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沙母婴资讯网聚沙母婴资讯网

上海译文出版社总编辑史领空委员:我们没理由做不出让世界叫好的书

摘要:“真正优秀的作品,在哪里都能得到好评。”

1983年,学农业与生物学的史领空大学毕业,原本一心想去研究所工作,结果偏偏被分配到文化单位。从上海科技出版社到上海译文出版社,30多年来他一直和书籍打交道,“我们做出版的人有个好处,因为职业的缘故,书总是看得比大多数人多”。全国政协十三届一次会议今天开幕,作为新任委员,史领空正在北京参会,他特别关注新时代中国图书走出去的问题:“我们要探索出一条向世界传播中华文化的有效途径。”

 

传承与创新

 

身为资深出版人,史领空一直强调出版业传承与创新间的关系,“现在好像传统讲得少了点。做文化不能不讲传统,好的传统是能将人引向未来的。”

 

他举了个例子。去年英籍日裔作家石黑一雄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后,译文出版社第一时间推出了他作品的中文版。有人说译文眼光好把宝押对了,作为总编辑,史领空并不认同,“只是我们编辑之前把该做的都做了,这是译文的传统。”

 

他口中“该做的事”,就是从1978年译文出版社成立后一直秉持的“用专业眼光选书、用专业态度译书出书”的传统精神。每年编辑都会关注国际上有影响力的佳作,选择真正有价值的,及时与国外权利人取得联系购买版权,并组织翻译出版。

 

“你想,如果能踏踏实实、持之以恒把这项基础工作做好,我们就会有一大批国外佳作的版权。到时候,就像‘撞上’石黑一雄作品那样,好运就会落到我们头上。”史领空相信天道酬勤,社会最终会狠狠奖励那些认真做事的人。

 

作为与书打交道的人,史领空感叹,即便是在日本东京,现在在地铁车厢里看书的人也在减少。他指着身边陆谷孙先生主编的《英汉大词典》,“所以,它也要创新。”

 

毋需多言这本词典的重要性与权威性,作为《英汉大词典》的版权维护者,史领空和同事们现在想得最多的是如何让传统辞典跟上数字化的步伐。“要从过去专家编辞典变为专家与用户一起编辞典,呈现形式不仅要有纸质版,还要有数字版。”

 

史领空说,今年《英汉大词典》手机客户端就会上线,在拥有实时更新功能的同时,还会保留纸质版的准确性。“大词典是上海的文化品牌”,他说:“我们这代人不仅要守护它的社会地位,还要在表现形式上积极求变,让它永续传承下去。”

 


 

引进来与走出去

 

在上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史领空较长时间从事图书版权贸易工作,因此格外关注图书的“引进来与走出去”。

 

那时,由于我国尚未加入国际版权公约,国内有些出版社就随意翻译出版国外的作品,“但上海科技出版社在引进海外作品方面比较正规,无论是引进还是输出图书版权,都通过同外方出版社签约转让版权,当时这在国内是领先的,属于于‘先行者’”。

 

有人问他,中国图书走向海外的最大障碍是什么?“是翻译”,史领空回答很干脆。走出去的第一步,是要给海外出版社送一份样章(simple chapter),也就是翻译书中若干个章节,以供国外同行评阅决定是否引进。“一开始我们请国内学者翻译,老外觉得不行,再找当地土生土长的华裔翻译,才被对方接收。”究其原因,或许并非是语言能力问题,更多是语言环境问题。

 

因此,为了保证质量,史领空采取国内学者翻译加外国学者润色的方式。比如,全国政协副主席陈锦华的《国事忆述》德文版,译者为北大德语系主任,译出后再请留学北大的德国学生和他作为汉学家的母亲润色,最后定稿。而这本书的西班牙语版,翻译由上外西语系主任操刀,考虑到西班牙西语与拉美西语的区别,又分别请了西班牙和哥伦比亚的相关学者校改。

 

如此精益求精,既是对国内作者负责,也是对海外读者负责,史领空相信,人的感情是想通的,“真正优秀的作品,在哪里都能得到好评。”

 

让外国人来写中国书

 

书是好书,但史领空并不讳言,现在有些做法传播效果并不好,有的说教意味过于浓重,有的方式“用力过猛“,也有的简单地将国内思维“套”在国外环境,造成水土不服。

 

因此在今年全国政协会议上,他关注如何提高中国书籍的国际传播效率。基于之前请外国专家润色中国图书的经验,史领空提出“让老外写书给老外看”的方式,也就是一些介绍中国的图书,不妨直接由了解中国文化、长期在中国生活的外国人来执笔。

 

“他们的视角和我们有所不同,能够找出我们忽视的却让老外关注的元素。”他举例,在介绍中国的成语时,他们会以“中国人与四个字共度一生”来描述;讲述竹林七贤的故事,他们会以“树林中的裸男——中国古人如何探寻生命的意义”为题;对于日益走向世界舞台中心的当代中国,他们又会以“聚光灯下的龙”来形容。

 

史领空透露,经过反复打磨,上海译文将在今明两年陆续推出一系列外国人写中国的书,并向海外推广,为中国图书走出去尽一份绵薄之力。

 

“无论中西文化,人的情感总是差不多的。比如英国文化大家拉斯金就认为,伟大民族都非常看重艺术史对于记述历史的作用。深入挖掘中国艺术史,就能很好地讲述中国故事。”坐在四壁都堆满书的办公室里,史领空自信地说:“只要我们采用融通中外的沟通方式,切实提高叙述技能,以中国历史文化之丰富多彩,我们没有理由做不出让世界读者叫好又叫座的书籍。”

栏目主编:张骏文字编辑:吴頔编辑邮箱:shzhengqing@126.com

深圳翠竹人才市场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