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沙母婴资讯网聚沙母婴资讯网

气质类型与家庭环境 “造就”孩子发展路

    晨报记者 杨 虹        吴婉莹

  “孩子特别皮,在位子上根本坐不住,别是多动症吧?”“孩子在家里跟我们互动挺好的,怎么一出去就不爱跟人交往了,是不是有点自闭?”……在养育过程中,当孩子表现出一些“个性”时,家长往往会忧心忡忡地带娃到门诊去看医生:自家娃是不是病了?
  为缓解这部分家长的焦虑,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临床心理科主任张劲松在“幼有所育——十六区十六讲”第十三讲,就“‘孤独症样’ 儿童如何早期发现和干预”这一主题给家长们普及了相关的专业知识。

  “孤独症样”到底是怎么回事?

  “很多家长都是根据网上的筛查问卷来判断孩子是否得了‘孤独症样’(指多动、自闭等)。至于诊断科不科学,他们自己也不清楚。”张劲松告诉记者,当孩子出现某些“症状”,比起到医院问诊,年轻的家长更倾向于上网找答案,一旦孩子“被得病”,焦虑的家长便盲目寻求治疗。“在0-6岁,儿童的发展是很迅速的,但发展的快慢各有不同。有时候他们的行为表现很容易被家长过度重视,因此科学判别很重要。”
  张劲松介绍,“孤独症样”可分为自闭、多动等,并按严重程度有“轻、中、重”之分。其中自闭症主要表现为:社会交往及交流障碍、兴趣狭窄及刻板重复行为等。“不只是语言,‘孤独症样’ 儿童也缺乏非言语语言(如咿咿呀呀发声、对父母笑、与人有交流的欲望)。他们缺乏对玩具、活动的兴趣,更倾向于关注奇特的内容,而且动作刻板或反复动作……”而多动症则多表现为:无论何时何地都不能较长时间集中精神、行为冲动杂乱、无法控制自己、做事的效率和完成度受到明显影响等。
  那么只要符合上述行为表现便是疑似“孤独症样”吗?张劲松解释,不一定。孩子的很多行为表现都与带养人有很大关系。如很多家长不懂如何陪孩子玩,为了省事,就把ipad塞给孩子,不与孩子互动。长此以往,孩子就学不会交流,而且由于玩ipad动作单调,易造成其刻板的行为。她强调,上述只是主要表现,在育儿过程中有任何问题,家长都应去医院寻求专业医师的指导,进行针对性治疗。

  接纳孩子的气质类型,注重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

  “都说人有个性之分,而每个孩子都带其天生的特质——‘气质’”。“有的孩子外向、自来熟;有的爱哭、很作;有的孩子害羞、怕生,需要很长时间才能适应陌生环境;还有的好动、脾气莽撞、管不住自己……”仅仅因为孩子不合群或是过分活泼就被误贴上“孤独症样”儿童的标签,不太科学。
  张劲松指出,很多时候儿童表现出来的只是行为,但还应该了解孩子行为背后的原因。除了与遗传基因有关外,其行为还与气质类型、语言发展、家庭环境等因素有关:部分孩子会有语言发展滞后的困扰,不知道如何与养育人交流,如果这时家长无法及时回应孩子,与其进行互动的话,孩子必然就会选择不开口;有些家长对孩子进行“散养”,任凭孩子漫无目的地过一天,由于没有养成规律,孩子就很容易出现行为上的“偏差”。
  “家长应看到家庭环境对孩子产生的影响,”她建议,在养育的过程中,家长应通过互动、交流和沟通等方式来了解孩子的情况,针对家庭环境和孩子的个人情况来“防微杜渐”。千万别等到孩子的情况到达“临界点”了,才不得不带其到医院就医。“家长本有很多细微的机会可能早发现,早治疗的。”她说。

  出现这些问题,家长真的需要重视

  那么家长能否通过自己对孩子的观察来做到“防微杜渐”呢?
  张劲松认为,随着孩子的不同年龄段,表现各有不同,如果孩子出现了这些“异状”,家长一定要留心:
  孩子在6、7个月的时候,明显开始会注视了,这时候如果逗孩子,他没反应,在常规体检时医生会提醒是否孩子存在发育落后现象;1岁半至2岁,孩子不会与父母互动、玩游戏,无法听懂指令;2岁之后到户外玩耍,孩子对外界不感兴趣,与人毫无目光接触;3-4岁之后,很难参与集体性的游戏,对想象性的游戏和玩具(如:过家家、女孩子哄娃娃睡觉的游戏等)不感兴趣,不会模仿成人的行为,并且越来越游离在人群之外,家长就应该带着孩子到医院检查、就诊了。
  同时,她提出,“孤独症样”并非不可挽救,越早训练效果越好。“轻、中度的孤独症还是以家庭干预为主。”张劲松表示,首先家长要先锻炼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不能因为孩子病了就“包办代替”;其次,还要多以手势、表情、注意力等形式与孩子互动;再次,家长一定要控制好自己的情绪,切勿过分内疚或焦虑。“最重要的是,找专业医院进行评估,然后配合专业人士的建议进行干预和治疗。”

蛇口临时工外包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