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沙母婴资讯网聚沙母婴资讯网

1.2亿年前新疆哈密曾是“翼龙伊甸园”

1.2亿年前哈密曾是“翼龙伊甸园”

“空中霸主”群体而居捕鱼为生 翼龙宝宝需要父母照料

亚心网讯 (文/记者费璇图/汪筱林提供)1.2亿年以前,哈密翼龙成群生活在一片淡水湖边,以捕鱼为生。当恐龙占据着陆地,翼龙却控制着天空,可谓“空中霸主”。近日,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科学院大学教授汪筱林带领的新疆哈密科考队,在哈密戈壁发现并抢救性采集了一件含有近300枚翼龙蛋、胚胎和骨骼化石三维立体保存的重要标本,并发现其中16枚翼龙蛋内含有立体保存的胚胎化石,系全球首次发现。这一重大发现渐渐揭开了哈密翼龙生长过程和生活形态的面纱。


12月1日,哈密市人民政府召开新闻发布会,公布中国与巴西两国科学家组成的合作团队对大量哈密翼龙蛋与胚胎发现的重要成果。这是继2014年在哈密戈壁发现约40个同一属种的雌雄翼龙个体和5枚翼龙蛋之后的又一次突破性进展。

大量化石证实翼龙是群体而居

在对哈密地区长期的野外考察中,汪筱林率领的科考队考察了上千平方千米的戈壁大漠,厘定了翼龙及恐龙化石的发布范围、富集和埋藏规律。


“在60~70平方千米范围内,覆盖了大量翼龙化石。随着沙石风化,许多零散化石露出地表,翼龙化石覆盖量之多超出想象。”汪筱林说,此次研究的标本由3块互相连接的砂岩块组成,出露面积约3.28平方米,已经暴露的翼龙蛋化石就有215枚,包括下伏没有完全暴露的翼龙蛋,推测可达300枚,同时还有十余个头骨和下颌,以及数量众多的头后骨骼。

据介绍,这些哈密翼龙化石主要产自一处风暴沉积的灰白色湖相砂岩中。在2.2米的剖面上,有8层富含翼龙化石,其中4层含有翼龙蛋化石。大量翼龙蛋、胚胎和头骨等骨骼化石的发现,显示哈密翼龙具有群居的生活习性,而且这里很可能是它繁殖产蛋地点之一。

湖泊风暴或致翼龙集群死亡

如此丰富的翼龙蛋与骨骼化石的特异埋藏,在全世界也是独一无二的。


记者在现场看到,在几十米高的土丘上,每隔一段距离都会出现一层粗糙的岩层,仔细观察,岩层中有白色细长的骨头化石。参与研究的中国科学院大学博士生陈鹤表示,研究显示,这些化石富集在具砾屑的高能风暴沉积中。虽然骨骼化石分散保存,但每一块纤细中空的骨骼几乎都是完整的,细长的头骨牙齿和薄薄的头饰都与头骨或下颌关联且保存完好。

以此推测,这些数量巨大的翼龙和翼龙蛋化石很可能经历了多次湖泊风暴事件,这种高能的风暴经过翼龙的巢穴,将翼龙蛋及活着的翼龙带入湖中,经过短时间漂浮聚集后,与被撕裂分散的翼龙遗体一起被快速埋藏。

哈密戈壁曾是翼龙的“伊甸园”

此次发现的数十个哈密翼龙头骨,都毫无例外地具有发育头饰,一类头骨脊较大,位置相对靠前,另一类头骨脊较小,位置相对靠后。“这两种头饰形态代表了翼龙的性双型:脊较大的为雄性,较小的为雌性,具有性展示的功能。这一特征与晚白垩世的大型无齿翼龙相同。”汪筱林说。

专家们还在同一区域发现了硅化木。研究表明,在早白垩世时期(距今约1.2亿年前),哈密一带曾是一片湖泊,翼龙曾在浅滩生活繁衍,以捕食鱼类补充身体能量,成年个体的翼展可达3.5米,幼年个体的翼展最短仅十几厘米。

“我们通过研究翼龙化石以及翼龙蛋化石可以知道,这里曾是翼龙的‘伊甸园’,它们曾在这里无忧无虑地生活了很长一段时间。”汪筱林说。

首次证明翼龙宝宝会走不会飞

此前,由于翼龙蛋与胚胎研究材料少之又少,古生物学家对翼龙的胚胎和生殖发育等方面的了解还十分有限,此次发现研究在这方面取得重要进展。

陈鹤表示,他们在对42枚翼龙蛋化石进行显微修理或CT扫描时,发现其中16枚保留胚胎。在显微镜下观察其内部结构发现,胚胎化石基本是不完整的。

随后,专家们将这些含有胚胎的翼龙蛋化石在中国科学院脊椎动物演化与人类起源重点实验室进行了CT扫描和三维重建,发现了一个十分有趣的现象:其中一个胚胎化石中,股骨已经完全发育、股骨颈明显收缩,与成年个体一致。这意味着,哈密翼龙很可能孵化后就具备了在陆地上行走的能力。

但同时,其左右两侧的肱骨却还没有发育完全,还不具有弯曲的三角肌脊。“我们在另一枚翼龙蛋也发现相同的情况,这意味着孵化后的翼龙还不能飞行。因为牙齿萌发较晚,很可能也不能主动捕食,需要父母喂食或照料。”汪筱林说。

汪筱林表示,他们还需要继续研究3D翼龙蛋化石胚胎,这将帮助人类对翼龙的生长周期和生长形态有更深入的了解。

□继续阅读

提取DNA翼龙能复活?

专家:目前是不可能的事

亚心网讯 (记者费璇)科学家从琥珀中一只吸了恐龙血的蚊子身上提取出恐龙DNA,成功复制出恐龙,这是电影《侏罗纪公园》中的故事情节。

近日,新疆哈密戈壁出土一件含有近300枚翼龙蛋、胚胎和骨骼化石三维立体保存的重要标本,这一消息引起了众多网民的关注,他们对翼龙蛋化石充满好奇:“能通过提取DNA使翼龙复活吗?”

事实上,最新研究表明,《侏罗纪公园》的情节是不可能实现的,DNA半衰变周期为521年,即使在理想的环境状况下,生物死亡之后骨骼DNA的所有化学键也会在约680万年后完全分解。因此,早在6500万年前灭绝的翼龙,是无法完好保存DNA的。

“此次发现的翼龙蛋胚胎化石距今已有1.2亿年,已经完全石化,没有任何有机质的成分保存。目前已知能够提取古DNA的化石,大约距今只有百万年。”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科学院大学教授汪筱林说,在翼龙蛋化石上提取DNA根本不可行。“就算真的有保存着DNA的化石,那这些DNA也只是遗传密码中非常小的一段,并非所有关键基因都有。所以,要想应用存留下来的古老DNA来复制翼龙,是不可能的事。”

中国科学院大学博士生陈鹤表示,在现有的知识与技术条件下,即使有一套完整的恐龙DNA,也不可能复制出恐龙胚胎。

翼龙飞向天空比鸟类早7000万年

亚心网讯 (记者费璇)在恐龙统治地球的中生代,有一类动物始终占据着天空,自由翱翔于蓝天白云之间。他们就是恐龙的近亲翼龙(也称“会飞的恐龙”),是第一种飞向蓝天的爬行动物(比鸟类早7000万年)。翼龙起源于约2.2亿年前的晚三叠世,灭绝于6500万年前的白垩纪末期。

翼龙在地球上生存了1.5亿余年,它们常生活在湖泊、浅海边,以昆虫、鱼、虾等为食。迄今为止,世界上已经发现了120种翼龙化石,大者如在美国得州发现的翼手龙化石,翼展约12米,相当于一架战斗机,小者形如麻雀。

近年来,古生物学家在我国中生代陆相地层中发现大量翼龙化石,地质时代从中侏罗世至晚白垩世。最早发现的是古生物学家杨钟健研究的产自新疆准噶尔盆地的魏氏准噶尔翼龙和复齿湖翼龙。准噶尔翼龙为大型翼龙,两翼展开可达4米。

为了适应飞行的需要,翼龙具有许多类似鸟类的骨骼特征,同时具有内热和体温恒定的生理机制、较高的新陈代谢水平、发达的神经系统以及高效率的循环和呼吸系统,成为最不像爬行动物的爬行动物。

责任编辑:张义凌

新安劳务公司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