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沙母婴资讯网聚沙母婴资讯网

他的书法和人品,彰显“正大气象”

  展览现场

    晨报记者 詹 皓

  “正大气象——纪念胡问遂诞辰100周年国际书法大展”日前在中华艺术宫开幕。“纪念胡问遂100周年”系列活动由上海市文联、上海市文广局、上海市文史馆、文汇报社等联合主办,活动包括胡问遂书法作品展、胡问遂学生书法作品展、国际书法作品展和国际学术研讨会。活动将回放胡问遂“坚忍不拔、传承创新”的从艺经历,研究他“宽博雄健、气象正大”的书法特征,探索他“登高望远、豁然贯通”的书学方法,追寻他“浩然正气、荡涤胸怀”的文化气格。
  为上海书坛培养大批人才

  胡问遂1918年生于绍兴,祖居与“三味书屋”仅一墙之隔,他自幼受书香熏陶,临习名家书帖。1951年,拜大书法家沈尹默为师,1960年调入上海中国画院,协助沈尹默筹建“上海中国书法篆刻研究会”。1962年,在沈尹默倡导下,胡问遂受委派主持在上海青年宫举办的书法学习班,3年培训学员达4000余人次,为上海书坛培养出一大批人才。1971年,韶山毛主席旧居纪念馆落成,胡问遂为馆前广场“毛主席诗碑”书写《七律·到韶山》,以铜铸字,每字重数公斤,笔力沉厚端庄,气势雄伟。
  胡问遂先后出版了《大楷习字帖》《胡问遂行草字帖》《胡问遂临魏碑四种》《胡问遂书法集》等,其中《大楷习字帖》发行量逾百万册,成为书法学习的入门书,深深地影响了几代书法爱好者。他擅长正书、行书、草书,尤其是楷书,一派“正大气象”,其人品和书品誉满书界,学生遍及海内外。胡问遂1986年获“上海市德艺双馨艺术家”称号,1995年荣获“上海文学艺术奖”。

  每天要用掉一刀毛边纸

  中国书法艺术给了胡问遂巨大的精神力量,无论外界发生什么,无论自身遭受多大艰难困顿,只要一拿起毛笔,胡问遂便可超然物外,每天十多个小时沉醉于墨香之中,疾病缠身也不间断。颜真卿的《自告身书》,4年里他临了1000多遍,每天要用掉毛边纸一刀,写坏了200多支毛笔。他睡床的上方、墙面、移窗上,都密密麻麻写满了书法心得。
  胡问遂晚年患帕金森症,日常穿衣吃饭时手都会颤抖,可是一拿起毛笔,立刻就不抖了,写出来的字依然苍劲浑厚,后人把这种艺术生命的奇迹称为“胡问遂现象”。

  陈逸飞兄弟为恩师画肖像

  胡问遂认为,书法是我国传统的具有独特东方色彩的艺术,朴素、简练,宁静又生动,每个中国人都应该写好中国字。所以对待向他学习书法、向他求字的,他都不问出身、不问职业,一概热情相向。胡问遂的学生中有工人、教师、菜场营业员,还有待业青年,只要热爱书法,他都愿意手把手地教,不仅不收任何费用,还免费提供纸笔。
  画家陈逸飞也是胡问遂的学生,1960年代初,胡问遂曾在上海美专教过陈逸飞书法,从此建立起师生之谊。陈逸飞对胡问遂的艺术和人品特别尊重,也一直在酝酿给胡问遂画油画肖像,可惜没有完成就突发疾病,陈逸飞将此事交代给了弟弟陈逸鸣,陈逸鸣花了很大精力,完成了哥哥的遗愿。
  弟子们在谈到老师时都觉得,作为一位书法大家,胡问遂在世时以书品和人品誉满书坛,离别同道和学生以后,大家感到他仍在身边。他升华着千万人的书法审美情趣,以饱满的文化热情打动了一座城市、一个书坛,也打动了寻常百姓。

深圳劳务派遣网站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