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沙母婴资讯网聚沙母婴资讯网

61岁“短货竹匠”做了38年筷子 20年前每月能多挣一份工资


    下大料


    下小料,即下四根筷子宽度的料


    劈开一根筷子的料


    一根筷子完工


    老城区石塔社区集贤二村的冯老太,上周带着一截毛竹找到吴宝年,请他做几双筷子。冯老太说,已经习惯了用吴宝年做的筷子。

    今年61岁的吴宝年出生于“短货竹匠”之家,他跟父亲学做竹器,其中制作竹筷时间最长,达到38年,如今还有原西门街的老街坊找上门来请他做竹筷。而就是这一双普普通通的竹筷制作也很有讲究,其中竹筷的长度一般人几乎不会知道,但对于竹匠则烂熟于心。

    短货竹匠不是篾匠

    他们专做“短”竹器

    一般人以为,用竹子做竹器的都是篾匠,记者原来也是这么想的,但昨天采访后才“脑洞大开”,原来,篾匠是专做竹筛、竹席等“长货”的,而做竹筷等等的则叫“短货竹匠”。

    据吴宝年介绍,他家原来住西门街12号,既是沿街门面店,后面也有一个大院子;店面很大,既卖竹器,也做竹器,院子里则堆放着各种毛竹。原西门街上竹器店很多,他家专做“短货”生意,其中有扁担、酒端子、酱油端子、水舀子、筷子等等。

    吴宝年家的竹器店是祖传的,他的父亲及两位叔伯就是传承的他爷爷的手艺,他的同辈堂兄弟姐妹13人,个个都会。公私合营后,他的父亲及两个堂哥都进原扬州竹器厂工作,吴宝年印象中,当年厂里生产筷子、冰棒棍子等。

    原扬州竹器厂后来转型生产拉线开关、凉鞋等,厂名也改为塑料七厂,而原来的老手艺人还在家做“关门作”。

    吴宝年告诉记者,他在家既是独子也是“老巴子”,从小虽然耳濡目染,但没有专门学过竹匠。初中毕业后,他在外做临时工,到23岁那年,父亲退休,他接班进塑料七厂上班,做了一名操作工。吴宝年的父亲退休后在家做“关门作”,就是不做门面生意,有生意找上门就做。由于患有“老慢支”,父亲身体逐步跟不上,于是要求吴宝年“学徒”。就这样,吴宝年从筷子开始学起,三五年后终于将所有“短货”竹器制作技术全部学会。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吴宝年白天在厂里上班,晚上在家做竹器,每月起码能多挣一个人的工资。吴宝年做竹筷一直做到2006年,由于家里添了孙女儿忙不过来,他才“歇业”,但如有老街坊带着毛竹找上门,他还帮忙。他退休后,一旦闲下来,还在外面找毛竹,一旦找到就为左右邻居做竹筷。

    成人竹筷26.5厘米

    下面条的筷子50-60厘米

    用筷子吃饭是中国人的传统,但除竹匠外,几乎没人会留意一双筷子有多长,更不会想到筷子是怎么做出来的。

    据吴宝年介绍,如今市场上工艺品筷子琳琅满目,但老扬州人家不但都是使用竹筷,且都是“老鼠尾”筷子,即一头粗一头细的圆筷,方头筷子原来都是饭店用的。筷子有相对固定的尺寸,成人筷子26.5厘米,儿童筷子20-21厘米;腌泡菜的筷子28-30厘米,早点店下面条的筷子有50-60厘米,主要是怕蒸气熏手。考究的人家,还要在圆筷头部做成花纹,俗称“茉莉花朵子”。

    吴宝年现场给记者展示了筷子的制作过程,原来筷子不是一根根单独做出来的,从下料开始就是四根一起下,然后劈成两双,去内皮后再用专用工具削磨,这最需要功夫,因为一双筷子既要粗细均匀,合起来还不能有缝隙。

    吴宝年说,现如今手工做筷子的手艺人几乎没有了,既有市场上筷子的种类丰富,更有毛竹难寻的原因,再加上他们这一批人都花甲以上,没有生活负担。而他把做筷子当成一种娱乐,这才帮老街坊做的。

    通讯员 周萍华 记者 刘峰生 文/图

深圳桃源人力资源市场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