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沙母婴资讯网聚沙母婴资讯网

我国低孔低渗油气藏开发关键技术获重大突破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北京3月2日讯(记者张毅)记者从日前举办的“后效体技术科技成果评价会”上获悉,我国自主研发的后效射孔技术已在全国22个油田区块进行了2600井次的应用,达到油井增产30%至300%的喜人效果。与会的中国爆破行业协会会长、中国工程院院士汪旭光,中国石油学会石油测井专业委员会主任陆大卫等参评专家一致认为:该技术系世界首创;建议在国内大规模推广。

  据悉,我国面临着与其他国家不同的国情,我国每年新增探明油气储量中,70%以上的石油储量、90%以上的天然气储量都是低孔低渗油气藏,而且百分数仍在逐年递增。射孔是油气勘探开发的“临门一脚”。孔不通,孔不深自然无法出油气。射孔工艺经历了20世纪40年代的子弹式射孔,60年代的常规聚能射孔,在20世纪80年代,发展出了聚能增效射孔。后来科技人员又开发出了多级脉冲复合射孔技术。但现有的射孔技术由于方法本身先天不足,要么是因为压实作用使孔道渗透率降低,要么是射孔能量利用不充分和操作风险大,均不能有效解决低孔低渗油藏的开采难题。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西安奥星能源科技公司创始人田志波带领技术人员组成专项小组,历经10多年研究试验,于2011年推出了“后效体技术”,该技术创造性地提出了安全可靠的孔道内做功技术理念,发明了一种叫“后效体”的装置,加在传统射孔弹的弹头上,利用聚能射孔弹产生的金属射流,将高含能“后效体粒子”曳入到孔道内,实现二次孔内爆炸,粒子在射孔孔道内产生的爆炸能量,能有效解除射孔孔道压实带,清除石油射孔孔道污染,增强射孔孔道和地层天然裂缝的沟通能力,将一次引爆和二次孔内做功进行完美结合,达到油气井增产增效的目的。

  据介绍,“后效体技术”不仅实现了“后效粒子”与曳入方式的完美融合,从而使爆炸能量得到充分利用;同时“后效粒子”配方选择了非火炸药类材料做为能量当量配方,制造安全可靠,此技术作为重要的增产增效手段,成功用于低孔渗、超低孔渗油气藏,在国际国内尚属首创和唯一专利产品,已在全国多个油田区块进行了2600井次的应用试验。其中,增产幅度达5~10倍油气井占10%~15%,增产幅度达300%以上的油气井占15~20%,增产幅度30%以上的油气井占60~70%,特别是对于低孔低渗油藏,增产效果十分明显。仅在2017年间,该技术累计施工近一万米,累计增油150万吨,技术使用费用总计5000万元,为油田带来收益达40亿元。

  渤海钻探测井公司负责人告诉经济日报记者,2017年春节期间,公司在涠洲11-4N油田利用“后效体技术”实施了B9井和B18井。钻井揭示,B9井油层厚度减少11米,孔隙度由原来的18%降低到11%,渗透率由原来的48md降低到25.3md;B18井储层厚度也减少9米,物性略有变差。B9井射开初期日产油60方,含油100﹪。B18井初期日产液100方,油60方,含油60﹪。对比分析,采油指数增加22%,效果明显。

  长庆油田采油七厂负责人表示,2017年3月份以来,七厂罗228区块和环324块实施了两口井老井补孔,改变了该区口口井只能靠压裂投产的历史。其中,江305-020井日增产3.03吨,环92-15井日增产油1吨,孔隙度小于3%,渗透率小于1md,射孔层位在延7~10储层,目前继续稳产。

  汪旭光院士指出“后效体技术”成果系国内外首创, 根据油气井储层条件,实现了后效粒子配方和后效体结构可定制,保证了后效射孔技术有效性及作业安全性,能够满足我国石油能源开采市场需求。大量试验测试结果和在中石油、中海油、中石化、延长石油等油水气井上的实际应用表明,该技术具有十分突出的安全性能,绿色环保。有利于降低油气井表皮系数,有效地提升单井产量,对提高低孔渗、超低孔渗油气藏产能尤为有效,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经发展完善后可以在国内油气井中推广使用。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该技术具有广阔的发展应用前景,在将来还能为军工材料的研究和探索提供借鉴。目前,中亚、中东的部分国家已到公司考察,并展开了商务合作洽谈,在不久的将来,该技术将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得到推广应用,为经济的腾飞发挥重要作用。

深圳盐田临时工外包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