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沙母婴资讯网聚沙母婴资讯网

了解重庆市级非遗文化龙孔吹打

    华龙网1月15日11时讯(通讯员 李达元)明代时期,唢呐已在民间广为流传,并在军队及官场活动中普遍运用。历史的年轮迈入清代后,唢呐艺术的发展和繁荣达到鼎盛,为当时奠定了深厚的文化基础。相传,重庆市丰都县龙孔吹打正是在这个时候,由一位姓李的宫廷乐师告老还乡时带回家乡而流传至今。

    丰都县文化馆馆长李桢介绍,1992年,丰都长江南岸新县城汉墓群考古发现,出土的陶俑中就有乐俑,由此可以证实在六朝时代,丰都吹打乐便极为盛行。其中,要以龙孔吹打最负盛名。龙孔吹打融汇民间乡土风和宫廷礼乐风,极具地域特色和艺术表现力。

    “龙孔吹打作为长江沿岸吹打乐的代表,流传于丰都县部分南岸乡镇,并辐射至重庆忠县乌洋镇、重庆石柱西沱镇一带。”李桢说。

    采访中笔者了解到,在龙孔镇境内,目前仍然活跃着10来支吹打乐队,每当谁家有红白喜事时,就会请他们去进行现场表演。其中,“冉家班”里有个叫冉龙华的老人,年已古稀,虽然只有小学文化,但他10多岁时就拜其岳父为师,学习吹打,对多种乐器运用娴熟,是当地小有名气的吹打艺人。如今,这门技艺在“冉家班”中已传到第四代,冉龙华的儿女们均擅长吹打,在当地家喻户晓。

    据龙孔镇相关负责人介绍,目前,龙孔吹打乐团领队叫冉和平,年届不惑的他,虽然只有初中文化,但因从小热爱吹打乐,并于1990年开始随父学习吹打技艺。他天资聪颖,加上勤奋刻苦,目前技艺早已超越父亲,真是青出于蓝胜于一蓝。

    冉和平告诉笔者,龙孔吹打由小引子、调、占子、放朝等四部分组成。小引子,即由二支大唢呐加打击乐演奏。乐曲由曲牌《一字》为前奏,演奏较有气势,以中板进行,蕴含强烈的古典宫廷音乐风格,表现了一种典雅华贵、祥和隆重的气氛。调,即由大、小唢呐各一支加打击乐演奏,当演奏至中部时,逐渐穿插民间乡土风味的曲调,使庄重的气势转换成轻快、质朴的民间调式。因此把二部分称为“调”。

    关于占子和放朝,冉和平说,占子,即由二胡、小唢呐各一加打击乐演奏。演奏时,更多的融入民间乡土风格,与前后形成鲜明的对比,并与演奏形式、乐器配置、旋律、调式的多变与调性的转换等有机结合,从而多角度地表现宫廷中的各种礼仪和不同场合的气氛。

    “最后部分的放朝,即由大、小唢呐、笛子、号加打击乐演奏,这也是整个吹打乐的高潮部分,它的结构也较为复杂,演奏变化起伏大,并有笛子曲牌穿插中间,还使用了一种当地特有的乐器‘号’。”冉和平说。

    冉和平还进一步介绍,这部分在演奏时,每个曲牌都以“号”为前奏,接下来才是唢呐的吹奏。在气氛达到高潮时,又出现了笛子演奏的《大开门》、《小开门》,这种舞曲风格的曲牌,给人带来轻松、优雅之感,使整个吹打乐的宫廷风格得到更完美的展示,最后一段乐曲在“号”的演奏后,紧接唢呐的快速吹奏而结束全曲。

    李桢认为,龙孔吹打乐的曲牌系统性较强,多达10多种,其中代表性的曲牌有《一字》《大开门》《小开门》《迎官接诏》《小引子》《海棠》《调》《占子》《将军调》等。同时,龙孔吹打呈现了乐器的多样性、艺术的兼容性和乐器的特殊性等特征。比如,龙孔吹打在演奏中使用了当地特有的乐器“莽号”和“七星乐”,加强了乐曲的气氛。

    “因此可以说,龙孔吹打具有强烈的地域特色,是川东地区的优秀民间音乐文化瑰宝,保护龙孔吹打,可保持民族民间文化的多样性。”李桢说。

    据了解,龙孔吹打的主要运用场所是民俗活动,运用人群主要在农村。随着社会环境的变化,大量农村人口外出打工,民俗活动相应减少,龙孔吹打乐难有市场,造成大部分艺人转行,传统技艺的传承渠道日益变窄。目前,龙孔吹打已被纳入重庆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正是对它最好的传承和发扬。

莲塘劳务派遣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