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沙母婴资讯网聚沙母婴资讯网

南粤古驿道唤醒百年古港

    南粤古驿道定向大赛的举办,对澄海樟林古港的新农村建设起到了带动作用。

    修缮后的新兴街大门,成为人们到樟林参观游玩的“热门地”。

    文化景观无声讲述着“樟林故事”。

    自从南粤古驿道定向大赛汕头站举办之后,如今樟林每个周末都会迎来过万游客。


    “自从南粤古驿道定向大赛汕头站在樟林举办之后,如今樟林每个周末都会迎来过万游客。这在以前前所未见,也是不敢想象的。”东里镇文化站负责人吴庆连表示。东里镇的文化站,正设在了樟林古港。这时候,距离南粤古驿道定向大赛汕头站举办已有一个月的时间。

    而在过往,每年前来樟林古港的游客数量约2万人,而且还是多为回乡寻根的华侨后代或者是文化学者。

    自从位于汕头市澄海区东里镇的樟林古港入选南粤古驿道八段示范段之一以来,这处曾经是潮汕地区“通洋总汇”的地区便发生着可喜的变化:环境不断提升,村居面貌显著改善,一批特色产业随之被带动……

    这座沉寂百年的古港,正在通过南粤古驿道这一形式再次回归到潮汕人的视野中,那段潮汕先民搭乘“红头船”过番下南洋奋斗打拼以及通过海上丝绸之路进行商贸活动的记忆,也随之浮现。

    可以说,樟林古港,成为了通过南粤古驿道带动新农村建设的一个样本。

    ●文/图:南方日报汕头观察全媒体记者 许端阳

    卫生死角变身“海景广场”

    看着目前建设一新的樟林古港,有多少人能想到,一年多之前这里的景象:曾经是数以万计的潮汕人“出番”下南洋的起点、明清时期粤东第一大港——樟林古港,随着时间推移逐渐丧失港口功能,成为破败的乡村。

    20世纪90年代,古港河陆续被周围村庄填埋,甚至在3个村庄交界的地方形成一片公共用地。但由于无人管理,这片堆填地逐渐成为一处杂草丛生、垃圾成堆的卫生死角。

    2008年的时候,当地曾组织针对古港河的清淤工作,并在古港河两侧搭建起围栏,但是未能根本改善环境卫生问题。

    从去年开始,汕头市开展的创文强管行动开始为樟林古港带来了新的变化,樟林成为了澄海区创文“城乡联动”模式的试点,卫生环境得到较大改善,原先位于3个村庄交界的卫生死角也成为了一处健身休闲小广场。

    现在,随着古驿道建设进行,这处1000多平方米的小广场被命名为“海景广场”,设立了海景图,在原有基础上,景观得到进一步提升。

    2016年10月,樟林古港凭借其无可争议的历史底蕴获评“广东十大海丝文化地理坐标”。随后樟林也成为了“南粤古驿道”八个示范段之一,樟林这个名字,开始走出学界视野,为更多人所认知。与这些荣誉一同到来的,还有压力,如何建设好樟林,进一步挖掘古港文化,成为摆在东里镇乃至澄海区面前的问题。

    如今在樟林古港,最为主体的便是曾经通往南洋的古港河以及古港河周边的滨水步道,这也是东里镇对樟林古港整治力度最大的地方。

    “说实话,这两条滨水步道,有不少是‘拆’出来的。在这个建设的过程中,共拆除建筑物270多户,7000多平方米。完成的拆迁任务中,共有150多宗、3100多平方米为村民合法产权建筑,已合法合理达成补偿协议。”东里镇宣传委员陈健介绍道。

    与此同时,东里镇还实施古港河截污管网工程,收集处理古港河两侧污水,净化古港河水体。现在的古港河,水质较之前有了较大提升。沿步道的凉亭、垃圾桶、公厕等设施也一应俱全。

    记者从现场看到,目前樟林古港沿古港河一带的滨水步道铺设已经进行到最后阶段,仅剩一小段步道正在铺设步砖。据介绍,这一工程将于12月28日前竣工。

    环境的改变也进一步提升了樟林古港的口碑。

    “我是从澄海城区过来的,看到最近微信朋友圈有不少朋友来到樟林这里‘打卡’,看着环境挺好,所以带家人过来体验一下。”一名游客如是说。而在两年之前,樟林这里是连东里镇周边居民都不会作为短途出行目的地的选择,而现在,有不少人专程从周边城市驱车前来古港。

    作为环境改善最大的受益者,当地居民也开始行动起来,不少广场舞大妈自发组成巡逻队,对一些不文明现象予以制止。现在,当地居民已经基本养成不将机动车及单车骑上滨水步道的出行习惯。“我们也通过广播、电视、网络等多种方式呼吁居民及游客共同守护古港。”陈健表示。

    文化景观讲述“樟林故事”

    除了环境之外,更能吸引游客的,是樟林的文化底蕴。

    清朝康熙之后到1860年前后期间数百年,有数以百万计的潮汕人从这个河口港出发,登上红头船驶向未知的南洋,去“过番”。作为汕头澄海区东里镇一处方圆仅2平方公里的弹丸之地,樟林早在两百年前已被标入英国出版的世界地图,海外寄信寄批回国,只要写“中国樟林”便可到达。

    在明代后期,樟林有了迅速发展,从而为樟林在清代的崛起和繁荣奠定基础。目前,古港周围留存下来有不少古建筑。

    在新兴街因为樟林港商贸鼎盛而建成的社区,时至今日仍保存着部分清代建筑。而在今年以来的古港建设中,樟林更是发掘了位于新兴街的两处古码头,并在一处古码头中发掘出一块记录着当年“文明公约”的石碑。

    对于新兴街的建筑保护,东里镇与古建筑修复专业团队对接,组织开展新兴街古栈房摸查,对外立面破损部分逐项登记,采用本地建筑工艺,设计外立面修复方案,开展林园清理、加固和新兴街外立面修复工作,“我们打算选择古栈房,实施整体改造,恢复前店后码头格局。”陈健表示。

    此外,不少清末建筑的样式是红头船主等在外发财之后回乡建设的房子,像南社蓝氏家族回乡建设的南盛里,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秦牧故居便是南盛里其中一落。这些建筑一并成为古驿道景观中的组成部分。

    “对于文物保护公祖,我们在原有1处省保单位和3处县保的基础上进行努力。今年,锡庆堂、山海雄镇庙、林园、西塘等4处新获公布为市级文保单位,另有4处正在申报省级文保单位。”陈健说。

    在古港广场,竖立有一座由木板及竹帘搭建的艺术作品,据介绍,这是广东工业大学在南粤古驿道定向大赛期间专门为樟林搭设的。在其中,有着不少樟林元素:侨批、老照片以及红头船样式的观光台,这也成为吸引游客的一处景观。

    此外,樟林古港还新增了离别情、码头劳作、名人墩、亥爷和出海口纪念地标志等人文雕塑景观,讲述着樟林故事。

    特色美食受游客青睐

    随着南粤古驿道的建设,古驿道周边的特色产业也得到了关注。在《广东省南粤古驿道线路保护和利用总体规划》中便提到“古驿道产业带”的发展。

    在樟林,与古驿道的发展轨迹一道,有一种当地特色水果也随之得到重视——樟林林檎。作为潮汕地区有名的特产,从今年开始,樟林林檎正式获得“东里镇特色农产品地理标志商标”的称号。

    “果硕肉嫩,如脂如膏、清甜爽口,令人神往,引人乡思。”提起这种学名番荔枝的水果,吴庆连自豪地介绍,“目前全镇种植面积约200多亩,年亩产三千斤左右,售价约30元/斤,对村民来说是一笔不小的收入。”

    北联村的宋伯已种了十多年的林檎,收成好的时候一亩可有1万元收入,这也成了宋伯全家的主要收入之一。“相比较于种植林檎的全盛时期,现在全镇林檎的种植面积减少了,但它仍是农民的收入来源之一。”宋伯说。今年的樟林林檎已于中秋节前上市销售,收益不小。

    不过,随着搭载着古驿道进行推广以及近年经济效益的提升,有不少果农又重新开始种植樟林林檎,因为现在有了这一地理标志商标,他们对于樟林林檎的前景表示看好。

    澄海区农业局提供的相关数据显示,目前,澄海区已在莲花山麓安黄公路两侧建成初具规模的林檎生产基地,辐射带动东里、盐鸿、莲华等镇,形成了具有区域生产格局的特色水果生产区,常年栽培面积11500亩,年总产8000吨,产值4800万元,成为当地农村发展特色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话说回来,樟林林檎的种植与古驿道有着莫大的渊源:这一特色水果,正是通过樟林古港这一古驿道引进到樟林。

    “林檎原产地是泰国,在当地叫做‘释迦’,樟林林檎最初的种子便是由回乡的华侨从泰国带回来樟林种植的,何人带回及具体年份目前并不可考,但从文字记载及民间传说来看,林檎在樟林及周边开始种植应该不晚于清嘉庆年间,当时的樟林港仍处于全盛的繁华时期。”吴庆连介绍道。

    除林檎之外,番石榴、台湾青枣、青柠檬、草莓、火龙果等水果生产是澄海区的一大特色产业。据统计,目前澄海区水果种植面积4.44万亩,年均产值3.5亿元,占农业总产值比例较大。

    除了特色农产品外,当地的一些特色美食也成为古驿道产业发展的受惠者,如猪脚饭、豆糕粿、青叶粿、绿豆糕等。相较于过去消费群体集中在东里镇本地,这些美食也正逐步为前来古驿道观光的游客所了解。

    “樟林有得玩有得吃,光是在这附近就可以逛个大半天。”一名游客表示。

深圳平湖劳务公司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