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沙母婴资讯网聚沙母婴资讯网

“冰花男孩”,唯愿你们不再头顶冰雪


    顶风霜上学,头发、眉毛被风霜沾成雪白,身后的同学对着他的“冰花”造型大笑……1月9日,云南昭通市鲁甸县新街镇转山包小学三年级学生王福满因一张特殊的上学照走红网络,也让众多网友直喊“心疼”。面对媒体的采访,王福满表示,“上学冷,但不辛苦!”(1月10日  澎湃新闻)

    看到这张照片,相信大多数人心里很不是滋味,一种令人心痛的贫穷与艰辛以最直观的影像呈现在人们面前,这对不少人而言,可以说突破了他们平日对贫穷艰辛的认知和想象。头顶的霜花、单薄的衣物、崎岖的山路,这些要素,足以说明一个8岁的孩子求学之路的艰辛,同时我们也毫不意外地看到了意料之中的一个贫穷困顿的家庭:母亲离家出走、父亲在外打工且收入微薄、奶奶体弱多病。这些情节带着似曾相识的色彩出现在我们的视线中,不同的只是事件中的个体。

    个体事件总免不了衍生出社会性话题,“冰花男孩”显然是农村尤其是贫困边远地区孩子们生活、求学现状的一个缩影。2017年度《中国留守儿童心灵状况白皮书》显示,农村学校学生中,因父母均外出而无人照料的留守状态学生占近三成。为此,民政部专门强调,“无监护儿童父母外出务工责令返回。”然而我们不难发现,出于生存考虑,大多数农村父母不得不冒险将十几岁甚至几岁的孩子留在老家,因此纸面上的规定在现实窘境面前无异于一纸空谈。

    半大不小的孩子即便有一定的生活自理能力,但也必须面临生活和求学中的现实难题。有网友就表示,像“冰花男孩”这样的孩子,在偏远山区非常普遍,自“撤点并校”后,他们需要到离家很远的乡中心小学读书,披星戴月、头顶霜花是常事。庆幸的是,艰苦的环境让这些孩子们变得尤其坚强,他们对困境丝毫不以为意,只希望能够在求学的道路上走得更久更远一些,能够去到外面的世界看一看。这可能也是我们这些旁观者唯一欣慰和高兴的地方,孩子们能够在困苦中滋生战胜苦难的勇气,不自沉于苦难,这就是最大的希望。

    歌颂个体的苦难其实是可耻的。纵然“冰花男孩”有其励志和奋发的一面,但终究这一个体反映出中国目前所存在的问题,譬如边远地区的教育资源和教学条件的落后、留守儿童生活与发展存在的困境、精准扶贫力图实现的“涓滴效应”是否见成效等等,这些都在宏观上对中国边远地区的发展起着巨大影响,更是对无数个“冰花男孩”的个体命运起着决定性作用。而这,才是我们应该思考和面对的,也应是整个社会的发力方向。

    据媒体报道,共青团云南省委等部门带领志愿者,已为男孩所在学校送去首批10万元捐款,在校学生每人领取了500元补助;一企业提供了144套保暖服和20套取暖设备,并为男孩父亲安排了工作。

    网络时代,信息传播的速度之快,为个体命运的改变注入了无数可能,但拂去一个人头上的冰雪显然不是“最优解”,在同情声逐渐平息之后,如果政策和制度关怀仍不能到位,那么每一次因个体艰辛引发的唏嘘都不过是一种徒呼奈何,而唯有将一系列政策与制度制定完善并付诸实施,才能让“冰花男孩”们不再头顶冰雪地,孤独地在人生路上艰难前行。

    ■本报评论员  张英

西乡临时工派遣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