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沙母婴资讯网聚沙母婴资讯网

“北京城”对话“胡同范儿”:归根到底写的是北京人的精气神

  中青在线讯(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 蒋肖斌)2018年北京图书订货期间,由北京出版集团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主办的北京文化主题活动“老北京城市范儿——作家刘一达、宁肯对谈”于中国国际展览中心(老馆)举行。


  《北京:城与年》是在北京胡同长大的作家宁肯,对这座城市半个多世纪变迁的沧桑回忆。作者生于1950年代末,本书涉及的多种历史文化事件和时间空间节点,打上了鲜明的地域和时代烙印。书中穿插着摄影家陈惜惜多幅黑白作品:北京的市井风貌,老人儿童,高楼大厦与断壁残垣,都以黑白光影呈现。


  著名京味儿文学作家刘一达,从小长在胡同,对北京文化有着刻骨铭心的热爱。《胡同范儿》一书收入了刘一达20余篇散文作品。作者以原汁原味的北京语言,为我们描摹了一幅上世纪中后期老北京胡同大院里的百姓世俗画卷。胡同的地是土的,但天是蓝的;胡同的墙是灰暗的,但人的心是亮堂的;胡同人的生活并不宽裕,但人们的生活却过得有滋有味儿。

  作为现代白话文学的发源地,经过近百年的发展,当代北京已经呈现出更加丰富多元的文学图景。回眸中国现当代文学史,自“京味文学”的开创者老舍先生,到汪曾祺、邓友梅、林斤澜,再到肖复兴、叶广芩、刘恒、王朔……北京城在变,书写北京城的作者在变,作者笔端的北京城亦在变。

  2017年7月、11月,北京出版集团公司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相继推出宁肯散文集《北京:城与年》与刘一达散文集《胡同范儿》。一页页穿透笔端的记忆里,有醇厚朴实的北京味儿,有人与城相互守望的脉脉温情,亦有50后作家对城之世态沧桑、人之内心风景的追问探寻。


宁肯

  宁肯表示,一段历史如果没有特定建筑形态,不管文字多么丰富,都会让人觉得虚空。北京仅四合院就有非常丰富的空间特点,这份独特性如果拆掉了就非常可惜,“拆掉了这样一个空间,就等于拆掉了你的记忆,拆掉了你的丰富性”。

  “我们当然应该向前看,但往前发展的前提是自然且合理,而不是过于急切地和高楼大厦比肩。写北京是要写出北京的人,写北京的人要写出北京人的精气神,要写出北京人日常生活背后内蕴的精神链条。”宁肯说。

  宁肯最近写了两本书,一本是《中关村笔记》,另一本是《北京:城与年》。《中关村笔记》通过大量的采访和信息收集,来描写他原先并不熟悉的中关村,从而开拓了界定北京的概念;而《北京:城与年》则在清理那段过往记忆的途中,帮助他更好地读懂北京。“作为一个写作者,北京给予了我太多无形的东西,我都照单全收,我为写作而来。”


刘一达

  刘一达表示,其实自己写过不少有关胡同的书,主要目的还是想给后人,给那些没有在胡同生活过的80后、90后、00后留下一点儿东西。“北京最多的时候有3000多个胡同。我曾写过一部长篇小说《胡同根儿》,上下两册,70万字。主要是想通过胡同里几个典型人物的命运、几户典型人家的生活经历,来反映北京这座城市的历史变迁。《胡同范儿》面儿上写的是胡同,其实归根结底写的还是胡同里的人。”

  刘一达认为,即便有一天,京城的胡同真的彻底消失了,但“胡同范儿”也依然会存在,因为北京人不会消失,北京文化的根儿也不会消失。“一座文脉绵长的城市,不能没有根儿;一座气度雍容的城市,不能没有魂。树砍了,只要有根儿,依然有一天会长成参天大树。这就是胡同文化的魅力,换句话说,这就是真正的绵延下来的胡同的‘范儿’。”

深圳东门哪个劳务派遣公司不黑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