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沙母婴资讯网聚沙母婴资讯网

渝首例干细胞移植治疗慢粒供患者见面 见证十三载“血缘”亲情

  重庆首例干细胞移植治疗慢粒患者与捐献者见面。通讯员 曾理 摄

  华龙网8月4日15时30分讯(记者 黄宇 实习生 陈婉冰 通讯员 曾理)13年前,为救他,她捐出了自己的造血干细胞,挽救了一条鲜活的生命。近日,这一对因“血”结缘的陌生人,终于在13年后迎来了相见的那一刻。据了解,这也是重庆首例干细胞移植治疗慢粒患者与捐献者见面。

  13年前120ml“生命种子”点燃希望

  2004年12月30日13时许,在新桥医院血液科层流病房,60ml带有捐献者体温的造血干细胞缓缓地流进了受捐献人峰峰(化名)的体内。24分钟后,整个过程完成,峰峰的生命之灯被再一次点亮了。这是重庆进行的首例无关供者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慢性粒细胞白血病,也是中华骨髓库提供的第200例无关供者造血干细胞。

  当年,15岁的峰峰是重庆某实验中学初四年级的学生。就在中考前,一向身体素质不错的峰峰突然患上了感冒,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感冒仍无法痊愈。2004年2月27日,医生诊断出峰峰真正患的是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治疗白血病的最佳方案就是进行干细胞移植,但是在无血缘关系的人群中,要找到与移植相关抗原完全相合的造血干细胞几率只有十万分之一。

  经过多方努力,重庆市红十字会和新桥医院的专家们终于在中华骨髓库重庆分库中初选出一位干细胞与峰峰完全相符的捐献者韩女士,当年作为牙科医院一名护士的韩女士获悉这一消息后,非常乐意捐献自己的“生命种子”挽救一个鲜活的生命。

  2004年12月30日、31日,经过两次外周血造血干细胞采集,韩女士为峰峰捐献了120ml“生命种子”并输入到峰峰体内。

  奋战43天迎来生命奇迹

  当年,为保证有足够的造血干细胞在体内“发芽”,峰峰还要在层流病房接受近1个月的治疗,这期间他将度过移植干细胞与自身身体间的双向排斥关、感染关等多道难关。为此,新桥医院成立了由血液科牵头,包括呼吸、放疗、消化、泌尿、神经、检验、营养等方面专家组成的医疗小组24小时特级护理,随时应对突发状况,为峰峰干细胞移植全程保驾护航。

  期间,血液科由当时科室主任陈幸华教授牵头,副主任刘林教授担任二线医生,张曦博士担任峰峰一线医生的的治疗小组,在移植前便制定了周密的治疗方案,借鉴国内外此前干细胞移植治疗的经验,充分考虑移植治疗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多种风险,提出各项针对性处置方案。

  当“生命种子”植入峰峰身体内那刻开始,医护人员便立即投入“战斗”状态,为能更快更及时处置突发情况,陈幸华教授还特别在自己办公室支起行军床,在那段时间里24小时吃住在科室,守候在峰峰身边。

  在医护人员的精心呵护下,就在“生命种子”移植后第43天,峰峰顺利走出了新桥医院血液科层流病房,他的血型已由过去的O型成功转换为捐助者的B型,这标志着重庆首例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慢性粒细胞白血病获得进一步成功。

  13年“血缘”唤起更多爱心

  8月1日,在期盼了13年后,经过批准,峰峰终于见到了给自己捐献“生命种子”的韩女士。

  据当年牵线韩女士和峰峰造血干细胞移植的时任红十字会组宣部副部长陈榜霞介绍,按照国际惯例和中国造血干细胞捐献者资料库的明文规定,非血缘造血干细胞捐献中的供患者双方一年内不能见面,即使一年之后,他们想要见面,也必须在中国造血干细胞捐献者资料库国家管理中心即总库的安排下,才能谨慎地让双方接触。这是不能随意打破的原则。具体而言,就是避免在媒体上同时刊登供者和患者的照片,避免向供者或患者透露对方的真实姓名、工作单位、家庭住址等等,这在相关法律上这叫“互盲”。

  这些年来,虽然峰峰与韩女士结下“血缘”纽带,身在同城未相见,但他们的故事唤起了更多爱心人士加入到中华骨髓库干细胞捐献志愿者的大家庭中来。

  中华骨髓库重庆市分库副主任、现任红十字会组宣部副部长黄刚议介绍,2003年中华骨髓库重庆市分库建立,2009年在新桥医院设立造血干细胞移植中心/采集中心。截至目前,共有4.7万位志愿者提供了血样,全市各大高校、企事业机关爱心人士纷纷加入到志愿者队伍中,新桥医院也先后两次组织近300人捐献了造血干细胞血样,并有两位护士实现了造血干细胞捐献。14年来,重庆骨髓库已有69人实现了造血干细胞捐献。

西丽临时工派遣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