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沙母婴资讯网聚沙母婴资讯网

“做北斗设计,每天加班四五小时”

    绘图:简仁山


    2016年,研发经费总投入增长18.1%,新产品产值率平均值为80%以上。2017年上半年,研发支出增幅继续上升,同比增长25.1%。这样的数字,来自一家由军工企业发展而来的国企。

    在广州无线电集团,研发投入和创新活力让很多国外的竞争对手都自叹不如。很多人以实验室为中心,在简单而艰苦的日子里,取得了一项项的核心技术突破。

    时光倒流十年前。2007年5月,北斗二号系统发射第一颗工作卫星。在北京一个空旷的试验场,广州无线电集团成员单位海格通信的北斗团队,尝试用首批研制的应用终端接受卫星信号。

    在他们身后,中国探月工程总设计师、“两弹一星”功勋科学家孙家栋注视着这群活泼干练的年轻人。“他们衣着朴素,脸上带着长途奔波和熬夜加班后的困倦,但依然表现出很高的专业技能和训练有素的职业水准。”他说。

    ●南方日报记者 肖文舸 实习生 曾妍

    “实验室是我们战斗的地方”

    十年后,2017年8月31日,包括孙家栋院士在内,来自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的9位院士现身广州,见证广电研究院、中国电子信息行业广东研究院等成立;同日,广州无线电集团院士工作站揭牌,9位院士被聘为工作站顾问,未来将更加频繁来穗指导工作。

    很难想象,一家地方企业能够组建人数如此多、领域如此广的院士团队。是什么让它能吸引这么多的顶尖科研专家?

    无线电集团如今的掌门人、总裁杨海洲解开了这个疑问:“一是企业的军工出身,二是从事的战略方向,都决定了我们必须要走在技术的前沿和尖端。”

    原来,始建于1956年的广州无线电集团曾研制新中国第一代军事通信导航装备,多个产品获得全国科学技术奖;经过多年发展,又先后被认定为国家创新型企业、中国电子百强企业等。

    杨海洲说,集团的核心业务很早就涉及国防、金融安全等重要领域,并瞄准通信、导航和信息化等作为战略发展方向,科研创新早已融在企业的基因当中。

    但创新突破非易事,滴水穿石亦非一日之功。

    “我们做北斗设计的团队,平时每天加班四五个小时,周末全天加班是很常见的。因为我国起步晚、基础弱,千米长跑别人已经跑出几百米,起初咱体力还不如人,不比国际同行天天多工作几个小时,怎么追得上差距?”广州无线电集团成员企业海格通信的副总经理、北斗技术专家刘彦说。

    作为四大卫星导航系统之一,我国自主研发的北斗导航系统正开展全球化合作与竞争。孙家栋院士认为,最终的赢家,还是要看谁的地面应用更广泛、更深入、更成功。而作为全国领先的北斗导航设备供应商,海格通信很多技术突破正是技术人员长期“不计代价”投入的成果。

    “有一次我们在南京的实验室集中攻关,除了在宾馆吃饭睡觉,基本上都待在实验室里。”刘彦回忆说,两点一线的生活里,实验室成了研发队伍全身心投入“战斗”的场地,3个月后回到广州,家里冰箱里的东西都臭了。“做科研,一定程度上是得要点情怀。要全身心投入去磨练、攻克技术难题。”

    付出换来了收获。“以芯片设计为例,20年前我刚毕业进入广电时,人家的产品就一张名片那么大,而我们的有两本书那么大。差距差不多有30年,只好先研究人家的产品。光是把机器代码打印出来就有几本书那么厚,五六个同事每人分一叠去看,然后把数据框图描出来,再去分析学习程序结构,一点一点追赶。20年后,我们基本上赶上了差距。”刘彦说。

    在金融领域,集团成员单位广电运通位于广州科学城的实验室也见证了很多创新技术的成功研发。

    “如果没法掌握ATM的核心技术,会带来很多麻烦。因此早在公司成立之初,就决定了要走自主创新的发展模式,我们的研发团队也经历了连续几个月的封闭开发,几十个人从早到晚工作在一起住在一起,集中攻克机芯的技术难关。”广电运通总经理助理韩莹介绍,公司自主研发的“高速钞票识别与处理技术”在2013年通过国家工信部组织的科技成果鉴定,认定总体技术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

    目前,海格通信在北斗应用领域保持领先、在卫星通信应用全国前三;广电运通在柜员机领域全国第一、全球综合实力第四,产品卖到了全球80多个国家和地区。

    “人才集结是企业兴旺的象征”

    今年,广州无线电集团的实验室里,有了新的身影。

    “芯片设计是各家的必争之地。而我国芯片的进口额每年接近3000亿美元,拥有‘广电芯’将是历史赋予我们这一代人的使命。”怀着这样的志向,54岁的唐锡南带着自己的团队和成果加入了广电集团。

    作为在大数据分析、芯片设计等领域有20多年研究经验的专家,唐锡南在国际并行计算领域PPoPP上发表了国内第一篇论文,并在发表论文数上至今保持着亚洲纪录。

    “我跟杨海洲总裁初次见面时就觉得很投缘,我们的青少年时代都在军工企业度过,耳濡目染了父辈们呕心沥血的忘我工作,也有着同样的梦想。这种共鸣和化学反应在我选择投资人或合作伙伴时,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他说。

    除了良好的第一印象,无线电集团理想的创新平台和氛围,以及广东创新驱动发展的大环境,也是吸引唐锡南的关键。此前,他先后在江苏创办了两家公司,如今决定前来广州。

    唐锡南是一个缩影。对于人才的关键性,杨海洲体会真切,感悟深刻。

    “集团前任总裁曾说‘人才流失是企业衰亡的开始,人才集结是企业兴旺的象征’,我深以为然。”杨海洲说,“社会变革决定组织变革,组织变革决定管理变革。科技创新日新月异,是中国和整个世界面临的必然趋势,企业和组织也不例外,需要持续的创新和转型升级才能发展。对无线电集团来说,必须正视这个变革。”他说,大力引进像唐锡南这样的国际性人才,就是无线电集团适应社会变革采取的措施之一。

    近年来,无线电集团不断加大人才引进力度,通过投资、引进和培育等手段,以及建立院士工作站、开展校企合作等方式,形成高端技术创新资源和人才聚集。

    这也成为了内部的共识。“高端的产品和技术为什么别人不能做而我们能做,关键在于人不一样。”成员单位广电计量技术管理中心总监蒋赞一就透露,公司与中国计量大学开展长期合作开设“广电质量学院特色班”,公司不仅负责编写学生的实习课程,还建立中国计量大学实习基地,为学生提供实习机会和专业指导。“这样学生在校就能与业界充分接轨,培养更全面;而且起码有一半学生毕业后会留下来。”他说。

    而背靠中山大学等10余所高校、科研院所的67位专家组成的“智库”,集团成员单位广电物业开创物业管理企业获全国“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的先河,也让不少人惊叹。

    应对变革,也不仅限于广招贤士。据无线电集团技术管理部部长邓家青介绍,集团通过成立广电研究院等促进源头技术创新;通过“实业+资本双轮驱动”推动产业和资本融合发展,引入社会资本、培育新的业务板块,提升集团整体核心竞争力,创建“可持续发展的创新型高科技企业”。

    实验室数据

    广州无线电集团“十二五”期间年研发经费总投入为同口径收入的8%左右。

    2015年

    这个比例超过了9%,部分产业超过12%。

    2016年

    集团研发经费总投入增长18.1%,新产品产值率平均值为80%以上。

    2017年上半年

    研发支出增幅继续上升,同比增长25.1%。

    数据文本:肖文舸 图表:马嘉雯

深圳龙华临时工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