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沙母婴资讯网聚沙母婴资讯网

走近坚守西昌的北斗英雄

北斗工程卫星迄今的连续成功发射,离不开许许多多一线的航天人多年的坚守,我们一起走近西昌卫星发射中心,走近这些幕后英雄的工作和生活。


地面上有三个点跟踪,才能保证火箭的位置被精准定位。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这三个点位分散在落牛头山、天王山和袁家山的山头。



位于天王山上的这个观测站,每次参与任务时间大约是五分钟,也就是火箭发射后、星箭分离前的这段时间。但就是为了这短短五分钟,这里需要有人长期值守,张保同就是这里的”看家人”。


维护设备、巡防警戒、参加联试联调,循环往复的山居生活,一过就是十来年。7年前,张保同成家了,经上级许可,妻子也来到观测站一起生活。在此期间,儿子和女儿也出生了,这里变得热闹起来。楼上工作、楼下生活,简朴、单调的日子里,一家人互相扶持,夫妻俩互为替补。



妻子王红玲说,平时丈夫去站里开会或外出买菜,她就会顶上空缺,在值班室接电话。


儿子从两岁到五岁都在站上生活,与外人接触少,性格变得很内向。好在现在在山下上幼儿园,开始与外界接触了。“一家人在一起,是最重要的,什么困难都有信心克服。”


结婚七年了,夫妻俩只回老家过了一个春节。今年,发射任务紧张,依然回不了家。


张保同说,工作虽然枯燥,但这个岗位却是一颗必不可少的螺丝钉,钉在这里就要发挥作用。作为一名航天人,这份职业给他的自豪感就是长期驻守这里的动力。


在另一座山上,也有一批年轻人,不分寒冬酷暑地坚守一线。



89年出生的西昌小伙子李伟,负责光电经纬仪的操作。这台设备就像“千里眼”一样,能收集火箭起飞后的飞行姿态的图像, 对火箭发射后的正常运行至关重要。经纬仪位于室外,外部罩有衣一个防尘防雨的圆顶。每次任务,都需要团队精密配合,一人负责用仪器跟踪火箭的飞行轨迹,一人转动圆顶,防止它遮挡”千里眼”的视野。这种配合战,需要在实战前反复练习,才能确保万无一失。


每次任务时间点都不一样,有时候凌晨一两点,有时凌晨五六点,他们提前四五个小时就要就位。冬天的夜里尤其冷,在室外只能靠棉衣御寒,但就是这样一次次反复的练习,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才保证了实战当天的万无一失。



84年的郑志刚负责的地面遥测分系统,则扮演着“顺风耳”的角色。通过收集火箭发射后的各种参数,确保其正常运行。从掌握一个口令到一张图纸,到如今的分系统指挥员,郑志刚已在袁家山工作了十年,参与了四十余次发射。


他说,印象最深刻的是,一次在西安做外场测试,零下十几度的天气,他们在户外一待就是十个小时,回来以后大家手脚彻底冻僵,但即使是这种情况下,团队成员还是继续讨论设备问题、技术细节。正是这种刻苦钻研的精神,使得他们最终有了合格的参数状态。


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的中枢系统——指挥大厅,记者还见到了一位与上海颇有渊源的年轻人。


 

93年出生的邓凯,毕业于上海交大的自动化专业。跟毕业后,去了互联网企业、外企的同学不同,但他 选择了航天事业。在梦寐以求的西昌卫星发射中心,他从指挥大厅所有的电脑软硬件维护做起,现在已来到任务总体把控岗位,短短三年 成长飞速。
 

他说,最自豪、最幸运的经历,是参与了国产自主可控一体化综合指挥显示系统----麒麟系统的研制中。这次北斗发射中,这套系统和任务软件,是各个发射场、各个分系统信息的综合载体。


 

邓凯告诉记者,之所以要国产化,因为windows系统有后门,国外有可能在特殊时期对系统后门进行攻击。系统和软件的国产可控就是信息可控,这对国家安全至关重要。正是这份使命感,让他始终在工作中能迎难而上,不断创新。

对这些年轻人来说,西昌的生活是单调、乏味的,但每当抬头看到火箭腾空而起 、跨越苍穹时,便会清晰地感到梦想的力量。这,并不是其他同龄人所能企及的。

(看看新闻Knews记者:张帼霞 编辑:曾小真)

版权声明:本文系看看新闻Knews独家稿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深圳香蜜湖劳务派遣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