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沙母婴资讯网聚沙母婴资讯网

奔跑的“赛买提江”


单伟拜村干部阿布拉江·买提尼亚孜为师学习维吾尔语。

    天山网讯 “赛买提江,我的自行车有点毛病,给修一下撒!”村民口中的“赛买提江”是自治区民政厅驻阿瓦提县乌鲁却勒镇库木艾日克村“访惠聚”工作队队员单伟。他是村民眼中背着“万能包”为百姓解难的“修理工”,是无所不懂的“大律师”,更是一名和蔼可亲、善学语言的“好巴郎”。

    “门外汉”练就“双语达人”

    说起“赛买提江”名字的由来,源于单伟驻村最初的想法:“如果我有一个维吾尔族名字,那我就是库木艾日克村的‘村民’,这样就可以真正的融入群众。”于是他找到村干部那买提•艾买提帮忙起名。“赛(sai)和单(shan)很相似,就叫赛买提江吧,好记还响亮。”那买提•艾买提说。从此,单伟就成了库木艾日克村的“赛买提江”。

    一次,单伟坐村民玉素甫江•托合提的便车去机场接亲戚,由于语言不通,单伟解释半天,玉素甫江还是不知道他要去哪。这件事,深深触动了单伟,也让他下定决心学好维吾尔语,更好开展驻村工作。

    基础知识系统学、走访入户强化学、日常生活点滴学……单伟不放过任何一个学习机会,拜村干部和村民为师,向他们学习维吾尔语。走到哪里,就把《自治区双语学习明白册》带到哪里,走一路看一路学一路说一路,不明白的地方就用笔随时划出来,回到驻地向村干部请教。

    功夫不负有心人,短短一个月的时间,单伟已经能和村民进行简单的对话。还常常将村里的孩子们聚在一起,向他们“显摆”自己的维吾尔语。现在,和村民能说的话越来越多,村民更愿意围在他周围教他说、听他说。

    “微服务”成就“背包巴郎”

    6月5日,单伟接到了村民吐来克•热西提的电话:“赛买提江,我房子的电灯坏了,帮个忙撒!”单伟二话不说背上背包向吐来克家跑去,不一会儿就帮吐来克换好了灯泡。

    吐来克老人今年79岁,儿女常年不在身边,家里灯泡坏了也修不了,就这样点了一个月的蜡烛。单伟得知后,心里很不是滋味,暗下决心要给村民提供“微服务”。从此,单伟入户时总背着一个便民服务包,包内装有手钳、扳手、胶布及常用药品等,一边入户一边服务群众,一点一滴融入群众。

    早热汗•克其克大妈腰腿不好,遇到阴天下雨时常疼痛。一天,天空下起了小雨,在路过早热汗大妈家时,单伟想起她身体不好就走了进去,给她送了几贴膏药,无意间发现大妈家里的水龙头“啪嗒啪嗒”直滴水。单伟掏出扳手和防水胶布,很快修好了水龙头。早热汗大妈开心地说:“赛买提江,你们驻村干部真是太好了,就像我的巴郎子一样!”

    无论是村民的自行车链条坏了,还是老人不会使用手机功能,单伟总是热心帮助。在村民眼里,单伟是个热心人,更是自家人,村民也从来不跟单伟客气,而单伟也总是有求必应,村民都亲切地称他为“背包巴郎”。

    “发红包”造就“普法圈粉”

    有的人遇到经济纠纷束手无策,是由于村民法律意识普遍淡薄,单伟认为在村里开展普法自己义不容辞。

    在单伟的帮助下,今年4月,库木艾日克村法律咨询服务室挂牌成立,他和另两名法律专业的队员成为服务室“工作人员”,随时随刻为村民提供法律咨询,现已为270余名村民提供了法律服务。

    “有什么好的方法可以给村民普法?”单伟在心里琢磨着。他想到了利用微信群,于是他申请加入了由村干部、党员、村民代表、村民小组长等群体组建的微信群,第一件事就是给群里 “发红包”,只不过,单伟发的是“普法红包”——普法微讲座,每次讲的法律知识都不一样,却和群众息息相关,还在微信群转发一些普法小品、相声和讲座等,将法律法规条文,变得通俗易懂,深受村民青睐。如今,“赛买提江”在微信群里开展普法工作“圈粉”无数,主动上门咨询的群众络绎不绝。

    在村民眼里,有“赛买提江”他们就有了主心骨,在单伟心里,库木艾日克村就是他的家。他似一缕温暖的阳光,一股甘甜的清泉,滋润着村里的每一片土地,他永远奔跑在路上,行走在村民的心中。


1 2 下一页 尾页 显示全文

莲花临时工外包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