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沙母婴资讯网聚沙母婴资讯网

战高温提前半年竣工 它改变了人们生活

  记者 张青兰 实习生 余华尊

  提起嘉华大桥,很多人会感到恍惚,将它与嘉陵江大桥混淆。其实,在2006年,就有人因为重庆大桥太多,提出将重庆嘉陵江上新建的大桥,统一改姓“嘉”。以“嘉”字打头,再根据所在地取一个单名。现在已经有两座桥梁以此方法命名,一座是东接渝北悦来,西接北碚蔡家岗的嘉悦大桥,另一座就是位于渝中区华村与江北区许家湾之间的嘉华大桥了。

  比计划工期提前半年完成

  2004年12月29日重庆嘉华大桥开工建设,2007年6月16日开通,共历时29个月零19天,比计划工期提前半年完成。嘉华大桥工程由“一桥”、“一隧”、“三立交”组成。总长4350米,总投资约22.1亿元人民币。“一桥”为主桥长约1000米,总宽37.6米,主跨252米,双向8车道的嘉华嘉陵江大桥,桥墩为薄壁箱型单墩,为全国同类桥梁首创。该桥宽度为同类桥梁中属亚洲之最,享有“亚洲第一宽桥”之称;“一隧”为大跨度双向6车道的嘉华城市隧道,其宽度为主城第一,号称“主城第一洞”;“三立交”是李子坪立交、华村立交和黄沙溪立交。

  耗资千万买冰块用于混凝土降温

  实况新闻—重庆时报记者联系上当年中铁八局第一公司党委书记范建国,回忆起当年嘉华大桥的建设过程,范书记印象最深的是:2005年那年重庆连续40多天高温,树都晒死了,我们在工地做实验,当时钢板上的热度都可以煎鸡蛋。为了加快工期尽快完成江北大石坝和渝中连接通道的贯通,项目全体员工在这样的高温天坚持施工,首次采用了混凝土人工降温技术。“当时耗资一千多万买冰块,用来混凝土降温以保障施工的进行。记得当时,重庆的工业冰全部用完后,我们还专程到巴南食用冰库买了大量的食用冰。”范书记回想起当年建设时炎热的天气条件仍感慨不已。

  一座桥不仅便利了交通,还改变了他们的生活

  贺志明曾住在华村142号-2楼,如今想要在地图上寻找这个位置,只能定位在嘉华大桥附近。贺志明接受实况新闻—重庆回报记者采访时回忆,以前华村那栋老房子又窄又破,下雨天还会漏雨。2004年,由于要建嘉华大桥,政府安排贺志明一家搬迁到渝北人和花园,自此住进了宽敞舒适的大两室。10年过去了,贺志明每每走过嘉华大桥,都会感慨自己因这座桥改变的生活。

  “以前没有桥确实太不方便了。” 郑红艳在嘉华大桥南桥头的华村居委会工作了很多年,她感叹以前想从华村到对岸,要么得在江边坐轮渡到江北猫儿石,要么改道走汉渝路的石门大桥或牛角沱的嘉陵江大桥。郑红艳说,当年看到工人拉起长线开始施工,她就觉得很新鲜,天天带着孩子到河边看修桥进度。有时,她还能看到工人在岸边挖地基、埋炸药。通车之前,郑红艳经常沿着嘉华大桥宽敞的机车道走来走去,还兴奋地往嘉华隧道里一探究竟。

  南桥头曾经兴盛一时,美中不足的是交通不便

  今年78岁的王祥林曾在化龙桥一带的铸造厂上班,2000年他就离开这里搬到北碚了。谈起繁华不再的化龙桥,王祥林感触颇深。上个世纪50年代,交通工具不太便利。为了前往一江之隔的江北区,红岩村建有马车站载客到牛角沱进行换乘。马车一小时一趟,每次只能装几个人。此外,承载量极小的木船也是抵达对岸的工具之一。

  上个世纪的化龙桥是各大工厂云集的繁华地段:造纸研究所、中南橡胶厂、汽车弹簧厂、双菱电器厂……码头市场应运而生,化龙桥码头每天皆是人头攒动。落后的交通建设显然跟不上这样的车水马龙。为了到对岸去,人们忍受着造纸工厂排出的刺鼻污水挤在渡口,焦急地等待着永远供不应求的渡船从江对岸笨重驶来。

  过去坐轮渡来渝中卖菜,如今坐公交来买菜

  徐光芳就是挑着担子从江北坐船过来卖菜的农户。2006年以前,她一直住在嘉陵江边的大坪村,一家6口人靠种地为生。以前,她经常从观音桥坐渡轮到渝中区的文化宫、上清寺、两路口等繁华市场卖菜。“我家种了很多菜!”徐光芳回忆,当年自家4亩地一年能挣几万块。2006年左右,大坪村一带因为要修嘉华大桥,政府便将其安置到江岸靠后的锦绣嘉陵小区。

  搬迁之后,有了政府贫困补助,徐光芳不用再辛苦卖菜了,但她为什么还是经常来对岸呢?徐光芳告诉实况新闻-重庆时报记者,嘉华大桥修好之后非常方便,十几分钟的公交车程就能到对岸。“小白菜3块钱一把,在那边2块就买得到。”徐光芳觉得自家附近的菜价没有对岸的便宜,所以经常坐139路、471路公交车到渝中区的九坑子,虎头岩买菜。每每经过嘉陵江大桥,就会感慨自己因一座桥改变的生活,心里填满了幸福。

龙岗劳务外包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