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沙母婴资讯网聚沙母婴资讯网

经济日报:PPP不是融资“马甲”

  从2014年启动至今,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发展迅猛。截至今年9月底,我国已进入开发阶段的PPP项目达6778个,总投资额约10.1万亿元。在PPP高歌猛进的同时,泛化异化的问题也逐渐浮出水面。

  在上周举办的“2017第三届中国PPP融资论坛”上,财政部副部长史耀斌表示,一些地方把PPP模式简单化地作为政府的一种投融资手段,产生了风险分配不合理、明股实债、政府变相兜底等泛化异化问题,积累了一些隐性风险。

  PPP异化成地方政府的融资手段,根源在于扭曲的政绩观。不少地方始终摆脱不了“发展依赖项目,项目依赖融资”的路径依赖,倾向于短时期内通过加大投资强度来满足GDP增长需求,打造“政绩”。在清理地方融资平台,规范地方政府举债的大形势下,一些地方政府缺少融资手段,便打起了PPP项目的主意,于是明股实债有之,兜底回购有之,政府购买服务亦有之。

  把PPP项目当成融资“马甲”的做法带来了多重风险:一是挤占财政预算,政府对PPP项目承担过多义务势必影响地方财力分配,影响教育、民生等支出;二是增加地方债务风险,当前PPP项目投资额动辄数亿元数十亿元,为如此规模的支出兜底显然是地方财政难以承受之重;三是埋下了信用风险地雷,一些地方政府罔顾财力,在推介PPP项目时大包大揽,一旦社会资本进入后便难以履约,致使社会资本苦不堪言。

  要防止PPP异化为地方政府融资手段,关键是要回到PPP本质。PPP是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合作自然是双方自愿,共同出资,共担风险,共享收益,地方政府不该也不能在PPP项目中随意扩大或缩小自己的权利和义务范围。在推进PPP项目过程中,地方政府还是要量力而行。

  对于当前社会资本参与PPP项目的顾虑,需要充分发展第三方评估机构,客观全面评价地方政府推出的PPP项目,使社会资本能够充分了解项目风险和收益的真实情况。

  财政部最新发布的全国PPP综合信息平台项目库第8期季报显示,当前进入管理库的6778个项目中,东部项目数占28.8%,中部占27.6%,西部占39.7%,东北占4.0%。地方财力较好的东部地区占比不到三成,但地方财力相对不足的中西部地区却占据近七成,这些入库项目是否都与地方财力相匹配,需要详细调研。对一些披着PPP马甲融资的项目,有关部门应坚决清理。(原文来源:经济日报 作者:梁 睿)

深圳福保人力资源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