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沙母婴资讯网聚沙母婴资讯网

深中同城驶入“快车道”

    随着深中通道主体工程开建,翠亨新区过去一年也发生着众多变化。 南方日报记者 叶志文 摄

    借助哈工大机器人集团,中山一年内引进11家智能制造项目公司。图为位于翠亨新区的智能装备产业园。 南方日报记者 叶志文 摄


    刚一开年,南朗镇华南现代中医药城内,美迪斯集团的生产车间就投入到紧张的生产中。自从将企业总部从深圳迁到中山后,美迪斯集团的业务迎来大爆发,去年前三季度单是智能装备产值同比增幅就达到700%。

    2017年,横跨珠江口的数个超级交通工程让人心潮澎湃。在港珠澳大桥即将全线通车之际,深中通道主体工程建设也已经启动一年。进入“大桥时代”,涌动的资本正在加速改变珠三角东西两岸的产业格局,像美迪斯集团这样精彩的“双城记”正在深中两地不断上演。站在粤港澳大湾区的发展风口前,从交通互联到产业共融,深中同城正在驶入“快车道”。

    ●南方日报记者 黄煜升

    总部迁移

    同城化浪潮下的资本流动

    刚刚过去的2017年,对于美迪斯集团停车事业部总经理傅步源而言,感慨良多。虽然不太舍得深圳的办公环境,但企业迁往中山后产能得以大幅释放,智能车库现在每个月已经能生产2000—2500台,相当于翻了五番。单是中山,美迪斯处于规划中的智能车库项目已经超过30个。

    面对蓬勃的市场需求,美迪斯集团除了继续筹备在南朗增资扩产外,还不断加大研发力度,企业每年投入研发的资金已经达到年产值的10%。过去一年,美迪斯集团已经成功申请了近300项专利。

    “中山的地理位置优势非常明显,在粤港澳大湾区经济圈版图的中心地带。深中通道等大型交通基建的上马,将使中山在大湾区城市群中的地位大大提升。中山未来发展总部经济非常有潜力,美迪斯集团也很看好中山未来的优势。”傅步源表示,他们企业原来在深圳坪山区,比亚迪就在旁边。最近听说比亚迪也会落户中山,他们非常兴奋,因为它会带动很多相关产业链进来,特别是装备制造产业。

    区域融合,资本先行。自深中通道主体工程启动建设以来,像美迪斯集团这样将总部迁往中山的深圳企业,正在不断增多。扎根中山这个决定,也为许多深圳企业的发展开启了一片崭新的天地。

    生产成本是这些企业考虑的首要因素。对此,去年年初在横栏镇设立了仓储和采购物流中心的深圳市兆驰照明股份有限公司,曾经算过一笔账:在深圳租用生产厂房每个月租金是23元/平方米,而横栏是8元/平方米;两地流水线工人一年的工资相差2—3万元,200人就得多支出四五千万成本。公司必须得多做5个亿的业绩,才能覆盖这个成本。

    除了成本,众多落户中山的深圳企业也是为了寻市场而来。一年前,戴思乐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在中山的产业园区建成,它将研发和生产中心从深圳搬到了翠亨新区。去年8月,戴思乐科技集团与翠亨新区合作共建的戴思乐湾区科技孵化器揭牌,将在高端智能技术、水和空气的利用与治理领域发力,致力于国际科技前沿技术的研发和应用。

    戴思乐湾区孵化器首期面积已达到7300平方米,远期孵化面积将达到2.7万平方米。根据规划,它力争用5年时间孵化成功20个科技成果转化产业化项目。虽然挂牌成立才几个月,但是进入孵化器的10多家企业,经过戴思乐前期的辅导和培育后个个“身强力壮”。“来到中山,我们有了更大的空间施展拳脚、大干一场,对于戴思乐而言,可以说迎来了跨越式发展。”戴思乐科技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陈梅湘此前接受媒体采访说道。

    双研发中心

    两地创新拥有更多共同语言

    同样在深圳发展壮大,但与美迪斯等企业不同,面对跨城融合这道多选题,鸿利达走的是另外一条发展道路。

    鸿利达集团于1988年在香港成立,1993年在深圳设厂,主要生产专业精密注塑模具及塑胶制品,服务范围包括医疗、汽车、包装、电子及家电等行业。虽然在深圳发展多年,但鸿利达在深圳并没有购买土地。

    2013年时,鸿利达精密装备(中山)有限公司董事长蔡俊杰首次来到中山考察,这里优美的人居环境和高效的政府服务给他留下深刻的印象。从洽谈合作到项目签约,整个过程仅仅用了几个月时间,双方一拍即合。深中通道主体工程的开建,更加坚定了蔡俊杰扎根中山发展的决心。目前鸿利达在火炬区的一期厂房已经完工,第二期厂房预计在今年上半年完工。

    蔡俊杰告诉记者,中山的二期工厂将设有研发中心,与深圳工厂研发中心进行资源互补。未来两地的研发中心将一起运营,根据两座城市的特点进行分工,中山这边更倾向于医疗、汽车零部件等行业的精密模具研发。

    旭贵明电子有限公司也选择了与鸿利达相似的发展道路,在深中通道主体工程开建一周前动工兴建中山项目。公司主要研发、生产不间断电源系统(UPS)和电源转换器(Inverter)及太阳能逆变器(PV Inverter),投产后主营产品年产量可达500万套。虽然中山新工厂将建成行业内领先的研发大楼,但该企业负责人坦言,不会因为在中山设立研发中心而放弃深圳的基地,未来中山与深圳两地的研发资源将实现更加深入的互动。

    深圳市南山科技事务所所长、产学研联盟总秘书处秘书长王艳梅认为,落户中山的深圳企业所实施的“深中双研发中心”战略,让深中两地在创新方面拥有了更多的“共同语言”。

    产业链重组

    从高端产业迈向产业高端

    企业越发频繁的跨城互动背后,更深层次的变革正在酝酿。在广东高科技产业商会执行会长王理宗看来,不管是产业资本的流动、研发中心的互补,还是企业总部的搬迁,深中产业加速共融,实质上体现出的是产业链的延伸与重构。过去一年来,深中通道的兴建以及两地交通的日趋完善,大大加快了这种进程。

    两地LED产业的携手发展,就是一个典型的案例。4个多月前,在水上“深中通道”首航之际,深中两地的LED产业就进行了一次亲密的互动,吸引了逾200名深圳市LED行业“大佬”、企业代表出席。其中,有超过20家年产值在亿元以上的深圳企业对到横栏镇发展表现出极大的兴趣。

    这场研讨会的牵头者之一,是国内首家光电照明产业孵化器——来自深圳、扎根中山的造明公社。中山造明公社位于横栏镇,自成立以来累计孵化企业、创业项目60多家,开展各类创业路演、培训活动超过百场。造明公社创始人岳强亲身经历了这一年来深中两城的产业交融互动。他认为,深圳和中山均为LED产业核心集群地。深圳拥有最优质的研发、技术基础和人才储备,中山拥有行业最为完善的生产制造、物流资源,两地拥有较强的互补性。随着同城化步伐的加快,两地之间的LED产业正在加速融合发展,经过重组之后彼此的竞争力也获得了大幅提升。

    面对蓬勃的发展契机,造明公社也在尝试打通LED产业的“深中通道”:一方面不断吸引深圳的优秀创业团队到中山造明公社孵化器创业;另一方面,参与横栏的“三旧”改造和加速器计划,帮助横栏政府进行招商引资的规划和实施。

    在中山,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机器人产业,也是深中两城产业链加速重组的另一个个案。作为装备制造业“皇冠上的明珠”,机器人一直是中山的“真爱”。早于2016年8月发布的《中山市智能制造2025规划(2016—2025年)》中就提出,到今年年底全市建成产值超亿元的机器人制造企业及集成企业20家,到2025年成为全国智能制造引领区。通过跨城“借智”,过去一年中山的机器人产业进入了高速发展期。

    借助哈工大机器人集团,中山一年内引进11家智能制造项目公司,中美人工智能创新中心、机器人及智能装备集群、哈工大机器人研究院这三大主营模块初现雏形;借助深圳坎德拉科技的机器人公司,中山正致力于引入可以颠覆机器人行业的重要技术——飞轮储能电池,为占领行业技术制高点提前布局。

    进入“大桥时代”,精彩的“双城记”不断上演。依托哈工大、坎德拉这些从深圳跨海而来的种子选手,“中山智造”正从高端产业大步向产业高端挺进。

    ■声音

    广东高科技产业商会执行会长王理宗:

    深中同城已取得初步成果

    深中通道主体工程开建这一年来,深中两城的同城化已经取得了初步的成果。从产业来看,两地的互动主要表现为企业搬迁、产业分工以及要素共享。但发生在其背后的变革,其实是产业链的延伸与重构。

    对于中山而言,深中同城一个更大的好处在于激发了中山企业留在中山的信心,同时也大幅提高了中山这座城市对高端人才的吸引力。在粤港澳大湾区的建设背景下,这些变化都有利于中山的长远发展。

    离深中通道正式建成通车还有很多年。要进一步推动深中同城,两地政府间必须建立长期、固定的联络机制,把非组织性的交流和招商,变得组织化、常规化,这样更有助于两地在更加广泛的领域进行深入互动。

    造明公社创始人岳强:

    借助同城化打通优势行业的全产业链

    随着深中通道的兴建,中山市在珠三角的交通中心地位不断凸显,中山也被注入更多的活力。过去一年来,我们也一直在积极打通LED产业的“深中通道”。

    中山在专业镇建设以及产业链规划方面处于全国领先地位,民营经济发达、区域产业特色鲜明是中山产业发展的特点。在高新科技、产品研发、市场开发、市场推广等领域,深圳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利用深圳强大的研发能力和市场营销,对中山现行低端产业进行适宜性更新、升级和改造,进而推向国内外,是推动和加速深中同城的重要抓手。

    另外,相比深圳,中山在厂房租金、人力成本等方面具有相对优势。借助深中同城带来大量技术、人才引进,两座城市可以打通相关优势行业的全产业链,并通过创新金融的迅猛发展和带动,实现城市的转型升级。

    鸿利达精密装备(中山)有限公司董事长蔡俊杰:

    中山应以优质生活配套引资留才

    深中通道主体工程开建一年来,我切身感受到了中山发生的巨大变化。比如我们企业所在的翠亨新区,跟一年前相比情况已经完全不一样。

    不过从目前我们所在的园区环境来看,各方面配套还需进一步完善。比如,在交通方面,公交车不是很多。我们曾经约一些年轻人过来面试,当他们知道交通不太方便后,就打退堂鼓。在教育方面,目前整个新区的学位仍十分紧张。很多在深圳的同事想到中山工作,但又因为学位的事情感到纠结。

    无论是交通、教育、医疗还是供应链,深圳都是比较成熟的城市。目前两地产业的同城化已经先行,希望中山能尽快加大各种生活配套的建设,为两地的生活同城提前布局,这样才能从深圳吸引更多优质企业与人才流入中山。

深圳南湾劳务外包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