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沙母婴资讯网聚沙母婴资讯网

地铁站应该是城市的文化地标 委员出谋献策

  目前,上海轨道交通运营线路总长达到666公里,跃居世界首位。轨道交通已经成为市民出行的首选方式之一,2025年完全联网后日乘客数预计将达到1800万—2000万人次,占上海公交客流量的60%以上。

  如何让大家更健康、更安全地出行?如何让地铁站的名字优美隽永、充满文化气息?不少委员对此出谋献策。

  市民应普及急救培训

  “上海地铁的运行线路和运送人数超过了纽约、伦敦、东京、巴黎等城市,成为世界超大型城市中地铁人流最集中的城市。如果有人发生紧急情况,怎么办?”刘毛伢委员建议完善地铁空间内的救急、救护体系。

  AED(自动体外除颤器),又称自动体外电击器、自动电击器、自动除颤器、心脏除颤器及傻瓜电击器等,是一种便携式的医疗设备,它可以诊断特定的心律失常,并且给予电击除颤,是可被非专业人员使用的用于抢救心源性猝死患者的医疗设备。国际上,纽约、伦敦等大城市的地铁车站普遍安装了AED,为地铁乘客的生命安全提供了有效保护。

  “建议上海地铁运营部门尽快在地铁线路各个站点普遍设置AED。”刘毛伢委员调研发现,上海目前在地铁里设置的AED数量还很少,与大流量人群的急救需求不相适应,他建议地铁运营部门尽早进行调查研究和实施。

  同时,他也建议上海地铁部门紧密依托各级红十字会和卫生医疗机构,在全体市民中,尤其是在中小学生、上班族等人群中,有效地开展覆盖面广的普及性和专业性急救培训,让广大市民都学会自救和救人的技能。

  提升轨道交通空气质量

  “早高峰时地铁内的空气真是‘醇厚’无比,也是醉了。”在陆家嘴上班的刘小姐在微信朋友圈这样吐槽。

  据估计,上海白领就业人口平均日使用地铁时间超过1小时。高峰期地铁车站内每平方米人数超过3人,车厢内更多至8人—10人。市科协在一份提案中呼吁,进一步提升轨道交通环境空气质量水平。

  市科协调研发现,轨道交通具有人流密度高、空气污染来源多样化的特点。污染物不仅有外源性大气颗粒物污染,也有内源性颗粒物污染,即由于列车轮组和轨道之间的摩擦,以及各种机械运动产生的粉尘污染。此外,还有内源性致病菌污染以及装修导致的挥发性气体污染和由客流量带来的颗粒物和致病菌污染等。

  专家指出,除了对人体健康造成伤害之外,还对车站设备,尤其是信号和通讯等设备的安全运行造成严重影响。市科协建议从“空气质量”这样一个细节着手,不断提升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期望。

  提案建议,在车厢以及地铁车站站台和站厅等人群聚集区,建立空气质量参数在线检测体系,实时监测空气质量中的颗粒物、致病菌、挥发物等关键指标,形成数据收集和报警机制,并及时加装具有净化和杀菌能力的空气净化装置。

  在地铁车站设备机房,市科协建议加装改造高效空气净化系统,大幅去除空气中各类颗粒物,降低设备的故障率,提升轨道交通运营的安全保障水平。

  车站应以文化地标为名

  “上海的地铁有数以百计的站点,这些站点的名称不仅要给乘客提供方位指示,同时还肩负着一个重要使命:宣传这个城市的文化和历史地标,宣传城市的文化形象。”安琦委员建议,对于新建地铁,在途经那些能够反映上海文化、历史、教育的文化设施时,相关部门应尽可能以文化地标名称作为地铁站站名,以达到宣传效果。

  安琦表示,在地铁站命名过程中,有一个现象值得注意,就是以大学命名的地铁站很少,而大学显然是这个城市最为重要的文化地标之一。现在,上海地铁只有3个站名是以大学的名字命名的,即:10号线设置的上海交通大学站和同济大学站、7号线设置的上海大学站。“这个数量显然是太少了。”他建议,对于途经各大学的地铁站,应尽可能地采用大学名字作为站名,宣传上海的大学,服务于上海的教育建设、人才培养和全球科创中心建设。

盐田劳务派遣公司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