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沙母婴资讯网聚沙母婴资讯网

视频|哈纳陶顶五畜绳搭建蒙古包是门手艺活

零下三十度的呼伦贝尔大草原,冰天雪地。



蒙古包内却是热气腾腾。



“这是布里亚特包子,这是过年的时候必须备的。家家户户都包包子。”托雅是这个蒙古包的女主人,今天一大早她就拉着丈夫为即将到来的春节做准备。手擀面皮,再将牛肉、羊肉、羊尾肉切丁、拌上少许葱花,布里亚特包子制作的每一步都严格遵照传统工艺,托雅和丈夫一丝不苟。



托雅的父亲则忙着烧炭火,为了抵御严寒的天气,蒙古包的火灶必须每隔1小时就加上烧得通红的炭火。母亲则执着于点心的摆盘,只要和她的认知稍有偏差,都是不被允许的。

因为,蒙古包里的这顿饭对于他们来说,更是一种虔诚的仪式。


在托雅的印象中,小时候的草原上,每隔几百米,蒙古包一个挨着一个,数都数不过来。但近几年,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牧民们逐渐搬进了政府统一建造的砖房,定居代替了原本逐水草而居的游牧习惯。

“住砖房肯定方便。但为什么我们外边放了蒙古包,就是不想我们的文化流失。”失去了功能性作用,草原上的蒙古包在逐渐褪出历史的舞台,但仍有一部分牧民,将它作为精神寄托,带进了现在的生活,托雅就是其中之一。虽然托雅一家都住在24小时有暖气的砖房里,享受着现代化带来的便捷,但是她们仍然把蒙古包保留了下来,并且坚持在蒙古包里度过特殊的节日。

而在另一边,非物质文化遗产继承人萨仁其其格也在为蒙古包的保护和传承奔忙着。


“这个就是纯正的蒙古包,旁边有套马杆和雪铲。” 萨仁其其格她们已经为呼伦贝尔市鄂温克旗春晚,准备半个多月了,这几天更是天天排练到后半夜。在春晚上,将5个形态各异的蒙古包亮相,萨仁觉得能够对这一建筑形式起到很好的宣传作用。但时间紧迫,她们还有一个蒙古包没有完工。



不用一钉一铆,可以伸缩的哈纳是蒙古包特有的木质构件,将哈纳连接在一起,蒙古包就有了大体的形状。然后,用一根根乌尼固定好陶脑,是蒙古包搭建中最需要齐心协力的一步。萨仁把举陶脑的任务,交给了团队里最身强力壮的男人。最后盖上毛毡,系上鄂温克族特有的五畜绳,一切就大工告成了。



“五畜绳,就是用五种动物的毛制作而成的绳子,除了固定还起到装饰的作用,也有吉祥的意思。”制作五畜绳的手艺是萨仁的母亲传给她的。20岁以前,萨仁和父母,还有8个兄弟姐妹一起住在父母亲手搭建的蒙古包里。那个移动的家,见证了萨仁的弟弟成为家族里第一个大学生,也目睹了萨仁出嫁。而如今,编织牢固的绳索,吉祥的文理,就承载着她对童年时光的全部思念。

除此之外,萨仁还常年奔走于草原的各个村落里,帮着牧民们申请与蒙古包相关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正是她的努力,让蒙古包的保护越来越受到重视。去年她就亲自带领团队,在内蒙古博物馆内搭建起了一个蒙古包,让它有机会在更大的舞台上展示,被更多人欣赏到。这件事,了却了萨仁多年以来的心愿,那天搭建结束后,她按照习俗在蒙古包上撒了些牛奶,并且一个人坐在蒙古包内,很久很久。她不知道是不舍,还是因为高兴。

我问她,坐着的时候想了些什么,她就突然红了眼眶,流了泪:“对得起我的爸爸妈妈,从小养过我们的家,就是现在保护起来了。”

萨仁说,如今住的砖房只是居所,而蒙古包才是牧民真正的家。未来,她还要找到更多真正喜欢蒙古包的手艺传承人,让“家”不被遗忘。

而另一边,托雅的家中,孙辈正在给长辈们春节献礼。“门德(给您请安)。”

未来,蒙古包里生活的传统,每个细节托雅都要一一教给孩子们。

(看看新闻Knews记者:卢梅 施聪 编辑:祝闻豪)

版权声明:本文系看看新闻Knews独家稿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深圳靠谱的劳务派遣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