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沙母婴资讯网聚沙母婴资讯网

活体珊瑚 海底鸳鸯 四大名螺…… 今起到科技馆欣赏“南海之美”


    大西洋海刺水母身形飘逸。


    鲎被称为“海底鸳鸯”。


    活体珊瑚形态各异。


    扬州市“2017全国科普日活动”今天正式启动,“南海之美——海洋生物与保护主题展览”也将在科技馆开幕,百种海洋生物首次来扬展出。这一展览将一直持续到10月15日。

    昨日,记者提前探营科技馆临展厅,为您揭开这些神秘海洋动物的面纱。

    海底世界“搬”至科技馆

    四大板块揭开南海生物奥秘

    今日,“南海之美——海洋生态与保护主题展览”在扬州科技馆开展,百种海洋生物在馆内展出,为扬州市民展现生机盎然的南海海洋世界。

    “美丽的南海碧波万顷、岛礁星罗棋布,它见证过郑和船队的远航壮举,流传着海上丝路的传奇故事,中国文明从这里走向了世界。”负责本次主题展览的技术人员戚传利告诉记者,本次展览共分为“南海家园”“南海宝藏”“南海之美”和“南海生态保护”四个板块,通过百种海洋生物展示和多套图文展板,分别向市民介绍南海地理位置、自然气候、资源概况、生态系统,以及海洋生物的生存现状。

    昨日下午,展览现场已经呈现出“海底世界”的氛围,水族箱里有水母、海鱼、珊瑚和海葵等。科技馆副馆长刁国斌介绍,南海是一座得天独厚的宝库,蕴藏着丰富的化学资源、动力能源、矿产资源和渔业资源,几乎囊括了海洋能源的所有形式。南海地区常年温暖湿润,具有鲜明的热带特色,为动植物的生息繁衍提供了无与伦比的优越条件,是海洋动物的“天堂”和海洋植物的“乐土”。那里活跃着珊瑚、贝螺、鱼蟹等动物,还滋养着红树林、虾藻属、海草等植物,共同构成了多姿多彩的海洋生态系统。

    “本次展出的海洋生物,包括鳐鱼、小丑鱼、太平洋帆吊、三角吊、独角吊、泗水玫瑰、关刀、蓝丝绒等30多种海洋鱼类,20多种珊瑚以及40多种贝螺,都是南海中最常见的生物。”刁国斌透露。

    奇特动物先睹为快

    “海底鸳鸯”“四大名螺”……

    在展示现场,一对奇特的动物吸引了不少提前来布展现场的市民关注。它们的外形有些像螃蟹,又有些像鳖。

    戚传利告诉记者,这是一对鲎(hòu),属于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它们也被称为“海底鸳鸯”。“春夏季是鲎的繁殖季节,雌鲎雄鲎一旦结为夫妻,便形影不离,肥大的雌鲎常驮着瘦小的丈夫蹒跚而行。”此外,鲎的血液里含有铜离子,使得它的血液是蓝色的,十分奇特。

    展示现场还有多种多样的螺类标本。其中最名贵的便是四大名螺:色彩艳丽的凤尾螺、五光十色的万宝螺、极似鹦鹉的鹦鹉螺和貌似古冠的唐冠螺。“万宝螺光滑温润,可置于掌中摩挲;凤尾螺又称法螺,能做号角;鹦鹉螺的整个螺旋形外壳犹如圆盘;唐冠螺因形状像唐代的冠帽而得名。”戚传利介绍,“四大名螺”都属于软体动物门,具有较高的观赏、收藏价值。

    此外,“海参之王”梅花参、双壳贝类中的“小巨人”库氏砗磲,作为南海海域的代表性居民也将在现场展示。

    海月水母、赤月水母、巴布亚硝水母、彩色水母、大西洋海刺水母……有“南海精灵”之称的水母也等待大家一起来认识。在水族箱里,它们灵动而又曼妙地畅游着。这其中,大西洋海刺水母看上去很漂亮,但它们带有毒性;彩色水母又被称为端棍水母,主要分布在太平洋印度洋以及澳洲东北部,以小型浮游生物为食,它们色彩变化多样,包括白色、粉色、蓝色、深紫色等,越近海水表面,色彩越深;赤月水母就是我们常见的美食“海蜇”。

    珊瑚“城堡”里的秘密

    来现场看珊瑚怎么“吃饭”

    南海有两种最重要的生态系统——红树林生态系统和珊瑚礁生态系统。南海诸岛分布着众多珊瑚“城堡”,占全国珊瑚礁总面积的90%以上。珊瑚由无数微小的珊瑚虫聚合而成,珊瑚的石灰质骨骼经过长期的沉淀堆积形成了珊瑚礁。珊瑚礁周围活跃着鹦嘴鱼、鸡心螺、玳瑁等成千上万种海洋动物,共同构成了南海珊瑚礁生态系统。

    这次主题临展上将亮相的是五彩斑斓的珊瑚活体,包括尼罗河、火柴头、水晶脑、宝石花、花瓶、猫眼、草皮、太阳花等珊瑚品种,它们中间还藏着各式各样的海水观赏鱼。

    珊瑚看上去“慢吞吞”,它们在生态系统中却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绝不仅仅是好看的“花瓶”。

    这么小的珊瑚虫,吃什么?怎么吃?此次展示期间,展览养护人员将会不定期展示喂养珊瑚的过程。“珊瑚虫周围有许多触手,可以伸展和摆动,许多浮游生物就这样被抓住,然后送进珊瑚虫的口中。”戚传利说,大家觉得珊瑚美,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它绚丽的色彩,这都要归功于与它共生的虫黄藻,它们为珊瑚提供了大部分所需的能量以及各种色素。

    通讯员 毕丹 记者 邱凌

民治劳动力市场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