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沙母婴资讯网聚沙母婴资讯网

关于古村落文化的更多美好可能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北京11月21日讯(记者魏金金)古村镇关乎生态价值,关乎情怀,更关乎未来的责任与使命。在近日举行的第三届中国古村镇大会上,行业人士就古村镇保护及活化利用等问题进行了交流探讨。

  在故乡的家山里寻找生存的意义

  河北易县的听松书院,一个具有公益性质的“农村社区图书馆+民宿”综合体,寄托了清华人梅静复兴家乡文化和教育的理想。

  1997年之前,梅静一直在易县西陵镇的五道河村生活。她的家族是满洲守陵人。从小看着乡人以修缮古建为生,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西陵人,她在文物古建的环境中长大,并从这里走出去考入清华大学,学习了建筑历史专业。在从事多年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后,她最终返回到故里,开始致力复兴清西陵文化。

  她的听松书院似乎也只是一个开始,就像她说的,“教育才是返乡最大的困难,我们身在其中,努力应对。”她希望通过“听松美育”、“听松启蒙”这样的互动体验,带领更多家乡的孩子去发现美,感知美,启发他们纯净的善美心灵;同时也希望通过“听松×”项目来维护当地建设风貌的地域特征,希望通过听松文创,让更多的人来认识原乡文化之美。

  听松就像一颗种子,被梅静播在了家乡。“我们希望在清西陵周边的守陵村落找到99家闲置的农房,简单改善,让它们朴素整洁,通过听松文化的植入邀请听松客来听松小院,在这里发现历史的碎片,深度体验那些隐藏起来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让这些核心文化遗产建筑群和守陵村落互动起来,同时改变清西陵现有观光旅游业态,让保护和发展平衡兼顾。”

  当“互联网+公益”成为一种活化生态重建的可能

  面对急剧消失的古村,公益组织的力量似乎分外微薄。据基金会中心网显示,我国目前古村保护类公益项目仅有9个。不过,以保护活化古村为初衷的公益组织——“古村之友”却让我们看到了一种基于“互联网+公益”模式探索保护古村的良好效果。

  从最初建立志愿者网络,拢聚全国古村保护同道人,到后来参与古村保护、古村活化、古村复兴等公益产品服务和宏观建设,古村之友先后推动河南郑州、江苏淮安、黑龙江哈尔滨、辽宁大连、深圳等多地古村及文物遗迹保护。

  如今,通过陆续推出“互联网公益PPP模式”(后发展为“互联网公益PNPP模式(Public-NGO-Private-Partnership)、启动新乡贤工程、建立公益集群,“古村之友”一步步创新古村保护良性发展的新路径,探索古村活化保护的生态系统模式。就像创始人汤敏所说,这种模式还会一如既往地推广,未来将号召更多力量参与到祠堂、书院、名人故居以及有价值的老宅子修缮工程中去。

  跟着“家人”一起探寻 “地之肚脐”追寻快乐

  现在,在很多旅行指南里,都有这样的介绍:一生必须走一次松赞环线。也许我们应该从一个传说说起。

  传说,在青藏高原不为认知的地方,隐藏着一个叫香巴拉的王国,整个王国的民众永远处在远离疾苦的状态。尘世间通往香巴拉王国的路径就叫“地之肚脐”,找到“地之肚脐”就能找到快乐的源泉。

  以精品山居为平台,首创“酒店+旅游”模式,成为国内第一家通过旅行来销售房间的酒店企业,松赞用它的“原汁原味”吸引着众多追寻快乐、探秘世间大美的客人。国际权威旅行评价网站Trip Advisor更连续九年把松赞列入“中国最好的25家酒店”。这背后的秘密究竟是什么?松赞创始人白玛多吉介绍,松赞通过风景、选址、建筑、艺术品、音乐、饮食等多方面充分地向客人传达住地文化和特色,“酒店本身就是一个产品,而作为一个产品最重要的就是内容,因此酒店必须注重风景这一内容的构建。近年来,很多人都在找各种建筑,但我认为传统建筑才符合我所想要营造的气氛。”地处原生态的民族村落,98%的当地员工,也让人更容易自然接触当地文化和生活方式。置身酒店,内部丰富的收藏和陈列的文物、艺术品,使其更像是一座藏族文化博物馆。

  不走寻常路。白玛多吉跳出了传统酒店的经营模式,将不同地点的几家松赞酒店串联起来,以车辆和管家的配套服务,打造出一条世界级的以自然、文化探索为核心的深度旅游线路,通过“松赞环线”这样的产品形态将越来越多的客人带到村庄、寺庙以及当地文化最传统、最原生态的区域,带领客人体验三江并流,感受香格里拉所蕴含的深层次精神价值。

  而白玛多吉精心打造的“松赞环线”正是他为世人寻找的“地之肚脐”。“我不是在做酒店,我是给客人做家。”白玛多吉希望,随着松赞的旅行山居内容越来越丰富,松赞会变成大家的“心灵净土”,成为真正的世外桃源。

东门临时工派遣公司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