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沙母婴资讯网聚沙母婴资讯网

从图书馆、独立书店到共享阅读亭,你最想在哪里读书?

  “等公交车的时候、散步的时候、下班回家的时候……只要你在路边看到红色的电话亭,就可以走进去读一会杂志,或者借一本书。这是上海市徐汇区对区内263座电话亭的未来设想。”


▲近日,上海徐汇区计划把263座公共电话亭改造成“家门口的共享悦读亭”。(图源网络)

  徐汇区计划推出6种主题“悦读亭”,包括借书亭、阅读亭、电子亭、漂流亭、名人亭和一本亭。有的提供自助式借书业务,有的提供数十本书刊供路人阅览,有的可以进入朗读自己喜欢的文字,还有的承载图书漂流等活动。

  如此新生事物,免不了受到质疑:

  质疑一,与公共电话亭相比,共享阅读亭真的是市民刚需吗?

  质疑二,它又能在促进阅读习惯养成、提升城市阅读氛围方面起到多大作用?

  质疑三,共享阅读在实践中如何避免图书或设备损坏、丢失等问题?

  质疑的网友中甚至有人提出,“不如改造成公共充电站更实用”。

  这些年,城市公共阅读场所从各大图书馆发展到各类独立书店,又在“共享时代”迎来了理想中“无处不在的阅读亭”。但阅读场景和阅读方式的改变,究竟能在多大程度上影响阅读习惯和阅读氛围?你最想在什么样的阅读场景下读书?

  孤独图书馆再酷,公共图书馆仍是最实际的选择

  博尔赫斯曾说,“天堂应该是图书馆的模样”。除了作为教育标配的大学图书馆,世界上几乎每一个大型城市都有着至少一座公共图书馆。在许多地方,它甚至是城市的一张文化名片。

  2015年5月,一座“全中国最孤独的图书馆”在微信朋友圈持续刷屏。“有一座面朝大海的图书馆,独自伫立在空旷的沙滩,恍若世界的尽头……望不到边际的大海,是一个极其空旷的背景,每一块石头,都有着强烈的存在感。建筑师希望,这个图书馆也能够像一块石头,坚硬地存在于这片海滩上。”这样的介绍,配上图书馆在天与海的空旷中孤寂屹立的照片,吸引了无数文艺青年前去“朝圣”。


▲位于南戴河的三联书店海边公益图书馆。(图源网络)

  这座位于秦皇岛南戴河海岸边的图书馆,实际上是“三联书店海边公益图书馆”。“没有车道和捷径,人们要光着脚踏着沙,走上几百米才能抵达”,“阅览室有着明亮的落地大窗”,“座位从高到低呈阶梯状”,可以一边看书一边看海。


▲图书馆不远处是正在建设的楼盘。(图源网络)


▲图书馆有人在看书,有人在拍照。(图源网络)

  但我们的记者实地探访后发现,图书馆周围环绕着施工的工地、待售的洋房和挖掘机的痕迹,它的背后,是一个叫“阿那亚”的房地产开发项目。所谓图书馆,也不过是一个与读书关联甚微的噱头。就算它真的是一座“面朝大海的图书馆”,事实也证明,这里的“游客比读者多,拍照的比读书的多”。

  实际上,阅读者最多的地方,往往还是那些“其貌不扬”但实用性最高的公共文化场所。一组数据显示,2015年,我国公共图书馆发放借书证5721万个,总流通人次58892万;全国3100多家公共图书馆全年共为读者举办各种活动114544次,参加人次5908万。

  具体到各城市,2015年,北京平均每2人就有1人到过首图,广州图书馆全年接待读者共615.4万人次。2016年,所有广州市、区级图书馆举办的公众活动场次5317次,参加读者活动人次共358万人;青岛市图书馆注册读者人数19.32万,到图书馆的总人次213万人次,到馆读者中坚持传统纸质图书借阅的超过九成。

  究其原因,各地免费面向公众开放的省、市图书馆,除了在管理上系统规范,还能够针对普通民众提供各类通俗读物、参考书籍和阅览空间,以及提供市民文化活动所需的场地和空间。这些图书馆的功能性和资源利用率上,最大程度地满足了普通市民读者的需求。

  活下来的独立书店都成了城市精神生活的一部分

  独立书店区别于传统书店的一大特点,就是在售卖书籍读物的同时,它越来越多地具有了作为阅读空间和文化分享空间的功能。


▲位于南锣鼓巷的朴道草堂书店。(图源网络)

  今年4月,位于北京南锣鼓巷的“朴道草堂”书店因《谁是杀死一个书店的凶手》和《谁TM有空杀死这家进后院要收100块钱的书店》两篇文章成为舆论焦点。其中,书店存在的争议之一,便是其“明码标价”地设置了至少买一本书的消费门槛,以及100元门票的付费阅读空间。但实际上,这种“书店+N”的组合,是绝大多数独立书店的运营模式,甚至被称为是“贩卖某种生活方式”。

  刘易斯•布兹比在《书店的灯光》中这样描写夜晚的“乌鸦书店”:

  朦胧的灯光,成堆的书报,一种慵懒的气氛弥漫着。书店与咖啡馆真是天然的盟友:都不在乎时间,都提倡悠闲。

  某种程度上,正是因为“书店里的咖啡馆”为读者提供了一个阅读空间和一种文化氛围,独立书店才得以吸引到更多的顾客。无论是北京最早将书店与咖啡店结合的万圣书园,还是曾经坐落在三联书店二楼的雕刻时光咖啡馆,或者进驻商场的西西弗书店与矢量咖啡,到如今城市里几乎每一家独立书店,都在践行着这样一种消费场景和营销模式。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书店将“书店+文创”纳入运作,通过树立文化品牌来凸显书店特色,以求在电商时代和电子阅读的双重压迫下获得一线生机。2014年,北京著名的单向街书店更名为“单向空间”,“这个提供智力、思想和文化生活的公共空间,由单谈(沙龙品牌)、单读(出版物)、单厨(餐饮品牌)、单选(原创设计品牌)组成。”它从一家由媒体人打造的独立书店,更加向着曾经的口号“一处理想主义者营造的乌托邦”前进。


▲单向空间。(图源网络)

  又比如,南京先锋书店每年要举办包括“先锋大讲堂”在内的400多场沙龙活动;广州方所的“创作者现场”文化讲座、新书分享会、新歌分享会、画作展、艺术品展等文创活动从不间断;展览空间达800平米的成都方所,还容纳了音乐会、现代舞和表演艺术等动态内容;位于大理古城的海豚阿德艺术书坊是大理朋友们的一个文创活动基地,深度文艺讲座“苍山讲堂”以及艺文展览、文创工作坊、跨界表演等活动都在这里展开。


▲广州方所的“创作者现场”。(图源网络)

  独立书店作为公共文化空间的功能越来越明显地多于其提供给个人的阅读空间功能,从实体书店到个人阅读空间再到公共文化空间的转变,也因此带来了更多的人流量。据悉,位于繁华商圈的广州方所每年人流超200万人;成都方所每月到店客人达20万人次以上,非节假日平均每天7000-8000客流量,节假日最高峰时能达20000人次左右。

  尽管近年来,独立书店关门的消息层出不穷,但毋庸置疑,独立书店及其引领的全新消费场景和生活模式已经成为城市精神生活重要的一部分。

  共享阅读亭会成为年轻人的阅读选择吗?

  在这样的大环境下,跟随“共享时代”的大潮诞生的“共享悦读亭”又将面临怎样的命运?

  从实用性来说,管理部门的忧虑在于,“这一新事物能在多大程度上击中民众阅读的需求‘痛点’?”

  有专家认为年轻人会更愿意接受和尝试这样的新鲜阅读方式,但身处工作和生活节奏都很快的上海,他们能有多少时间用于停留阅读亭是个很难回答的问题。况且,在手机/pad/kindle等电子设备功能齐全的掌上阅读时代,分布在路边的阅读亭可能并不会成为年轻人的阅读选择。反而是其红色复古的外观造型,所在的历史文化街区,加上自带的“文艺情怀”,可能会导致阅读亭成为游客喜闻乐见的拍照“打卡”地点也说不定。


▲设想中的“共享悦读亭”电子图。(图源网络)

  从资源利用率来说,因为阅读亭仍要保留原有通话功能,“公用电话功能与共享阅读功能将在多大程度上并行不悖?”公共电话亭承担着应急通信功能,而据其改造的共享阅读亭倡导的却是“慢生活”,这本身就是一种矛盾的存在。

  此外,如何引导户外阅读亭的正确使用,如何确保阅读亭发的书籍/电子设备等不丢失和损坏,如何管理阅读亭的使用时限等,无疑都需要更多的摸索。

  或许,和改变阅读场景和阅读方式相比,我们更应该提倡的,是从阅读对象本身出发,让更多更好的书籍作品进入到大众的阅读视野。

  毕竟,只要有一颗热爱阅读的心,哪里都是阅读的天堂。

  八月,正是读书的好季节,让我们一起读书吧。


▲8月23日至27日,第十五届北京国际图书节携手第二十四届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在中国国际展览中心举办。(图源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微博)


▲8月16日,以“我爱读书,我爱生活”为主题的2017上海书展暨“书香中国”上海周在上海展览中心正式开幕。(图源网络)


▲8月10日,主题为“把读书作为一种生活态度”的2017南国书香节暨羊城书展在广州琶洲会展中心开幕。(图源网络)

  文/新媒体编辑 吴娇颖

编辑:李丰

平湖临时工外包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