,谓之“咬春”。有的地方吃萝卜,取“咬得草根断,则百事可做”之意。还有吃春饼、春卷的习俗。
   华商报记者路洁整理
  立春养生
  散步时解开头发 不穿过紧的衣物
   “春天的三个月,是自然界中草木发芽、枝叶舒展的季节。人也要遵循春生夏长、秋收冬藏这一规律。”西安天颐堂中医医院中医疼痛科主任杜起对华商报记者说。
   “春季万物欣欣向荣。人应当晚睡早起(晚睡的时限不应超过夜里11点),多到室外缓慢散步;散步时解开头发,不要穿过于紧身的衣物,以防止禁锢生发之气,同时伸展腰体,用以使情志宣发舒畅开来。天地使万物和人焕发生机的时候一定不要去扼杀,这是顺应春气、养护人体生机的法则。”杜起认为,违背这一法则,春天生机不旺,以致供给身体在夏天茂长时所需的正气缺少,就会伤害肝气,到了夏天还会因为身体虚寒出现病变。“在饮食方面,宜多吃植物的芽类,如:豆芽、香椿芽等。芽类生长力最为旺盛,有助于人体的‘气’在春天时节的生发。 华商报记者赵蔚林  

公明劳务派遣公司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