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沙母婴资讯网聚沙母婴资讯网

【探秘】三问“长三甲”系列运载火箭副总设计师:中国航天面临哪些挑战?

 

梁珂岩/摄 

  【环球时报赴西昌特派记者 范凌志】2018年2月12日,我国采取一箭双星方式,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了北斗三号工程第五、六颗组网卫星。本次发射任务临近春节,这在以往并不常见,在“北斗三号”组网卫星发射任务密集的2018年,中国航天面临哪些挑战?《环球时报》向航天科技集团六院11所副总师、长三甲系列运载火箭副总设计师张金容提出三个问题,她向记者介绍了本次发射任务的特殊性,同时,作为中国航天人,她也对近期美国SpaceX公司的“猎鹰重型”火箭发射成功谈了自己的看法。

  环球时报:本次发射时间临近春节,是否有什么特殊性和意义?

  张金容:本次发射任务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三号乙遥四十七/远征一号遥六运载火箭发射北斗全球导航系统的两颗卫星,采用直接入轨方式将双星送入预定轨道,这是了“北斗三号”工程的第三次发射,属中圆轨道卫星,本次任务的成功发射标志着北斗全球卫星导航工程建设已进入全面实施阶段,将助力“一带一路”建设提速,继续为航天强国、“一带一路”建设提供有力支撑。

  本次发射任务临近春节,是因为今年高密度发射卫星的任务安排以及北斗全球卫星导航系统组网工程的需要。临近春节发射,任务的特殊性对测试发射的组织管理、计划安排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试验任务各方根据统一安排,在人员、计划、设备等方面进行了充分的准备,不分昼夜,无论周末,全力以赴落实各项任务工作。通过我们踏实的工作,发扬严慎细实的作风,保证发射任务圆满成功,代表中国航天,将本次成功发射作为向党和国家的春节献礼,也作为献给全国人民的一份拜年礼物。

  

范凌志/摄

  环球时报:今年的密集发射给航天工作者带来了哪些挑战?

  张金容:近年来,随着我国载人航天、北斗工程、探月工程等重大航天工程建设不断向前推进,国际商业卫星以及国内民用卫星发射需求增加,航天发射任务逐年上升,从每年几次增长到十几次到今年的三十多次,标志着我国航天发射任务进入了新一轮更高密度任务、高密集发射时期。今年,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工程计划进行10次发射、长征三号甲系列运载火箭计划进行14次发射,皆创新高。高密度任务和高密集发射确实对我们航天工作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首先是对生产能力的挑战。在以往,每年生产几发火箭就能满足我国卫星发射的需求,但现在要求每年生产几十发,还不能完全满足卫星发射的需求。这对火箭的生产能力带来了巨大挑战。卫星的生产,也存在类似情况。

  然后是对产品质量保障工作的挑战,大家都知道,航天是一个高风险的行业,虽然目前我国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的发射保持了较高的成功率,但是高密度发射对航天产品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旦某次任务出现了意外,对整个航天发射任务都将带来重大影响。因此,我们航天人的使命就是要保证产品质量,做到每战必胜。

  当然,挑战与机遇也并存,首先,高密度发射预示着我国航天事业的蓬勃发展,是航天强国的表现,表明我国的科技水平在不断提高,航天对国防建设、国民经济、民生发展的贡献也越来越大,“密度”越高越好。第二,高密度发射对生产能力、产品保障带来了巨大压力,也促进了一些先进工艺、先进材料、先进质量保障工具等方面的开发与应用,不断提高航天的研发和制造水平。第三,高密度发射对生产效率、产品质量等方面提出更高的要求,促进了我国航天在“质量第一、效率优先”上不断提高和持续改进。

  可以说,随着高密度发射带来的挑战和机遇,我国航天事业也进入了一个“新时代”。


梁珂岩/摄  

  环球时报:作为中国航天人,您怎么看日前美国SpaceX成功发射"猎鹰重型"火箭?

  张金容:同为航天人,首先还是要祝贺本次发射任务的成功,“猎鹰重型”火箭的首次发射成功,是美国航天发展史上的重要事件:“猎鹰”火箭近年来的多次回收也在航天界掀起阵阵波澜,SpaceX公司的飞速发展以及“猎鹰重型”火箭的发射成功给世界航天事业带来了一些启示,值得我们深思。

  “猎鹰重型”火箭采用两级半构型,起飞推力2328吨,近地轨道运载能力为63.8吨,是继土星五火箭之后起飞规模和运载能力最大的火箭,也是国际现役运载能力最大的火箭,首飞成功验证了该火箭的总体方案。

  重型运载火箭是一个国家综合实力的象征,可以采用“小推力、多并联”方案,也可采用“大推力、少台数”的方案。“猎鹰重型”火箭为采用多台小推力发动机并联实现了大吨位运载能力提供了一种技术途径。相对而言,“大推力、少台数”的方案,更适合于单台发动机推力大,固有可靠性高的情况,也是重型火箭的发展方向,该方案的实施前提是要研制重型发动机,而这项研制工作难度大,必须要经过充分的技术攻关,在原材料、工艺、试验等方面均突破关键技术后方可能研制成功。所以,这两种方案都有其固有的技术特点,应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道路。

  事实上,我国目前正积极策划研制重型火箭,各项关键技术攻关、预先研究工作都在进行中,也取得了一些阶段性成果,为不断提升我国进入空间的能力,实施载人登月、深空探测等航天重大工程奠定坚实基础。

  

范凌志/摄

沙井临时工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