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沙母婴资讯网聚沙母婴资讯网

立足当地资源培育产业 激发贫困村“造血”能力

    博罗县杨村镇石滩村的生态农业基地,村民正在打理蔬菜。南方日报记者 王昌辉 摄


    2016年下半年开始,博罗县杨村镇石滩村多了一个200亩的大棚种植基地,这是惠州东部湾农业生态有限公司投资的生态农业基地,也是当地扶贫项目。大棚里挂着沉甸甸的瓜果,地里长着绿油油的蔬菜。3个月前,记者前来采访时,这里种的是南瓜、豆角、苦瓜等瓜果,如今再次来到这里,看到已经换种了青瓜、青菜等其他果蔬。

    每天早上8时左右,村民叶锦梅就会赶过来“上班”——剪裁叶子、浇水、采摘果菜等,大概要忙七八个小时,一天可以赚得100元的收入。获聘为固定工人后,除去偶尔休息时间外,她一个月可以拿到2500元左右的收入。

    石滩村是省级贫困村,叶锦梅家则是这个贫困村的贫困户。如今,叶锦梅已经奔跑在脱贫致富的路上。

    石滩村、叶锦梅的故事,正是惠州通过产业扶贫加速脱贫的生动写照。

    近年来,惠州在精准脱贫攻坚的部署中,将产业扶贫作为“十大扶贫模式”之一:立足当地资源,实施“一村一品、一镇一业”工程,鼓励带动增收效果好的重点农业龙头企业、扶贫农业龙头企业和农业合作组织在贫困村发展生产基地,直接吸纳贫困户务工、参股。

    产业的培育直接关系到贫困村的振兴发展。“乡村要振兴,首先产业要兴旺。有产业才有发展活力,农民才有收入,致富才有可能。”在省委党校教授陈鸿宇看来,要鼓励农民就业创业、拓宽增收渠道,才能培育贫困村、贫困户的“造血”功能,这也是振兴乡村特别是贫困村的必然之举。

    南方日报记者 叶石界

    从农民转变为工人

    融入现代农业产业链

    “家里有80多岁的婆婆,孩子在上学,过去就靠守着一亩三分地务工,靠天吃饭。”说起过去的情况,叶锦梅对记者坦言,年份好的时候,一年下来一家的收入不到2万元,日子一直过得紧巴巴的。

    2016年11月开始被聘到生态农业基地工作后,叶锦梅家的生活开始有了变化。一方面,上班带来稳定的工资收入;另一方面,由于将家里的6亩地出租给公司种植,按一年900元/亩的租金,能够获得5000多元租金收益。“靠这个生态农业基地,算下来一年有3万多元的收入。”她说。

    包括叶锦梅在内,这个基地长期固定聘请6名当地的贫困户,为他们提供稳定的工作。此外,在农忙时节还会招聘一批临时人员帮忙,为当地村民提供增收的机会。

    这个贫困村条件并不太好,超过1/3的农田易旱易涝,石滩村上半年基本无法耕作,当地的经济发展受到很大制约。如何找到新的高效种植模式,让贫困村民尽快摆脱贫困,成为扶贫工作队重点思考的问题。

    “我们希望将生态种植基地打造成为农民脱贫致富的重要平台。”石滩村驻村干部李应文深信,只有产业发展起来了,贫困村才有发展的内生动力,贫困户才能真正赢得翻身的机会。

    惠州东部湾农业生态有限公司总经理杨浩告诉记者,这个基地重点发展生态农业,相比于一般农业,有机农业附加值更高,能间接保证农民的收益。与此同时,将发展生态休闲观光旅游,培育一批农家乐、民宿等新业态,为当地贫困村民带来更多致富的机会。

    不只石滩村,在惠州其他贫困村也纷纷引进一批农业龙头项目。博罗塘尾村集约了100多亩土地,推进航天育种示范项目、金藤葡萄园项目和百合花项目,大力发展“三高农业”。记者了解到,目前3个农业项目均已建成,航天育种示范项目、百合花项目已经投产;葡萄园项目预计在2018年投产,可以帮助村集体和贫困户增收。

    在龙门县上东村第一书记刘艳军看来,引进一批农业产业项目,农民就有事情干,而且融入现代农业的产业链中,随着从农民到工人身份的转变,就形成了稳定的收入来源。

    这些做法正是惠州市扶贫攻坚所鼓励的方向。“我们要加大力度推进贫困村主导产业的发展,引进农业龙头企业、农业专业合作社等市场力量,带动贫困户发展特色农业,形成一村一个主导产业模式。”惠州市扶贫办负责人表示,特别是开展好“三个一百”活动,鼓励更多企业进驻贫困村,激发企业的帮扶力量。

    鼓励农民创业

    开拓致富空间

    惠东县联新村是省级贫困村。今年上半年上马光伏项目后,预计每个贫困户每年可以获得3600元/人左右的收益,给当地贫困户带来稳定的收入。但在扶贫干部、该村第一书记张金华看来,这还不够。

    为了创造更多就业机会,扶贫工作队决定在联新村推广茨菇种植。“现在市场上一斤茨菇可以卖到10多元,种植一亩就能够获得上万元收入,是一个很好的致富路子。”张金华告诉记者,为了激发村民种植的积极性,帮扶单位决定对种植茨菇的贫困户给予1500元/亩的补贴。

    不过,村民一开始心存犹豫,并不完全相信帮扶单位真的能给出真金白银的支持。当地贫困户吴碧强专门找到张金华,询问给补贴的政策算不算数,得到肯定的答复后,才开始试着种植。如今,补贴政策不但已经批复下来,而且作为吃螃蟹者的吴碧强也有了丰收。

    近日,记者刚刚进入联新村村口,吴碧强正在给水田里的茨菇拔草。“一亩茨菇预计收入超过1万元,加上种植了四五亩的苦瓜、水稻,加起来一年收入超过10万元。”掰指一算,吴碧强被太阳晒得黝黑的脸上露出了笑容。

    这位在农田里耕作了半辈子的农民,过去一直守着一亩三分地,靠种植几亩水稻过日子。家里的孩子都在读高中,日子过得颇为紧张。“每到临近开学,孩子们的学费都成问题。”他说,如今再也不用发愁了。

    除了茨菇,扶贫工作队还引进晚水稻粤标5号。如今进入金秋季节,在村口一片宽阔的稻田里,金黄色的稻穗沉甸甸的,在秋天的阳光下显得特别亮眼。张金华介绍,相比以前农民常规种植的水稻,这种新型水稻每亩要多收100公斤。

    在惠州市扶贫办负责人看来,农村地区不缺种植发展的创业机会,扶贫部门、村干部关键要做好引导和支持,通过提供资金、技术和政策的支持,让更多农民参与创业,从而开拓出更多的致富空间来。

    为了激发更多贫困农民种植、创业的积极性,惠州将加大金融扶贫的力度。“具体来说,包括加快小额信贷政策落地,积极开展对有需要的贫困户小额信用贷款工作。确保小额贷款增速不低于全省各项贷款平均增速、贫困户贷款增速高于农户贷款平均增速。同时,还要积极探索金融扶贫产业发展模式,解决贫困户资金难的问题。”该负责人表示。

    资源入股+合作社

    分享产业发展红利

    沿着弯弯曲曲的山路大概走了两公里,记者来到白马村一个山坳,在青山绿水间看到一排木房子,这里是一个羊圈,装载了当地村民致富的希望。

    惠州市府办驻村干部游贤学告诉记者,白马村拥有丰富的草场资源,很适合养殖黑山羊。一直以来,当地也有村民从事黑山羊养殖,虽然该户村民不是贫困户,但由于有养羊的经验和技术,将扶贫资金入股作为扶贫项目,也不失为一个好的选择。

    随后,扶贫工作队在这里首期投资30万元,建立了占地100亩的黑山羊养殖基地,并采取专业合作社理事会负责经营。

    游贤学算了一笔账——买100只母羊和5只公羊,100只母羊每年可产仔约200只,按目前黑山羊市场销售价格计算,一年下来可获得约35万元收入,实现8万元以上的利润,而收益全部分配给贫困户。在他看来,通过“合作社+农户”是模式,将带动更多村民发展黑山羊特色养殖业,实现脱贫致富。

    在上东村,作为扶贫单位的市委办,通过争取政策支持和合作社渠道获得一笔资金,由龙门县瑶东茶叶种植专业合作社牵头,种植高山茶80余亩,帮扶户可以土地或资金形式入股分红,为当地部分贫困户带来就业机会。

    实际上,除种养殖外,一些贫困村开始拓展销售环节,如积极引进电商平台,将农产品推销出去。白马村就引进了电商公司,由市供销社投资20多万元配置相关设备,并请电商公司搭建电商平台。同时,配齐化肥、农药、种子等农资产品,既能网上推销农民种植的土特产,又方便群众购买农资物质。随着该村的电商微商店开始运营,当地的土特产等产品开始远销各地。

    “加快产业发展,是贫困村、贫困户脱贫致富的关键抓手。”惠州市扶贫办负责人说,在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下,接下来将继续组织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与贫困村、贫困户建立利益对接机制,把贫困户纳入“农业龙头企业+农户”“专业合作社+农户”等新兴农业经营体系,通过发展现代农业,为贫困村振兴发展激发更多的内生动力。

布吉人力公司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