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沙母婴资讯网聚沙母婴资讯网

“语文”的变与承

中小学开学季,全国新入学的小学一年级和初中一年级学生应该都已经拿到崭新的语文书。今年,教育部统一组织新编的义务教育阶段语文教材在全国所有地区小学、初中起始年级全面启用。这本教材其实去年已经在全国部分初中小学试用。接下来,明年将扩展到全国的小学、初中一二年级,后年则扩展到小学、初中的所有年级。


语文教材编排调整受关注的景象可以想象。就像每年高考,语文作文试题总是能引起大众最多的议论。原因也可以理解,语文教学的成果,人人在用,日日在用,与每个人息息相关;语文以文树人、潜移默化的重要性,每个人都感同身受。语文教材编得怎么样、用得怎么样,关系重大。

新的语文统编教材编排与选文的特点,媒体已多有报道。此处趁着东风,说说语文本身。

语文教育的基础功能是识字说话。

识什么字,说什么话?去年,教育部、国家语委曾发布《国家语言文字事业“十三五”发展规划》。《规划》里说,到2020年在全国范围内基本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什么是我国的国家通用语言文字?2001年起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里的标准称谓是——普通话和规范汉字。

通俗一点理解,语言其实就是普通话,文字主要就是指简化字(当然还包括部分没有简化形式的传承字,此处不赘述)。

9月11日至17日将迎来我国第二十个全国推广普通话宣传周,主题为“大力推广和规范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自觉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9月8日,教育部官员在新闻发布会上说,我国普通话普及率在73%左右,95%以上的识字人口使用规范汉字。

可是,从1955年全国文字改革会议确定推广普通话的方针和步骤,并开始陆续公布简化字(19***年,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编的《简化字总表》出版),到目前全国的普通话普及率超七成,识字人口使用规范汉字比例超九成,中间花了六十多年时间。再过三年,到2020年,要在全国范围内基本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并不是件非常轻松的事。这中间,语文能发挥、应该发挥的作用也不轻。


其实,普通话和简化字的出现,本身就是语文传承与变化兼具的一次展示。它们并不是共和国成立之后才有的。

比如“普通话”。1949年6月16日新华社曾发布北平新华广播电台的节目表,里面就有每天四次的“普通话新闻”。1949年10月,语言学家黎锦熙先生在中国文字改革协会成立大会上向海外华侨发言时,也提到“普通话”:“中国文字改革运动和国语统一运动,向来是互相联系的。在三十年前,海外华侨,只举南洋为例,广东福建的人居多。广东福建是邻省,见面谈话如同外国人;潮州和广州更是同乡,两处的人听一个北方人演说,就要用两个翻译。彼此懂得英语,就用英语来代替国语;彼此都是读书人,就用笔谈来代口说。这种情形到了一九一九年后,华侨中小学大都学习国语注音字母,渐渐大都能说或听懂祖国普通话了。海外侨胞和祖国,把语言搞通了,所以更增加了团结的力量。”

我们今天知道,全国普通话最“标准”的,并不是我们想象的北京等地,而是河北一个县——滦平。也有这样的说法,滦平人的方言就是普通话。为什么会这样?正有它历史的渊源。明永乐之后,长城外很大范围曾形成军事隔离区,当地研究者说,两百多年的人口空白,“像磁带消磁一样,‘洗’掉了原来的方言,滦平成了一盘等待录音的空白磁带”。但清代之后,滦平就从长城边塞弃地成为多民族融合的走廊,也成了语言融合的园地,最终形成了滦平口音。1953年,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派出的语言专家在滦平的金沟屯镇、巴克什营镇、火斗山乡三地进行了语音采集,使这种在历史中融合与传承的语音最终成为普通话的样本之一。

“简化字”呢?1955年,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主任吴玉章在说到简化字问题时曾提到简化的原则——在字的选定上根据“约定俗成”的原则,尽量选用在群众中已经普遍流行的简化字,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容易为群众接受。但是仍有很少一部分没有通行简体而又常用的字,采取了重新规定的办法。

今天,许多了解文字历史的人都曾撰文说明,许多简化字是古已有之。曾担任国家语委副主任的傅永和回忆,他仔细翻过简化字方案的每一个字,绝大部分可在宋元以来民间使用的俗字谱中找到,生造字比例很小。而1977年提出的《第二次汉字简化方案(草案)》因偏离了“约定俗成”的原则、过度简化,在1986年被废止。今天我们使用的“简化字”,主要的仍是基于19***年的《简化字总表》版本。

“承”于历史,“承”于约定俗成,“变”又是基于哪里呢?其实从“普通”和“简化”这两个词,就可以看出共和国语言文字改革的前辈们初衷——降低识字难度,减少语言交流障碍,普遍地提高国民的文化水平和交流沟通的能力。从这个意义上讲,普通话和简化字,就是一对为了便利交流特别制作的拐杖。见证了共和国从百废待兴的局面中生长起来的努力。

到今天,共和国的面貌今非昔比。但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仍需努力。

而在识字说话的基础之上,还有一重意义。

语文真正的功能,肯定要超越于识字说话的层面去认识——以整体的视野,从人的养成的角度去看,才能发觉语文对个人对家国的深刻影响,真正理解它的重要性。它是传承过去的倚仗,同样也是养成新人的依凭。


语文教材收什么,语文学什么,看似是个简单的语言文字学习的问题。但相信大家都不会这么简单地看待它。语文的学习,关乎一代代人学识修养、人格修养的养成,立德树人,并最终影响整个社会、整个国家的未来。形容它是国之大事并不为过。十八大以来,中央明确提出教材建设是国家事权。2017年,国家教材委员会成立。中央具体决定三科教材实行国家统一编写、统一审查和统一使用——语文身列其中。语文等文科教材的审查修订,在世界诸多国家和地区都是备受关注的大事。

新的“部编本”教材,第一单元是“识字”,第一课是“天、地、人”等字。把识字放在学习拼音之前,使拼音回归辅助识字的位置。同时,大量增加优秀的古诗文作品……这些举措,能够体味的初衷之一,正是让学生能够通过体会美感、提升语感,增强阅读的能力与兴趣,多读我们的优秀作品,更好地传承与发扬我们的优秀文化。这一方向,与整个国家重视对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是紧密相关的。今年初,中办、国办曾印发《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提出要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贯穿国民教育始终。

和识字说话的基础功能不一样,语文的学识修养、人格修养养成的功能,不是立竿见影那样能显现出来的。但与前者相比,这个功能具有更深远的意义。小到怎么待人接物,大到怎么看待前贤、怎么看待自然与社会,有一部分就是在语文的学习、不断的阅读思考与模仿辨析中形成的。语文课当然不是全部,但一个人的阅读习惯、思考方式,却和成长阶段的语文学习经历有密切关系。(人民日报中央厨房·传工作室)


责编:宗哲、

深圳南园劳务公司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