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沙母婴资讯网聚沙母婴资讯网

寒露


    今古齐观

    ■田东江

    昨日寒露。二十四节气中的第17个。

    “转瞬光阴节序移,又逢露冷欲霜时。天高夜月苍凉映,野旷秋风惨淡吹。”清朝恭亲王奕訢的诗。其句中自注云:“本月十一日寒露,二十六日霜降。”则此中的“露”即寒露,“霜”即霜降。寒露过后,节气的顺序是霜降。

    二十四节气是前人依据太阳运行周期而订立的一种用来指导农事的补充历法,所谓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奕訢云“苍凉”云“惨淡”,显然赋予了人文色彩,有其特定的含义。实际上也正是如此。其诗题已有交待:“乙亥九月十八日辰刻,穆宗毅皇帝梓宫由观德殿、孝哲毅皇后梓宫由永思殿同时奉移东陵隆福寺行宫暂安殿。恭理一切礼仪,敬谨送往,仍随扈军机处入直。”穆宗,同治皇帝。时间,1875年。护送皇帝皇后的灵柩去下葬,自然要悲从中来吧。

    闲话休说,回到节气。“袅袅凉风动,凄凄寒露冷。兰衰花始白,荷破叶犹青。”白居易的句子,道出了寒露节气的特征。露,前人一般将之作为天气转凉乃至变冷的用字。比如“白露”,标志着由炎热向凉爽的过渡,但暑气尚未完全消尽,因而早晨尚可见露珠晶莹闪光。“寒露”呢,作为二十四节气中第一个带“寒”字的节气,则标志天气由凉爽转而向寒冷过渡。因此,就“露”本身的形态而言,如果说仲秋时白露节气还是“露凝而白”,那么季秋时寒露节气便是“露气寒冷,将凝结为霜”。王安石曰“空庭得秋长漫漫,寒露入暮愁衣单”,与白诗说的是同一个问题:天冷了,得想办法保暖了。用俗谚来更直截了当:“白露身不露,寒露脚不露。”

    寒露的三候,前人明确为:“一候鸿雁来宾;二候雀入大水为蛤;三候菊有黄华。”一候的意思是说,这个时节鸿雁排成一字或人字形的队列继续大举南迁,而“雁以仲秋先至者为主,季秋后至者为宾”,表明这是南迁的最后一波了。二候的意思是说,这个时节雀鸟都不见了,海边却突然出现了很多蛤蜊,因为蛤蜊的条纹及颜色与雀鸟很相似,前人便以为雀鸟都成了蛤蜊。三候的意思是说,这个时节菊花已普遍开放,一般来说寒露是在农历九月,该月因此被称为菊月,今年是闰六月,所以寒露尚在八月。菊花为寒露时节最具代表性的花卉。不闰月的话,马上就该“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了。寒露与重阳每相邻近,文化特质因而基本相同,黄巢之“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宋江之“头上尽教添白发,鬓边不可无黄菊”,描写的都是重阳时的情景,都把菊花挂在嘴边。

    《西厢记》第四本第三折,莺莺送张生赴京赶考,有一段著名的《端正好》唱词:“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研究者指出,“碧云天,黄花地”,本自范仲淹《苏幕遮》之“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范氏填词的时间不大明朗,而莺莺送别张生,大抵正发生在寒露时节,因为比照寒露的三候,至少应了大雁南飞、菊花正黄这两候嘛。《西厢记》故事发生地在山西蒲州(今山西永济),1997年夏天我曾到过一回,见普救寺西厢小院的院墙上,故意凌乱了几块瓦片,显示此乃“张生逾垣处”,不免发出一噱。登临莺莺塔顶,近前的黄河尚需极目,更不要说看见大海了,因而如“雀入大水为蛤”这种“飞物化为潜物”的所谓现象,是不可能进入莺莺眼帘并且超出了她的想象范围。但这曲《端正好》,借寒露时节的萧瑟景致无疑很好地抒发了二人即将别离的凄苦。

    即使是在广东,到了寒露之后,也可以感受到阵阵凉意了。客家谚语便有“寒露过三朝,过水要寻桥”,指的就是天气变凉,不能再像以前那样赤脚趟水过河或者下田了。但对岭南而言,寒露也是收获的季节。屈大均《广东新语·食语》“谷”条云:“广州之稻,每十月获终,即起土犁晒,根萎霜凝,则田可以不粪。”早稻什么节气“浸种”,什么节气“尽熟”,什么节气“有新米”,一一娓娓道来。在讲到晚稻的时候他说:“晚谷每亩所收,少于早稻三之一。是为两熟。其一熟者为潮田,秋分而获,寒露而获,至霜降而毕获。谚云:好禾不过降也。”说完稻谷之后,屈大均又说到了茶,云:“曹溪茶气味清甜,岁凡四采,采于清明、寒露者佳。”曹溪茶,说的是粤北那里的茶。

    另一位岭南先贤张九龄,寒露时《晨坐斋中偶而成咏》诗作一首,开篇便道“寒露洁秋空,遥山纷在瞩”。然而,在看到“孤顶乍修耸,微云复相续”的同时,九龄想到了“人兹赏地遍,鸟亦爱林旭”。林旭,旭日照耀的树林。进而九龄又有了反躬自问,感叹“仰霄谢逸翰,临路嗟疲足”。仰望碧霄,叹自己不如自由飞翔的鸟儿;低头看路,叹自己但见疲惫不看的马匹。加上“徂岁方暌携,归心亟踯躅。休闲倘有素,岂负南山曲”,全诗的调子相当灰暗,似有归隐之意。张九龄寒露之时何有此感,想来可以成为一个有意思的研究课题。

    作者系南方日报高级编辑

深圳招商临时工劳务市场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